教育心理學:主動學習版(原書第13版)

《教育心理學:主動學習版(原書第13版)》是2021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妮塔·伍爾福克(Anita Woolfolk)。本書延續了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風格,強調有關兒童發展、認知科學、學習、動機、教學和評估等各方面研究中所蘊含的教育啟示和套用。本書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課堂片段、個案研究和實踐指南,歸納了有經驗的教師自己總結的教學法寶。本書是優秀的核心教材,同時可以作為心理學、教育學專業學生考試的重要參考資料。教育領域相關人士可以了解如何將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獲取的信息和理念運用於日常的教學問題的解決,有助於將探索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本書的內容深入淺出,也是大眾讀者了解教育心理學的不錯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心理學:主動學習版(原書第13版)
  • 作者:[美]安妮塔·伍爾福克(Anita Woolfolk)
  • 譯者:伍新春、董瓊、程亞華
  •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頁數:528 頁
  • ISBN:9787111692454
  • 定價:129 元
  • 開本:16 開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學習、教學與教育心理學 / 1
模組1 學習與教學 / 2
1.1 當今的學習與教學 / 2
1.2 什麼是優質教學 / 6
模組1小結 / 11
模組2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與理論 / 12
1.3 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 12
1.4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 / 14
1.5 教學理論與學習促進 / 19
模組2小結 / 21
第1章複習思考題 / 22
第2章 認知發展 / 23
模組3 發展的一般規律 / 24
2.1 發展的概念 / 24
2.2 腦與認知發展 / 26
模組3小結 / 35
模組4 皮亞傑主義與信息加工理論 / 35
2.3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 35
模組4小結 / 47
模組5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觀 / 48
2.4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觀 / 48
模組5小結 / 53
模組6 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理論對教師的啟示 / 53
2.5 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理論對教師的啟示 / 53
模組6小結 / 57
第2章複習思考題 / 57
第3章 自我、社會性與道德發展 / 59
模組7 生理成長:個性與社會性發展的背景 / 60
3.1 生理髮展 / 60
模組7小結 / 66
模組8 發展的社會背景 / 66
3.2 布朗芬布倫納:發展的社會背景 / 66
模組8小結 / 79
模組9 自我 / 80
3.3 同一性和自我概念 / 80
模組9小結 / 91
模組10 理解他人和道德發展 / 92
3.4 理解他人和道德發展 / 92
3.5 個性與社會性發展研究對教師的啟示 / 98
模組10小結 / 98
第3章複習思考題 / 99
第4章 學習者差異與學習需要 / 101
模組11 智力與思維風格 / 102
4.1 智力 / 102
4.2 學習和思維風格 / 112
模組11小結 / 115
模組12 全納教育:教育每一個學生 / 116
4.3 個體差異與法律 / 116
4.4 面臨學習挑戰的學生 / 120
模組12小結 / 135
模組13 超常和天才學生 / 137
4.5 超常和天才學生 / 137
模組13小結 / 141
第4章複習思考題 / 142
第5章 語言發展、語言多樣性與移民教育 / 143
模組14 語言發展與讀寫萌芽 / 144
5.1 語言的發展 / 144
模組14小結 / 150
模組15 語言的多樣性 / 151
5.2 語言發展的多樣性 / 151
5.3 班級中的語言差異 / 157
模組15小結 / 158
模組16 移民學生和英語學習者 / 159
5.4 移民學生的教學 / 159
5.5 特殊的挑戰:有障礙和特殊天賦的英語學習者 / 171
模組16小結 / 172
第5章複習思考題 / 173
第6章 文化與多元化 / 175
模組17 社會和經濟的多元化 / 176
6.1 當今的多元化課堂 / 176
6.2 經濟和社會階層的差異 / 180
模組17小結 / 186
模組18 民族、種族和性別 / 187
6.3 教學中的民族和種族問題 / 187
6.4 教學中的性別問題 / 194
模組18小結 / 199
模組19 多元化與教學:多元文化教育 / 200
6.5 多元文化教育:創建文化融合的課堂 / 200
模組19小結 / 208
第6章複習思考題 / 208
第7章 學習的行為主義觀點 / 210
模組20 學習的行為主義解釋 / 211
7.1 科學地理解學習 / 211
7.2 早期對學習的解釋:鄰近學習和經典性條件作用 / 213
7.3 操作性條件作用:嘗試新的反應 / 215
模組20小結 / 220
模組2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套用 / 220
7.4 套用行為分析 / 220
7.5 當代套用趨勢 / 231
7.6 挑戰、警告與批判 / 235
模組21小結 / 238
第7章複習思考題 / 240
第8章 學習的認知觀點 / 241
模組22 認知觀的基礎 / 242
8.1 認知觀的構成要素 / 242
8.2 記憶的認知觀 / 244
模組22小結 / 253
模組23 長時記憶 / 254
8.3 長時記憶 / 254
8.4 促進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長久保存:基本原則與套用 / 261
