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收入支出說
- 外文名:Income-expenditure Theory
- 源於:西方經濟學理論
- 主要研究:收入、產出、就業
理論產生,作用,體系介紹,理論特點,
理論產生
英國的經濟學家T.圖克在《通貨原理研究》(1844)一書中提出:正如生產成本是供給的限制條件一樣,用於消費支出的貨幣總收入是需求的決定性和限制性條件。即供給受生產成本限制,需求由用於消費的貨幣總收入決定,消費支出是收入的函式。這種關係構成了總的貨幣價格的限制條件這是最早的收入支出說繼圖克之後,瑞典學派經濟學家J.G.K.維克塞爾發展了收入支出說,指出,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會使物價水平上漲,強調要考察總需求高於或低於總供給的原因。他贊同圖克消費支出是收入的函式的觀點,指出研究商品的貨幣需求高於或低於商品短期供給的原因及著重分析收入與需求(支出)、需求與物價關係的必要性。維克塞爾闡明了利率的變動對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認為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以及利率的滯後調整會導致對商品和勞務的總需求的擴張或收縮。1925年,法國經濟學家A.阿夫塔利昂第一次以方程式的形式表述收入支出說,即: R=PQ
式中R代表貨幣收入,P代表一定時期內商品的平均物價水平,Q代表實際收入或總產量。公式表明物價水平決定於貨幣收入與實際收入之間的相互運動關係,如果貨幣收入增加而實際收入不變,或實際收入的增長滯後,則物價水平就會上漲;反之,物價水平則會下跌。
作用
由於歷史的局限,維克塞爾、阿夫塔利昂等人只提出了收支上下波動的累進過程的理論,並沒有對收入的決定進行系統分析,也沒有徹底解決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的結合問題。
體系介紹
J.M.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用儲蓄—投資的分析法,詳盡地闡明了收入和支出的組成要素,以及物價水平變動的原因和過程,成功地把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融合在一起,建立了完整的收入支出說理論體系。其要點如下:
業家投資有利可圖,從而購買投資品的支出增加;相反,購買投資品的支出減少。資本邊際效率受商品的需求水平和社會未利用的資本存量的影響,極不穩定;市場利率受貨幣供給量與流動性偏好的影響,也是極不穩定的。 ③每一輪的支出都創造收入,而每一輪收入的再支出又再創造另一輪的收入,如此循環往復,促進經濟的運轉。
④一定時期的貨幣收入總是等於同期所生產的商品的貨幣價值。由於貨幣的貯藏、流通、貨幣的創造和毀壞,在一定時期內,為新生產的商品提供到市場上的貨幣總是多於或少於從產品中獲得的貨幣收入。這樣,儲蓄就不等於投資。當儲蓄大於投資時,收入水平、就業水平和物價水平就趨於下降;相反,當儲蓄小於投資時,收入水平、就業水平和物價水平就趨於上升。
⑤在任何時候,貨幣的價值都決定於貨幣收入流量與實際收入流量之間的對比關係。如果貨幣收入增加的速度快於實際收入增加的速度,則物價水平趨於上升;相反,如果實際收入增加的速度快於貨幣收入增加的速度,則物價水平趨於下降。只有在貨幣收入與實際收入以相同的速度增加時,物價水平才會趨於穩定。對此,美國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家 A.H.漢森以方程式的形式表述如下:
P=\frac{Y}{O}
式中,P代表一般物價水平,代表一定時期內的貨幣總收入或貨幣總支出,O代表同期的商品和勞務的生產量或實際收入。公式不僅表明P與Y成正比,與O成反比,而且表明Y的增長速度如快於O的增長速度,則P趨於上漲,相反,P趨於下降。
凱恩斯的收入支出說旨在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失業存在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他強調消費需求不足是由於人們的消費傾向偏低,而投資需求不足是由於利潤率的變動與利率的變動不一致。因此,需要通過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調節貨幣供給,影響利率,刺激投資,增加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增加,則引起收入增加,經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就業增加和經濟的發展。
理論特點
收入支出說不僅成為西方國家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而且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反響。其特點是:
②突出了投資的重要性,闡明了貨幣的實際作用。作為該學說核心的儲蓄—投資理論認為,從經濟蕭條到經濟開始復甦,並不是由於貨幣供給量增加,而是由於投資增加。貨幣供給量增加儘管會引起利率下降,但並不能導致投資增加;只有資本邊際效率上升,投資才會增加。因為貨幣不足,用於投資的資金就缺乏,必然會導致利率上升,資本的邊際效率下降,使投資減少,儲蓄增加,從而阻止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