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引起的兩種以上(含)不同的損傷稱放射複合傷 (combined radiation injury) ,或稱放射複合病。放射複合傷可分別或同時複合有燒傷、衝擊傷、擠壓傷、火器傷等。這些損傷大多有體表表現,比較容易察覺,診斷的重點是明確有元放射損傷及其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射複合病
- 英文名:combined radiation injury
- 就診科室:急診科
概述
複合效應
1. 休克 放射損傷在複合其他損傷後可發生休克。如放射損傷合併燒傷時,常發生早期體克,成為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2. 炎症和免疫 放射複合傷使免疫功能 ( 主要是細胞免疫) 低下,常早期發生嚴重感染,甚至導致早期服毒症。
3. 代謝 血漿蛋白減少、電解質紊亂、體重減輕等較單一傷類者為重。
4. 造血組織 造血功能受損貫穿於全過程,複合傷可能會加重造血組織的破壞。
5. 組織修復 組織修復延遲,傷口癒合不良。
病理
休克
①受到致死劑量以上射線作用後,機體內出現一系列容易引起休克的改變,如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血管反應性的改變、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加等等。再複合其它損傷後,由於二者的相互加重,使休克易於發生。
②燒傷、衝擊傷時的疼痛、失血、失液等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血液濃縮、循環障礙、組織乏氧以及電解質平衡失調,成為導致休克的重要因素。嚴重燒傷時,組織蛋白質凝固產生的毒性物質能作用於心血管,使血壓下降,也是促使休克發生的因素。
③複合傷時感染加重,特別在極期常發生敗血症,細菌毒素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感染
複合傷時感染加重的原因是:機體代謝紊亂,休克更為嚴重,全身抵抗力降低;單核吞噬系統吞噬功能抑制,白細胞數減少和功能降低,血清殺菌力下降、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減弱,從而使機體抗感染的細胞歷素和體液因素都受以更大的削弱。此外,燒傷創面、創傷傷口破壞了機體局部的屏障作用,壞死組織也成為利於細菌孽生繁殖的場所。細菌也可通過燒傷痂皮內的毛囊腔隙進入痂下,發生早期痂下感染。痂皮軟化溶解後,則更利於細菌的滋長和直接蔓延。
出血明顯
複合傷的出血,早期主要是創傷、燒傷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創傷性出血;極期則主要是放射損傷所致的血小板顯著減少而引起的廣泛性出血。出血後不僅使全身喪失血量,而且使創傷、燒傷局部血液供應減少甚至斷絕,使組織離散。組織中的凝血還可為細菌滋生提供條件。
胃腸系統損傷明顯
造血器官損傷加重
放射複合傷後,骨髓造血組織損傷明顯加重,造血細胞減少,造血組織幾乎全為脂肪細胞所代替。骨髓發生空虛的時間較相應劑量的單純放射病提前;放射複合傷時,粒系造血抑制主要是中幼粒細胞以前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粒系幼稚細胞受到抑制,並且較單純照射更為嚴重。放射複合傷貧血是大細胞低色素性的。此時骨髓幼稚紅細胞受到明顯抑制,紅系造血祖細胞受抑制出現早、恢復遲。放射複合傷貧血的原因,除紅系統造血抑制外,體內內環境可加速紅細胞破壞,使紅細胞的半生存期縮短。
放射複合傷時,除造血實質細胞受累外,造血微環境也受到明顯影響。傷後骨髓細胞貼壁率降低和骨髓基質祖細胞減少均較單傷明顯。放射複合傷傷後2天,造血組織及外周血中的核酸含量,無論是DNA或RNA,都有隨照射劑增加而顯著降低的趨勢。DNA較RNA減少更為明顯。
對創傷癒合的影響
(1)炎症反應減弱,局部白細胞浸潤減少,外觀表現創面滲出減少、乾燥、色暗、傷口收縮不良,壞死組織脫落遲緩。
(2)易並發感染,出血、組織壞死更加嚴重,甚至發生創面潰爛,壞死組織中可有大量細菌繁殖。
(3)燒傷、創傷和骨折的癒合時間推遲,肉芽組織形成不良,脆弱、蒼白、易出血。骨折時骨痂形成慢,容易發生假關節。
診斷
治療
2. 積極抗休克,防治感染和出血。抗菌藥物使用應早期、適量和輪換選用。早期以抗革蘭陽性球菌為主,後其以抗革蘭陰性桿菌為主。
3. 早期使用抗放射藥物,如胱胺、半胱胺、 WR-2721 、雌激素類 ( 如雌三醇、炔雌醇及 523 片 ) 、中藥製劑 408 片等。還可套用阻吸收和促排泄的方法,如皮膚用鹽水、苯扎溴銨、擰橡酸鈉、 UIDA 等液沖洗;胃腸道選用含嗽、催吐或洗胃、導瀉或口服吸附沉澱劑 ( 氫氧化鋁、褐藻酸鈉等 ) ;呼吸道可用霧化吸入法、祛痰法等。促排出可用促排靈 (DTPA-Ca 、 Na) 、喹胺酸或疏基絡合劑,還應多飲水和用利尿劑。
4. 維持體液平衡和營養支持。可給予維生素 C、維生素 B 12 、葉酸、人參銀耳製劑等促進造血再生;成分輸血糾正貧血或白細胞減少。
5. 若需手術治療,爭取在放射病極期以前完成手術處理,對沾染傷口套用剪刀 ( 勿用剃刀 ) 剪去其周圍毛髮,以等滲鹽水 ( 勿用乙醇 ) 徹底沖洗。進行清創,儘可能使之成為非沾染傷口。降低、調整麻醉藥物用量使傷員能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