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2年,剛剛邁入法制建設和政權建設軌道的新中國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級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新型高等法學教育向著體系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已有48年歷史的
北京大學法律系和
清華大學政治系,
燕京大學法律系、政治系和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合併組建後誕生了中國政法大學肯奔乎承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最初的校舍則坐落在“
新文化運動”和“
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北大紅樓。
1952年11月23日,
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北京政法學院”校名,
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任命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
錢端升為院長。11月24日,北京政法學院成立典禮在北京大學禮堂舉行。以
錢端升、
雷潔瓊、
芮沐、
王鐵崖、
費青、
吳恩裕、
曾炳鈞、
龔祥瑞、
樓邦彥、黃覺非、
嚴景耀、
張錫彤、徐敦璋、汪瑄、陰法魯、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鶴、余叔通、張國華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大師匯集學校執掌教鞭,為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鑄就了北京政法學院起步期的輝煌。學校因此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1953年12月,地處北京西郊的
學院路41號院(即現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號)建成,師生員工陸續由沙灘紅樓遷往學院路新校址。1954年,學院由成立時的受高教部和華北行政委員會的雙重領凝厚蒸導改為由
法務部領導。1958年,北京政法學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後,財務領導關係由法務部轉移到北京市財政局,1959年劃歸北京市教育局。1960年,北京政法學院被國務院列為64所
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65年,學校改由
最高人民法院領導。1970年,學校因“文化大革命“停辦。
1978年8月5日,中央正式宣布復辦北京政法學院。1979年秋,北京政法學院面向全國恢復招生。1981年,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法務部、
公安部聯合向中央提交《關於迅速籌建中國政法大學、恢復公安學院和遷建中央政法幹部學校的請示報告》,提出以現有的某所重點大學為基礎,調進一批優秀教師,另選校址,建設“中國政法大學”,並將其列為“
全國重點大學”。自此,
法務部進行籌備,準備成立“中國政法大學”。
1982年,
鄧小平同志提議將籌辦“中國政法大學”作為重要議題討論,在關於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辦成我國政法教育的中心”。
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了法務部、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國政法大學”成立的正式報告》。北京政促端墊迎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生院三院辦學格局。同年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
公安部大禮堂舉行。中央對中國政法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全國政法教育的中心,總結中國法制建設經驗並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中國法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忠於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法務部部長鄒瑜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後,為適應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院路41號院已難於適應辦學需要。為適應發展的需要閥體籃,中央決定為學校選址建設新校區並將建設工程列入“
第七個五年計畫”。後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學路27號)。
1985年,學校進修生院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她艱擔單獨辦學,由學校代管。1986年6月,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1991年夏,昌平新校區竣工。同年秋,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移到昌平校區。
1997年1月,法務部黨組決定: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合併,對內稱中國政法大學,對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的牌子。
2000年,灑棗剃學校轉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同年,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的原中國政法大學進修生院,又合併至中國政法大學。
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國家主席江澤民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分別為學校題詞祝賀。2006年4月,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慶典在昌平校區婚糠舉辦,標誌著中國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實現了由單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向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克強在中國政法大學會見了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
巴羅佐。同時,二人為學校
中歐法學院揭牌。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6月,學校成為“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高校。2012年5月16日,
中國政法大學建校60周年大會在昌平校區大禮堂召開。同年1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2013年3月,學校作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進入國家首批“
2011計畫”建設序列。同年10月,學校項目入選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2014年度建設項目立項。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
雙一流”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2019年11月,被全國普法辦公室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7月,學校與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暨全國法治幹部培訓基地、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2006年,學校承擔中國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有資產法律保護機制研究》課題。同年,學校《法治背景下的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
2016年,學校總計承擔科研項目394項,全年累計科研經費13977.55萬元。
2015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286篇,出版學術著作167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7項,其中,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2016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116篇,出版學術著作242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10項,其中,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獲得第六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學校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著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著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治文化交流。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擁有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1個、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其他在編科研機構6個;新型研究機構10個;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2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1個,其他協同創新中心4個。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其他在編科研機構: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
新型研究機構:資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制度學研究院、國家監察研究院、網路法學研究院、法治經濟研究院、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國際法治研究院
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
其他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學術資源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政法大學全校總計擁有紙質文獻總量達246.6萬冊,電子圖書243.20萬種,電子期刊59.16萬種。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
《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9月創刊,為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
《行政法學研究》:1993年1月創刊,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類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學術交流
