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型淋病即播散性淋球菌感染,在淋病患者中非常少見,占淋病患者的0.2%~1.9%。多見於婦女,常在月經期發病,與妊娠也有一定關係。
基本介紹
- 別稱:擴散性淋球菌感染
- 多發群體:多見月經期婦女
- 常見病因:淋球菌通過血行播散到全身,出現較嚴重的全身感染
- 常見症狀:感染性發熱,神疲乏力,低中度發熱,體溫多在39℃以下,可伴乏力、食慾下降等其他症狀
概述
典型症狀
神疲乏力
全身症狀:低中度發熱,體溫多在39℃以下,可伴乏力、食慾下降等其他症狀。
(1)淋菌性皮炎:初起為直徑2~5mm圓形紅斑、斑丘疹或水皰,很快變成膿皰,周圍有紅暈,中央出血、壞死或結痂。偶見結節性紅斑、蕁麻疹或多形紅斑樣皮損。分布於軀幹、四肢、掌跖部,不發生於頭面部。4~5天消退,不遺留瘢痕。
(2)淋菌性角化症:可能是由於淋球菌或其毒素所致,皮損中找不到淋球菌,常與淋菌性關節炎並發,皮損好發部位為手足、踝跟部和腰部。通常為扁平角化性稍隆起的斑片或斑塊,呈圓錐形,黃色,或銅紅色或灰白色。掌跖的皮損呈角質增生,大片角化。
(3)淋菌性關節炎、滑膜炎和腱鞘炎:多累及膝、踝、肘、腕和肩關節。2/3表現為遊走性不對稱性關節炎,約1/4表現為單關節痛。關節炎時關節紅、腫、積液或積膿,可引起骨質破壞和關節強直。常伴滑膜炎和腱鞘炎。
(4)淋菌性心內膜炎、腦膜炎和敗血症:心內膜炎主要累及主動脈瓣或二尖瓣。偶可累及腦膜、心內膜、骨骼、肝和乳腺。
治療
②若系耐藥菌株感染,用頭孢曲松(頭孢三嗪)1.0g,靜脈滴注,每天2次;或頭孢西丁2.0g,靜脈滴注,每天4次;或頭孢噻肟1.0g,靜脈注射,每天3次。均連用5~7天后,劑量酌減,改為肌內注射,每天1次,至少7天。或大觀黴素2.0g,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同時用氧氟沙星(氟嗪酸)0.2g,口服,每天2次,連用5~7天。
如繫心內膜炎,頭孢曲松(頭孢三嗪)或頭孢噻肟每次靜脈滴注量應加至2.0g,共3~4周。若為腦膜炎,應選易通過血腦屏障的氧氟沙星(氟嗪酸)或環丙沙星(環丙氟哌酸),劑量應適當加大,連用2~3周;或拉氧頭孢(氧雜頭霉唑)1~2g/d,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共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