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大教堂

救世主大教堂

救世主大教堂(俄語: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位於莫斯科,是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該教堂是拿破崙戰爭後,在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為了感謝救世主基督“將俄羅斯從失敗中拯救出來,使她避免蒙羞”,並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俄羅斯人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救世主大教堂
  • 外文名: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 位置:莫斯科
  • 修建:1812年12月25日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設計與建造,毀滅,荒廢,重建,

設計與建造

救世主大教堂的設計方案幾經修改。最初的設計完全參照羅馬的萬神殿,為圓形建築,天穹有圓形天窗。此後的幾個設計方案先後採用了威尼斯拜占庭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並糅合進大量共濟會的象徵性符號(亞歷山大一世是共濟會成員)。亞歷山大一世去世後,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繼位,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反對新古典主義和共濟會的建築形式。在他的命令下,設計師托恩參照君士坦丁堡索非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座新拜占庭風格的教堂。設計圖紙於1832年通過,建築地點也由原來的莫斯科城制高點——麻雀山改為克里姆林宮西南側、莫斯科河畔。原址的一座女子修道院和一座教堂被遷往他處。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救世主大教堂的建造工作於1837年開始,主體結構至1860年基本完工。完成內部豪華的裝飾和壁畫又花費了約20年的時間。1883年5月26日,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冕的同一天,救世主大教堂正式竣工。
救世主大教堂此後成為俄羅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並成為全俄羅斯東正教普世大牧首的主教堂。1912年,在教堂東門外舉行了亞歷山大三世銅像的落成儀式。

毀滅

十月革命後,俄國東正教會遭到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救世主大教堂也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並被關閉。教堂周圍成為莫斯科市民散步遊玩的場所。1931年,聯共中央決定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其地址選在了救世主大教堂的基址上,為此決定將救世主大教堂拆毀。從1931年初開始,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銅鐘、上層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被陸續拆除,教堂的銅門、壁畫、壁板、大理石雕塑、吊燈和殘存東正教法物也被拆走。1931年12月5日,救世主大教堂的殘餘建築被炸毀,夷為平地。

荒廢

由於缺乏資金、地基不牢、莫斯科河發生洪水以及戰爭爆發等原因,蘇維埃宮最終未能建成。救世主大教堂的廢墟在此後20多年間一直保持荒蕪狀態,原地下室被水淹沒。赫魯雪夫當政時期,下令將其改為公眾游泳池。

重建

蘇聯解體前夕,俄國東正教會接到許多要求重建救世主大教堂的請願。1990年2月,在救世主大教堂原址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蘇聯解體後,於1992年成立了重建基金,並在1994年接到大量捐助。1996年,新救世主大教堂的下半部分(耶穌變容大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整座教堂的重建工作於2000年8月19日竣工。
救世主大教堂救世主大教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