2016年度,學校先後資助9位教師參加在國(境)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共舉辦9場名家論壇,分別邀請了9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和教授,共舉辦248場學術講座,舉辦16場學術研討會,其中境外人士來校舉辦講座62場,包括
英國、
義大利、 西班牙、瑞士、瑞典、日本、南非、美國、加拿大、荷蘭、韓國、梵蒂岡、法國、德國、丹麥、波蘭、澳大利亞、奧地利、阿根廷等19個國家和中國台灣、香港地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下設18個教學單位、共有24個本科專業,涵蓋哲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等7個學科門類。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月,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1個。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9個一級學科參評並全部上榜,其中法學進入A+檔,並列全國第一,政治學排名全國第八。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律碩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會工作、法律翻譯、金融、國際商務、新聞與傳播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雙一流”建設學科:法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法學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政治學
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學科:證據科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月,學校擁有教師968人,教學科研崗教師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導師201人、碩士生導師61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9.25%。截至2016年12月底,學校有5位終身教授;有5人榮獲“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有8人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1人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榮獲“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7人榮獲“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42人,4人入選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2人入選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入選“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2人入選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終身教授:江平、陳光中、張晉藩、李德順、應松年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江平、張晉藩、陳光中、潘漢典、巫昌禎等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黃進、趙旭東、馬懷德、薛虹、曹明德、薛剛凌等
全國優秀教師:江平
高校青年教師獎:朱勇等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王衛國
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田力男、李立、趙卯生
教學建設
2012年,學校教學成果《協同創新多元合作創建特色鮮明的實踐育人體系——法學專業“同步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14年,學校教學成果《創建“即時共享協同融合學訓一體”同步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教學團隊:法制史教學團隊、西方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法學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
社會評價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國大學百強榜第74位。
國際交流
截至2020年1月,學校先後與54個國家和地區的267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其中有實質合作的世界五百強高校占比超過60%。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千餘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數百名長短期外國專家來校講學。2008年建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2019年又新增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國際法專業碩士學位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從2009年開始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學校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12年以來,學校先後在英國、羅馬尼亞、巴貝多、挪威共建4所海外孔子學院。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中國政法大學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校名由
毛澤東主席於1952年題寫。後學校更名,鄧小平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的整體圖形為學校的中英文名稱環繞橄欖枝托起的正義劍和天平,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
整體色調為紫禁紅,與白色背景交錯相間。紫禁紅代表著熱情、向上以及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同時也是中國
法官袍的前襟配色。
外圓圈內上方是鄧小平同志親筆為該校題寫的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
標誌的主體部分由天平組成,天平的支撐部分被替換為尖頂圈底的劍形圖案,既似捍衛公平、正義、法治的寶劍,又似開啟知識大門、通往法學最高殿堂的鑰匙。
寶劍劍柄上的數字“1952”代表了學校的成立時間,天平四周圍繞的橄欖枝則寓意和平、友愛。
中國政法大學校旗為紫禁紅旗面,旗面正中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標準規格為192厘米長、128厘米寬。
學校標識色為確定色值的紫禁紅,輔助色為白色和橙色。
精神文化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八字校訓。“厚德”強調為人, “明法”強調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強調為學,而“致公”強調做人、為事。
“厚徳”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徳載物”,意在培養師生優良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凸顯。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
“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寫照。
“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是公共精神的張揚。
即“法治天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
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花是
玉蘭花,取其聖潔純淨,莊嚴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質,象徵著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的嚴肅和人文等學科的溫馨,各種學科相輔相成。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知名校友
| |
| 王家福: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 鄭成思: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 賀衛方: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王保樹: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 馬俊駒: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儲槐植:北京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者 陳瑞華:北京大學教授、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 胡建淼:浙江大學副校長、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 王裕國:西南財經大學校長、經濟學家 王衛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特聘專家、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教授 高鴻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 陳衛東:訴訟法學家、中國法治人物獎獲得者 馬懷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央紀委特邀監察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教授 龍衛球:法理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 卞建林:最高人民檢察院高層次檢察人才導師 薛剛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中國廉政項目組成員 |
