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儒家有關教學原則的重要思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亦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儒家有關教學原則的重要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相長
  • 定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亦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儒家有關教學原則的重要思想
  • 出自《禮記》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語出《禮記》中的《學記》篇,原文為:“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意思是:雖然燒了好菜,不經過品嘗就領會不到它的美味;雖然有精深的道理,不經過學習鑽研就領會不到它的奧秘。所以說,只有經過學習實踐,才會發現自己知識水平不夠;只有經過教學實踐,才會發現自己教學質量不高。知學識不足,才能督促自己去加緊學習;知教學質量不高,才能鞭策自己去努力進修。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兌命》篇強調教與學一方面有區別,另一方面又有聯繫,就是這個意思吧!後多用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發展歷史

教學相長在孔子的思想里已有萌芽。孔子認為,學生可能有勝於教師之處。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並提倡弟子應該“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他認為學生應對教師的教有所反應,並動腦筋思考問題。他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同上)甚至對顏回“於吾言,無所不說”頗有微詞,說:“回也,非助我者也。”(《論語·先進》)他對子夏在讀《詩》時有所發揮,聯想到“禮”須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基礎上而大加讚揚,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孔子認為做教師必須要自己經常溫習故業,在溫習舊的知識當中去探求新的知識,並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發現,這樣才能勝任教學工作,他說:“溫故而知新,可為師矣。”(《論語·為政》)孔子的這些思想,後經《禮記》的《學記》篇用“教學相長”一詞加以概括,成為儒家教育中有關教學原則的重要思想。
教學相長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構成了教學過程的雙邊活動。教師是教學的領導者與組織者;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和接受教育的客體。教與學都是不斷深入、不斷發展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教能助長學,反過來學也能助長教。這就叫做“教學相長”。同時,教學相長還意味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的相互促進的關係。
從教師方面說,教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教也要學,教即是學,教與學互相促進,從而提高教的水平。從學生方面說,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獲得知識,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學習,才能有所提高,不限於師雲亦云。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只有通過教學的實踐才能體會教學的效果和困難,在教學之中摸到教學的規律並發現自己的弱點與困惑之處,“教然後知困”,“知困”可促使教者“自強”。一個積極好學的學生,只有通過學習的實踐才能體會學習的好處和困難,在學習之中感到自己的學識淺薄與不足,“學然後知不足”,“不足”可促使學者“自反”,即進一步地努力鑽研,對自己的要求也就愈嚴格,在學習中認識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學習以補自己的不足,滿足自己求知的渴望。
韓愈繼承和發展了《學記》的“教學相長”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相互為師”的觀點。他先一方面肯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另一方面又明確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同上)的新思想。他教人要向學有專長的人學習,誰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好就拜他為師,建立新的“相互為師”的師生關係。
教學相長是中國優秀傳統教學原則之一。它揭示了教與學結合,形成教學的全過程的規律。它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對後世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