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漢口)》創刊於1938年,由政論社編輯發行,武仙卿、沈巨塵、何茲全任主編,均為陶希聖之學生。其背後之組織為陶希聖與周佛海組織的“藝文研究會”,但周佛海並不管事,全由陶負責。 其初位於漢口會通路九十四號,自第十九期開始改在重慶出版,位於重慶菜園壩正街廿六號。其初為半月刊,第七期開始改為旬刊。該刊的停刊時間和原因均不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論(漢口)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8年1月
- 出版周期:半月刊,旬刊
《政論(漢口)》創刊於1938年,由政論社編輯發行,武仙卿、沈巨塵、何茲全任主編,均為陶希聖之學生。其背後之組織為陶希聖與周佛海組織的“藝文研究會”,但周佛海並不管事,全由陶負責。 其初位於漢口會通路九十四號,自第十九期開始改在重慶出版,位於重慶菜園壩正街廿六號。其初為半月刊,第七期開始改為旬刊。該刊的停刊時間和原因均不詳。
《政論(漢口)》創刊於1938年,由政論社編輯發行,武仙卿、沈巨塵、何茲全任主編,均為陶希聖之學生。其背後之組織為陶希聖與周佛海組織的“藝文研究會”,但周佛海並不管事,全由陶負責。 其初位於漢口會通路九十四號,自第十九期...
《警醒》1934年1月在漢口創刊,警醒半月刊社編輯,半月刊,精一書店發行,1936年停刊,屬於政論刊物。辦刊宗旨 該刊旨在覺醒民族意識,認清時代真相,把握正確途徑,參與救國抗敵。特刊名稱 刊有“文化研究專號”“各國軍事概況專號”“法西斯主義研究”“農村建設專號”等特刊。刊登內容 載文對有關政治、經濟、財政、...
不久,又和周鯁生、楊端六、王世傑等聯合創辦政論刊物《太平洋》雜誌,積極宣傳聯省自治,促進民國統一。1919年8月至1922年,李劍農受聘為漢口明德大學教授。1920年前後,聯省自治的聲浪遍及全國,湖南尤其積極。1921年3月,湖南省省長兼總司令趙恆惕聘王正廷、李劍農等13名學者專家組成湖南省憲法起草委員會,由李劍農擔任...
驟聞者或以此為取巧之言,不知此乃政論(家)①當恪守之好例②,無可逾越也。蓋國體之為物,既非政論家之所當問,尤非政論家之所能問。何以言乎不當問?當國體彷徨歧路之時,政治之一大部分恆呈中止之狀態,殆無復政象之可言,而政論更安所麗?苟政論家而牽惹國體問題,故導之以入彷徨歧路,則是先自...
《 討逆特刊》1930年創刊於漢口(湖北),刊期不詳,屬於政論刊物,由漢口各界討逆宣傳委員會編輯並發行。該刊停刊時間及原因不詳。《討逆特刊》全篇氣勢昂揚,是一份充滿了戰鬥氣息的期刊。該刊站在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中央政府的一面,對閻錫山等人的分裂和挑釁行為予以了言論的聲討,在輿論上對其呈壓倒性之勢。
該刊以政論為主,多談及國際政治形勢,為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反侵略聯合戰線、促進抗日救亡運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此外,該刊期數較多,保存較為完整,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刊物,我們可從中窺見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國內外政治情形、中國抗日情況、反侵略運動的發展等信息,此類文章對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的相關問題有...
《昭文新報》漢口1873.8艾小梅第一份國人自辦報刊,以奇聞異事、詩詞雜作為主 《循環日報》香港1874.2主筆王韜,1874年2月4日創刊,我國第一家以政論為主的報紙。以“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變法以自強”為宗旨。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人投身報界評論時事、中國的報紙超越了提供事實的幼稚期。王韜的新聞思想...
政論作家出現。1704 ~ 1713年,D.笛福出版《評論》,初為雙月刊,後改為 3周刊。它與《手藝匠報》、《檢查者報》成為當時輝格黨與托利黨互相鬥爭的工具。笛福善於以動人和有說服力的文筆議論各種問題,在現代報紙“社論之父”之稱。1719年,他在《每日郵報》上發表《魯濱遜漂流記》,這是世界上第 1部由報紙...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張靜廬將上海雜誌公司遷到漢口,作為主張抗日的一員,也參與了抗日宣傳活動。他出版了一批政論書籍和劇本,如《飛將軍》(洪深著)、《八百壯士》(崔嵬著)、《民眾基本論》、《出獄前後》(均章乃器著)、《抗戰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張靜廬著),還有《怎樣爭取最後的勝利》、《漢奸的...