| 賀榮: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二級大法官 張述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 靜: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吉羅洪: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 藍向東: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趙增國: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葛慶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委會專委 馬國: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委會專委 陳國慶: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成員、檢委會委員 孫謙: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 丁順生:河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楊春雷:陝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王晉: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田雲鵬:江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傅信平:貴州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李永君:新疆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馬立娜: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焦慧強: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王迪: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徐明:原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於世平:原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趙郭海:原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周溯:原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張耕:原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院長(正部長級)、一級大檢察官 莫文秀:原中紀委駐最高人民檢察院紀檢組組長、二級大檢察官 劉學文:原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長級專職委員 王秀紅:原中國女法官協會會長、二級大法官 王建明:原山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肖聲:原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何素斌:原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邢寶玉:原內蒙古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 郝明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監察學會會長,民建中央主席。 應勇: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沈春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港澳基本法委主任 袁曙宏: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務部黨組書記 趙大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務部副部長 郎勝: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組長 王雁飛: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紀委書記 劉玉江:河南省政府黨組成員、原中央統戰部九局局長 王進義:法務部法治督察局局長 齊靜: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任愛榮:山東省副省長、原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 陳輻寬:山東省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王立山:湖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劉登山:中共海南省紀委副書記 藏傑斌: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 李喜春:山西省公安廳副廳長、警察學院黨委書記 王成國:中共北京市平谷區委書記 孫軍民:中共北京市順義區區長 劉超:中共四川省綿陽市委書記 鄭人豪:中共廣東省湛江市委書記 郄英才:中共湖北省襄陽市委副書記、市長 王濟民: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聶智勝:中共江西省宜春市委常委、副市長 李永寧:中共寧夏銀川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鮑劍:中共海南省海口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郝忠祥:中共山西省臨汾市委常委 王勝明:原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李至倫: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首任部長 鄭增茂:原河南省省委常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
| 彭雪峰:中華全國律協副會長、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主任 李偉斌:法大香港校友會會長、香港李偉斌律師事務所主任 楚方:《壹讀》傳媒總裁 鐘平:北京梧桐森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傅堯:香港富饒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張金龍:河北省律師協會會長、河北張金龍律師事務所主任 盤繼彪:盛大金禧金融集團董事長 |
| 李玉成:原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玉臻:原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陳旭:原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韓雲萍:原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黑俊英:原寧夏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 |
1982年,
鄧小平同志提議將籌辦“中國政法大學”作為重要議題討論,在關於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辦成我國政法教育的中心”。
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了法務部、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國政法大學”成立的正式報告》。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生院三院辦學格局。同年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
公安部大禮堂舉行。中央對中國政法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全國政法教育的中心,總結中國法制建設經驗並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中國法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忠於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法務部部長鄒瑜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後,為適應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院路41號院已難於適應辦學需要。為適應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為學校選址建設新校區並將建設工程列入“
第七個五年計畫”。後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學路27號)。
1985年,學校進修生院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由學校代管。1986年6月,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1991年夏,昌平新校區竣工。同年秋,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移到昌平校區。
1997年1月,法務部黨組決定: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合併,對內稱中國政法大學,對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的牌子。
2000年,學校轉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同年,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的原中國政法大學進修生院,又合併至中國政法大學。
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國家主席江澤民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分別為學校題詞祝賀。2006年4月,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慶典在昌平校區舉辦,標誌著中國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實現了由單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向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克強在中國政法大學會見了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
巴羅佐。同時,二人為學校
中歐法學院揭牌。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6月,學校成為“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高校。2012年5月16日,
中國政法大學建校60周年大會在昌平校區大禮堂召開。同年1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2013年3月,學校作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進入國家首批“
2011計畫”建設序列。同年10月,學校項目入選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2014年度建設項目立項。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
雙一流”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2019年11月,被全國普法辦公室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7月,學校與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暨全國法治幹部培訓基地、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2006年,學校承擔中國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有資產法律保護機制研究》課題。同年,學校《法治背景下的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
2016年,學校總計承擔科研項目394項,全年累計科研經費13977.55萬元。
