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早期報刊

中國近代早期報刊,1815~1894年在中國境內和在海外出版的以中國人為發行對象的報刊,其中絕大多數是外國人辦的,少數是中國人辦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近代早期報刊
  • 創刊時間:1815年
簡介
外國人辦的報刊 
這一時期外國人在中國辦有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等70餘種,外文報刊《廣州紀錄報》等約150種。最早在中國境內辦報的是葡萄牙人。英國人在中國辦的報刊最多,超過外國人辦報刊總數的一半。其次是美國人,辦報刊約25種。此外,法國人、德國人和日本人也分別辦了一些報刊,數量不多。這些報刊,除少數在海外出版外,多數集中在上海、香港、澳門、廣州、福州、漢口、天津、廈門、煙臺等地出版。中文報刊的創辦人70%以上為傳教士,其餘為商人。英文報刊的創辦人,80%為商人,其餘為傳教士。這些報刊都極力維護辦報人之本國利益,為本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辯護。他們辦的外文報刊與中文報刊、傳教士所辦報刊與商辦報刊的表現並不一致,同一報刊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問題上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這些報刊在傳播西方文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都起過一定的作用。(見早期外國人辦的外文報刊、早期外國人辦的中文報刊)
中國人辦的報刊 
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在國內始於19世紀7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夕,累計有20種左右。主要集中在香港、上海、廣州,還分布於漢口、寧波、廈門等通商城市。這些報刊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辦的漢口《昭文新報》、王韜主編的香港《循環日報》、容閎等創辦的上海《匯報》、上海官商合辦的《新報》以及廣州的《述報》、《廣報》等。原由英商出版的香港《華字日報》、《近事編錄》等報,這時也轉為中國人所有。這些報紙的版式和體例,都仿效外國報紙。所不同的是,它們大多重視政論的作用,特別是《循環日報》,每天刊登1篇言論,評議時政,宣傳變法自強,開創了中國報刊的政論傳統。在海外,中國人辦的第1張報紙是廣東華僑於1856年在美國舊金山創辦的《加沙緬度新錄》。
此後出版的華僑報紙還有新加坡的《叻報》、菲律賓的《華報》、檀香山的《隆記報》、舊金山的《世界日報》等。這些報紙大多為商業性的,由當地華僑私人經營,有的後來曾改造為革命報紙,為推翻清王朝作出了貢獻。在國內創辦報紙的有商人和買辦,也有洋務派官員,更多的是一些受西方文化影響並與洋務派有聯繫的知識分子。這些報紙,除個別為官商合辦外,多為私營。辦報宗旨並不一致,或為宣傳改革,推動中國獨立富強;或為發展工商業;有的則以辦報作為進行洋務活動的手段。它們大多富有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主義思想。
中法戰爭時,《循環日報》、《述報》等報的愛國宣傳,在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多數報刊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表示不滿,有的作了較深刻的揭發,但態度都比較軟弱。在海外的報刊也大多持愛國立場,但主要著眼於商業經營,對國內政治問題較少注意。在國內出版的報刊,一誕生就遭到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雙重壓迫。它們刊行不久,或被清政府無理查封,或被帝國主義逐出租界,或被帝國主義勾結清政府聯合扼殺。
它們為了求得生存,有的一再改名,有的輾轉遷址,有的被迫依附官場勢力,有的則請外國人出面經營,尋求“治外法權”的庇護。這些報刊能夠留存到中日甲午戰爭前夕的,只有寥寥數種,當時中國新聞界仍然為外國報刊所壟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