”為適應形勢需要,鄒韜奮迅速著手創辦了一份新的時事政論期刊,經過短短5天的緊張籌備,8月19日,由鄒韜奮主編且是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抗戰》三日刊在上海宣告創刊。鄒韜奮在創刊詞上宣布:“在這民族抗戰的緊急時期,本刊的任務,在一方面是要對直接間接和抗戰有關的國內和國際的形勢,作有系統的分析和報導,顯現...
他主持編輯了《抗敵雜誌》,並在《抗敵雜誌》以及1939年4月25日創刊的《政論》等雜誌上,署名發表了不少文章。這些著作有的從分析國內外形勢入手,說明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就必然取得勝利,有的是論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的路線,說明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性。這些文章對發動民眾參加抗戰、堅持抗戰,...
所不同的是,它們大多重視政論的作用,特別是《循環日報》,每天刊登1篇言論,評議時政,宣傳變法自強,開創了中國報刊的政論傳統。在海外,中國人辦的第1張報紙是廣東華僑於1856年在美國舊金山創辦的《加沙緬度新錄》。此後出版的華僑報紙還有新加坡的《叻報》、菲律賓的《華報》、檀香山的《隆記報》、舊金山的《...
1916年夏天,李劍農留英學成歸國,在上海擔任《中華新報》編輯,專寫政論,揭露反動軍閥的暴行,倡導政治改良。翌年,他又與同學創辦政論刊物《太平洋》雜誌,毛遂自薦,擔任編纂主任,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調和,鼓吹各派勢力互相讓步,在聯省自治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統一。1920年,他接受湖南省省長趙恆惕特聘,參加起草湖南...
《全民周刊》1937年12月11日創刊於漢口,周刊,社長為沈鈞儒,編輯者李公僕、柳湜,由全民周刊社發行,生活書店總經售,發行所位於漢口交通路六十二號。沈鈞儒、李公朴、胡繩、葉劍英、陳逸園、葉溯中、馮玉祥、章乃器、毛澤東、張志讓等都曾於該刊發表文章。該刊出至1938年7月後,與《抗戰》三日刊合併,改名《...
它的創辦人王韜,曾經遊歷過英、法、德、日等國,對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較多了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報刊政論家。他為《循環日報》所寫的《變法》、《尚簡》等文章,提倡學習西方,宣傳政治改革,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和後來的改良派知識分子當中,有很大影響。《匯報》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
廖庶謙(?—1945年),湖南長沙人。民國作家。人物生平 廖庶謙是一個有著多方面才能的文化作者,同時也是一個首先以作品來回響並實踐通俗化運動這一口號的著作家。他寫作的範圍很廣泛,有時評,政論,自然科學,數學,社會科學,哲學,語文,工作技術,教育及其他一切生活常識的文章。抗戰以前都在上海工作,先後經常...
石蒼石《政論》序(1921年)與葉煥彬書(1921年)忽忽三十年(1921年)在北京大學愛智學會演說詞(1922年8月14日)第二次歐遊回國宣言(1922年8月)新民主主義、新社會主義說明書(1922年8月)雙十節正告國人(1922年10月10日)《新俄遊記》自序(1922年10月10日)游湘留別書(1922年)對上海勞工各團體演說...
《川事評論》創刊於1932年,屬於政論類刊物,月刊,由四川人組織的川事評論社編輯處編輯兼發行,社址在南京丹鳳街雙龍巷2號。館藏1932年12月出版的第2期,終刊情況不詳。據資料稱,該刊原是1930年5月創刊於上海,周刊,每周三出版,社址位於上海北四川路餘慶坊127號,後遷移至南京,於1932年11月27日重新出版第...
但是,高產的吳趼人一生留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舉凡小說、散文、戲曲、詩詞、寓言、政論甚至廣告文案等,卻獨獨很難找到有關童年及少年生活的回憶性文字,那段歲月成了一盤空白磁帶。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諱莫如深的秘密,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構想的是,父親長期在外,一個由小康而墜入困頓的孤兒寡母家庭,在當地免不...
