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性傳播疾病

妊娠合併性傳播疾病是一大類疾病,主要包括妊娠合併淋病、妊娠合併梅毒、妊娠合併巨細胞病毒感染、妊娠合併生殖器皰疹、妊娠合併生殖道衣原體感染、妊娠合併支原體感染、妊娠合併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等。一般有傳染性,性傳播和母嬰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但不同疾病傳播方式不盡相同。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妊娠合併性傳播疾病
  • 所屬科室:婦兒科 -
  • 傳染性:有傳染性
妊娠合併淋病,疾病介紹,臨床表現,對妊娠影響,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預後及預防,妊娠合併梅毒,原因,流行病學,症狀體徵,診斷檢查,疾病危害,治療方案,細胞病毒感染,基本信息,病因病理,病原體,流行病學,症狀體徵,診斷檢查,治療方案,疾病預防,用藥安全,生殖器皰疹,疾病原因,病原體,流行病學,症狀體徵,疾病危害,診斷檢查,治療方案,預防護理,衣原體感染,疾病介紹,症狀體徵,疾病病因,治療方案,支原體感染,原因,症狀,病因,檢查,併發症,預防,免疫缺陷,疾病信息,病因,症狀,檢查,鑑別,併發症,治療,

妊娠合併淋病

疾病介紹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化膿性感染,也可表現為眼、咽、直腸的感染及全身的感染。淋病傳染性強,潛伏期短,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和後遺症。淋菌是呈腎形的革蘭陰性雙球菌,常成雙排列,離開人體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劑易將其殺死。

臨床表現

約20%—80%的淋病病人無明顯症狀,多數孕婦也無症狀。孕婦淋病最常見的發病部位仍是宮頸炎,其他尚有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及前庭大腺炎,但約7%—10%的孕婦只有直腸攜帶淋菌。淋菌性宮頸炎如不及時治療,可繼續傳播給性伴侶,分娩時又可傳播給胎兒。在妊12周內,因宮腔尚未被胎囊充滿前,宮頸的淋菌可上行至輸卵管致急性感染。在診斷妊娠期急性輸卵管炎前,一定要除外急性闌尾炎,附屬檔案腫物扭轉或輸卵管妊娠。
妊娠期播散性淋病遠較非妊娠期多見,約占所有淋菌性敗血症的40%—50%。淋菌進入血循環後,首先表現為發熱、寒戰、倦怠等,約半數在指端遠側起膿瘡。此外,有遊走性關節痛,隨之發展成關節炎或滑膜炎。上肢關節受損較下肢多見,其中以腕與手關節最常見。可同時並急性淋菌性心內膜炎。
此外,妊娠期淋病中,非下生殖道淋病較非妊娠期多見,如淋菌性咽炎與直腸炎,可能和妊娠期性行為方式改變有關。

對妊娠影響

妊娠期任何階段的淋菌感染對妊娠預後均有影響。妊娠早期淋菌性宮頸炎,可致感染性流產和人工流產後感染。妊娠晚期早產、胎膜早破、羊膜絨毛膜炎與產後感染亦較無感染者多見。淋菌攜帶者的早產率可高達14%。分娩期宮頸淋菌感染可引起宮頸粘連而致分娩受阻,但經分離粘連後均可順產。
此外,胎兒在經過感染孕婦的宮頸時,易得淋菌性眼結膜炎或敗血症。對高危孕婦在早妊娠期或初診時,人工流產前與晚期妊娠期均應作宮頸淋菌的塗片與培養,以及早發現與及時治療。

症狀體徵

孕婦感染淋菌並不少見,約占0.5%-7%。妊娠期任何階段的淋菌感染,對妊娠預後均有影響。妊胎兒感染易發生胎兒窘迫、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甚至導致死胎、死產。產後常發生產褥感染。胎兒倖存經陰道娩出,可以發生新生兒淋菌結膜炎、肺炎,甚至出現淋菌敗血症,使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增加。淋菌感染的潛伏期為1-14日,故新生兒淋菌結膜炎多在生後1-2周內發病,

疾病病因

1. 直接性接觸傳播
2. 間接接觸傳播
3. 生育傳播

病理生理

淋菌絕大多數為男性先感染淋菌再傳播給女性,以子宮頸管最常見,同時可以波及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處。淋菌表面有菌毛,吸附於精子進入子宮頸管,並在該處柱狀上皮細胞內引起炎症,使上皮細胞壞死脫落,白細胞增多,膿液形成。若病情繼續發晨,可引起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或輸卵管積膿,直至發生腹膜炎。

診斷檢查

1.取尿道口、宮頸管等處分泌物塗片行革蘭染色,在多核白細胞內見到多個革蘭陰性雙球菌,可作出初步診斷。
2.分泌物培養是目前篩查淋病的金標準方法,可見圓形、凸起的潮濕、光滑、半透明菌落,邊緣呈花瓣狀。取菌落做塗片,見典型雙球菌可確診。

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為儘早徹底治療。遵循及時、足量、規則用藥原則。淋病孕婦主要選用抗生素治療。通常首選頭孢曲松鈉1g,每日一次肌內注射,並加用紅黴素0.5g,每日4次口服,連用7-10日為一療程。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過敏者,改用大觀黴素2g,每日一次肌內注射,並加用紅黴素,劑量、用法同上,7-10日為一療程。孕期禁用喹諾酮類藥物。性伴侶應同時進行治療。療程治療結束後,需複查連續進行3次宮頸分泌物塗片及淋菌培養均為陰性始屬治癒。若治療一個療程後淋菌仍為陽性,則應按耐藥菌株感染對待,及時更換藥物。