2015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286篇,出版學術著作167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7項,其中,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2016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116篇,出版學術著作242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10項,其中,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獲得第六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學校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著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著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治文化交流。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擁有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1個、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其他在編科研機構6個;新型研究機構10個;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2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1個,其他協同創新中心4個。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其他在編科研機構: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
新型研究機構:資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制度學研究院、國家監察研究院、網路法學研究院、法治經濟研究院、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國際法治研究院
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
其他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學術資源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政法大學全校總計擁有紙質文獻總量達246.6萬冊,電子圖書243.20萬種,電子期刊59.16萬種。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
《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9月創刊,為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
《行政法學研究》:1993年1月創刊,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類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學術交流
2016年度,學校先後資助9位教師參加在國(境)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共舉辦9場名家論壇,分別邀請了9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和教授,共舉辦248場學術講座,舉辦16場學術研討會,其中境外人士來校舉辦講座62場,包括
英國、
義大利、 西班牙、瑞士、瑞典、日本、南非、美國、加拿大、荷蘭、韓國、梵蒂岡、法國、德國、丹麥、波蘭、澳大利亞、奧地利、阿根廷等19個國家和中國台灣、香港地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下設18個教學單位、共有24個本科專業,涵蓋哲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等7個學科門類。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月,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1個。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9個一級學科參評並全部上榜,其中法學進入A+檔,並列全國第一,政治學排名全國第八。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律碩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會工作、法律翻譯、金融、國際商務、新聞與傳播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雙一流”建設學科:法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法學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政治學
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學科:證據科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月,學校擁有教師968人,教學科研崗教師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導師201人、碩士生導師61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9.25%。截至2016年12月底,學校有5位終身教授;有5人榮獲“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有8人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1人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榮獲“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7人榮獲“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42人,4人入選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2人入選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入選“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2人入選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終身教授:江平、陳光中、張晉藩、李德順、應松年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江平、張晉藩、陳光中、潘漢典、巫昌禎等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黃進、趙旭東、馬懷德、薛虹、曹明德、薛剛凌等
全國優秀教師:江平
高校青年教師獎:朱勇等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王衛國
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田力男、李立、趙卯生
教學建設
2012年,學校教學成果《協同創新多元合作創建特色鮮明的實踐育人體系——法學專業“同步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14年,學校教學成果《創建“即時共享協同融合學訓一體”同步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教學團隊:法制史教學團隊、西方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法學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
社會評價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國大學百強榜第74位。
國際交流
截至2020年1月,學校先後與54個國家和地區的267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其中有實質合作的世界五百強高校占比超過60%。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千餘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數百名長短期外國專家來校講學。2008年建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2019年又新增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國際法專業碩士學位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從2009年開始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學校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12年以來,學校先後在英國、羅馬尼亞、巴貝多、挪威共建4所海外孔子學院。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中國政法大學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校名由
毛澤東主席於1952年題寫。後學校更名,鄧小平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的整體圖形為學校的中英文名稱環繞橄欖枝托起的正義劍和天平,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
整體色調為紫禁紅,與白色背景交錯相間。紫禁紅代表著熱情、向上以及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同時也是中國
法官袍的前襟配色。
外圓圈內上方是鄧小平同志親筆為該校題寫的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
標誌的主體部分由天平組成,天平的支撐部分被替換為尖頂圈底的劍形圖案,既似捍衛公平、正義、法治的寶劍,又似開啟知識大門、通往法學最高殿堂的鑰匙。
寶劍劍柄上的數字“1952”代表了學校的成立時間,天平四周圍繞的橄欖枝則寓意和平、友愛。
中國政法大學校旗為紫禁紅旗面,旗面正中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標準規格為192厘米長、128厘米寬。
學校標識色為確定色值的紫禁紅,輔助色為白色和橙色。
精神文化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八字校訓。“厚德”強調為人, “明法”強調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強調為學,而“致公”強調做人、為事。
“厚徳”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徳載物”,意在培養師生優良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凸顯。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
“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寫照。
“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是公共精神的張揚。
即“法治天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
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花是
玉蘭花,取其聖潔純淨,莊嚴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質,象徵著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的嚴肅和人文等學科的溫馨,各種學科相輔相成。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