模組23小結 / 269
第8章複習思考題 / 270
第9章 複雜認知過程 / 271
模組24 元認知和學習策略 / 272
9.1 元認知 / 272
9.2 學習策略 / 275
模組24小結 / 282
模組25 問題解決和創造性 / 282
9.3 問題解決 / 282
9.4 創造性 / 291
模組25小結 / 296
模組26 批判性思維、論證和遷移 / 297
9.5 批判性思維和論證 / 297
9.6 為遷移而教 / 300
模組26小結 / 303
第9章複習思考題 / 304
第10章 學習科學和建構主義 / 305
模組27 學習科學和建構主義概述 / 306
10.1 學習科學 / 306
10.2 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 / 307
模組27小結 / 313
模組28 建構主義取向的教與學 / 314
10.3 建構主義理論觀點的套用 / 314
模組28小結 / 328
模組29 課堂外的學習 / 329
10.4 服務性學習 / 329
10.5 數字世界中的學習 / 331
模組29小結 / 337
第10章複習思考題 / 338
第11章 學習與動機的社會認知觀 / 339
模組30 社會認知理論及套用 / 340
11.1 社會認知理論 / 340
11.2 示範:通過觀察他人進行學習 / 342
11.3 自我效能感與主體性 / 345
模組30小結 / 350
模組31 自我調節學習與教學 / 351
11.4 自我調節學習 / 351
11.5 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調節學習為目的的教學 / 359
11.6 學習理論的整合 / 362
模組31小結 / 363
第11章複習思考題 / 364
第12章 學習動機與教學 / 365
模組32 動機基礎與需要層次 / 366
12.1 動機 / 366
12.2 需要 / 370
模組32小結 / 374
模組33 目標與信念 / 375
12.3 目標定向 / 375
12.4 信念與自我圖式 / 378
模組33小結 / 384
模組34 興趣、好奇與情緒 / 385
12.5 興趣、好奇與情緒 / 385
模組34小結 / 393
模組35 學校中的學習動機 / 393
12.6 學校中的學習動機:TARGET模型 / 393
模組35小結 / 402
第12章複習思考題 / 402
第13章 學習環境的創設 / 404
模組36 積極的學習環境 / 405
13.1 課堂管理的內涵與價值 / 405
13.2 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 / 409
13.3 維持良好的學習環境 / 416
模組36小結 / 421
模組37 預防問題和鼓勵溝通 / 422
13.4 處理紀律問題 / 422
13.5 溝通的必要性 / 430
13.6 多樣性:文化回應管理 / 436
模組37小結 / 437
第13章複習思考題 / 438
第14章 為每個學生而教 / 439
模組38 制訂高效的教學計畫 / 440
14.1 關於教學的研究 / 440
14.2 制訂教學計畫 / 442
模組38小結 / 448
模組39 教學方法 / 449
14.3 選擇教學方法 / 449
模組39小結 / 461
模組40 差異教學與適應性教學 / 462
14.4 實施差異教學 / 462
14.5 教師的期望 / 468
模組40小結 / 472
第14章複習思考題 / 473
第15章 教學評估與測驗 / 474
模組41 教學評估 / 475
15.1 教學評估的基本含義 / 475
模組41小結 / 480
模組42 課堂評估、測驗和評分 / 480
15.2 課堂測驗評估 / 480
15.3 真實課堂評估 / 484
15.4 評分 / 490
模組42小結 / 496
模組43 標準化測驗 / 497
15.5 標準化測驗概述 / 497
模組43小結 / 508
第15章複習思考題 / 508
參考文獻 / 510

作者簡介

安妮塔·伍爾福克(Anita Woolfolk)
曾就讀於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最終取得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她一直從事中國小教學工作,1994年調任至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如今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她的研究主要關注動機和認知,尤其是學生和教師的效能感以及教師對教育的信念。
安妮塔曾擔任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教學與教師教育分會的副主席,以及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教育心理學分會的主席。代表作為《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還與南茜?佩里(Nancy Perry)合著《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等圖書。
譯 者
伍新春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心理學科學位委員會主任、心理學部博士生導師、兒童閱讀與學習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副理事長等。主要從事教育與學校心理學、臨床與諮詢心理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及國際國內合作課題5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32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譯著和科普著作等50餘部。曾榮獲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等獎勵20餘項。
董瓊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博士,現任教於安徽大學。
程亞華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博士,現任教於寧波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