《世界知識戰時叢刊》創刊於1938年,見1938年第6期。金仲華主編,由漢口生活書店發行。刊期不詳,屬於政論性刊物。辦刊宗旨 該刊主要刊登日本人民的反戰運動,介紹日本國內屢次爆發的反戰運動過程,旨在宣傳“日本的侵略戰爭必敗”這個觀點,增強民族抗日信心,號召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被壓迫民族的徹底解放而團結努力。刊...
關於政治,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是政黨與政事,教育界不應當涉足與干涉,因為這類政治是經常變動的,若涉足於內,會影響教育和學校的穩定性;二是政論。這關係政治理論上的是非問題,應當辨明是非,主張正義,開展啟蒙,養成民主政治之習慣,這是教育責無旁貸的天職。因此,他認為教育決不是培養不問政治的書呆子。但是...
《前矛》1935年5月創刊於武昌,季刊,屬於綜合性政論刊物,由前茅出版社編輯發行,地址位於武昌西坡三十一號處,武昌椿柏印務所印刷,每期售價五分,設定了自由談、大眾講座、文藝創作等欄目,主要作者有司馬明、馮自立、張有繩、李擷華、魯迅、劉雯卿、陳石 英、克林、春廬、金亭等。館藏第一期,停刊原因與日期不詳...
《申報》對新聞業務進行的改革:一是發表政論文章。報紙的言論要“有系乎國計民生”,要“上關皇朝經濟,下知小民稼穡之苦”。二是改革新聞報導。重視新聞的真實性,日本侵略台灣,美查為了了解事實真相,派人去台灣採訪,這是上海中文報紙中軍事通訊的開端,也是《申報》重視新聞真實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會實際...
宋教仁是近代中國報刊政論家。在整個辛亥革命時期,他始終比較重視新聞實踐工作,在籌建革命組織,開展反清武裝起義的同時,從未放棄文字宣傳的鬥爭。光緒三十年(1904年)亡命日本,宋教仁組織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進行反滿的民族主義和反帝的愛國主義宣傳,以至嗣後該刊成為同盟會的機關刊物,以《民報》的面目出現...
1.獨著:《日本在華首家政論報紙(1896-1900)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3月。2.副主編:《北大新聞史論青年論衡》,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論文發表 1. 《張之洞與﹤時務報﹥維新派的文化關係》,《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1月;2.《英商在漢口創辦的(1893)》,《新聞與傳播...
《 青年評論 》1932年創刊於漢口,由青年評論社編輯發行,屬於青年刊物,周刊,1934年停刊,停刊原因不詳,館藏1932年至1934年部分卷號。《青年評論》是1932年由青年評論社在武漢創辦的青年刊物,該刊主要關注國內政治問題和青年問題,尤其是宣傳反共、反蘇的主張,報導“剿共”動態,這些資料可供側面了解該時期國共關係...
高士其的文章的特點,是熔科學、文學與政論為一體,夾敘夾議,既通俗淺顯,又生動形象,並富有見地,別具一格。他的代表作《菌兒自傳》以及膾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細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觀》、《霍亂先生訪問記》、《傷寒先生的傀儡戲》、《寄給肺結核病貧苦大眾的一封信》、《聽...
“結晶言論”欄目刊登的多是轉載自其他報紙的簡短政論或社會治理建議等。“結晶訊息”刊登的是一些時事新聞,“楚天繽紛”欄目主要刊登了當時趣聞軼事,“南北極”欄目則是科普小知識,但實際真假不知,如《人造南瓜》《千餘歲的古柏》《母雞孕人》。“文藝”欄目刊登散文、遊記等文學作品,“電影與戲劇”欄目刊登演藝...
同時每期以較突出地位刊載時局評述和政論文章。該刊曾特約作者投寄介紹關於中國歷代大清真寺之史跡、碑文、各地伊斯蘭學校史料、回民工商企業經營及規模等情況的稿件。辦刊宗旨 該刊宗旨為“闡揚回教教義,復興回教文化,完成興教建國之使命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回教國之友誼奠定世界永久和平之基礎”。欄目方向 主要內容有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