預後及預防

在淋病高發地區,孕婦應於產前常規篩查淋菌,最好在妊娠早、中、晚期各作一次宮頸分泌物塗片鏡檢淋菌,推薦進行淋菌培養,以便及早確診並得到徹底治療。淋病孕婦娩出的新生兒,應預防用藥,青黴素10萬u,每8小時一次靜脈滴注,紅黴素眼膏塗雙跟,每日至少2次。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可以發生播散性淋病,於生後不久出現淋菌關節炎、腦膜炎、敗血症等,治療不及時可致死亡。

妊娠合併梅毒

原因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侵犯多系統的慢性性傳播疾病。具有傳染性。

流行病學

妊娠期梅毒的準確發病率尚不清楚。
符五良等(1997)在廣州隨機抽樣1697例孕婦,用RPR作血清梅毒篩查,未發現感染病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產科門診1998—1999年兩年間,對所有就診早孕婦用RPR初篩梅毒,未發現感染病例。但2000年產科檢出率為1.14‰。上海市婦幼保健所(2001)對29所醫院的產科調查,顯示妊娠期梅毒檢出率為3.16‰,而海南(2001)為6.2‰。現已不限於散在各例報導,有廣州呂軍等(2001)妊娠並梅毒64例及海南徐艷等(2001)61例報導。均提醒產科醫師不能掉以輕心。

症狀體徵

患一、二期梅毒孕婦的傳染性最強,梅毒病原體在胎兒內臟(主要在肝、肺、脾、腎上腺等)和組織中大量繁殖,引起妊娠6周后的流產、早產、死胎、死產。未經治療的一、二期梅毒孕婦幾乎100%傳給胎兒,早期潛伏梅毒(感染不足2年,臨床無梅毒性損害表現,梅毒血清學試驗陽性)孕婦感染胎兒的可能性達80%以上,且有20%早產。未治療的晚期梅毒孕婦感染胎兒的可能性約為30%,晚期潛伏梅毒(感染超過2年,臨床無梅毒性損害表現,梅毒血清學試驗陽性)孕婦,雖性接觸已無傳染性,感染胎兒的可能性仍有10%。
通常先天梅毒兒占死胎的30%左右。若胎兒倖存,娩出先天梅毒兒(也稱胎傳梅毒兒),病情較重。早期表現有皮膚大皰、皮疹、鼻炎或鼻塞、肝腺腫大、淋巴結腫大等;晚期先天黴素多出現在2歲以後,表現為楔齒狀、鞍鼻、間質性角膜炎、骨膜炎、神經性耳聾等;其病死率致殘率均明顯增高。

診斷檢查

1.病原體檢查在一期梅毒的硬下疳部位取少許血清滲出液,放於玻片上,置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依據螺旋體強折光性和運動方式進行判斷,可以確診。
2.梅毒血清學檢查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試驗是梅毒常規篩查方法,

疾病危害

對妊娠的影響
1、孕婦極易發生流產、早產、死胎等問題。分娩的嬰兒也多為梅毒患者,表現為先天性梅毒。
2、患梅毒的女性通常都伴隨不孕症,不孕的幾率非常高。
3、不經過治療就懷孕,成功分娩的幾率不到20%。
4、孕婦在懷孕後感染梅毒,由於梅毒初期的高傳染性,嬰兒一般都被感染。
5、梅毒孕婦第1、2胎常發生流產或死胎,第3胎分娩先天性梅毒兒,第4胎分娩正常活嬰。
對胎兒的危害
1、骨軟骨炎及骨膜炎,尤以嬰兒時期為甚。
2、肝脾腫大、間質性肝炎及骨髓外造血。
3、鼻炎、鼻樑下陷。
4、慢性腦膜炎、動脈內膜炎、慢性咽炎、中耳炎。

治療方案

治療梅毒的原則是早期明確診斷,及時治療,用藥足量,療程規則。治療期間應避免性生活,同時性伴侶也應接受檢查及治療。

細胞病毒感染

基本信息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先天性感染疾病的最常見的病因,能引起胎兒、嬰兒嚴重損害,甚至死亡。尤其重要的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病因病理

巨細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細胞病毒(CMV)引起的一種全身感染性疾病,近年已被列為性傳播疾病。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特徵性改變為感染細胞增大,細胞核和細胞質內分別出現嗜酸性和嗜鹼性包涵體。

病原體

CMV在PH<5環境中僅能生存1小時,既不耐酸,也不耐熱。20%乙醚2小時、56℃30分鐘,紫外線照射5分鐘均可使CMV滅活。

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無症狀CMV隱性感染者和長期慢性攜帶CMV者。
2、傳播途徑:嬰幼兒和青少年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唾液傳播(通過接吻),成年男女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通過性交)。母嬰垂直傳播也是CMV的重要傳播途徑,包括宮內感染、產道感染和出生後感染。
3、易感人群:CMV感染在全世界極為普遍。人體對CMV的易感程度,取決於年齡,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通常年齡越小,易感性越高,病情也越重。

症狀體徵

孕婦在妊娠期間的巨細胞病毒感染,多為隱性感染,無明顯症狀和體徵。若為原發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胎兒先天異常的發病率高且病情嚴重。

診斷檢查

由於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確診有賴於病原學和血清學診斷。
常用方法有: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孕婦血清巨細胞病毒IgG、IgM;
(2)孕婦宮頸脫落細胞或尿液塗片行Giemsa染色後,
(3)DNA分子雜交技術檢測巨細胞病毒DNA,
(4)PCR技術擴增巨細胞病毒DNA,短時間內獲滿意結果。

治療方案

1.於妊娠早期確診孕婦患巨細胞病毒感染,或立即行人工流產終止妊娠,或等待至妊娠20周時抽取羊水或臍靜脈血檢查特異性IgM,若為陽性應中斷妊娠進行引產,以免出生先天缺陷兒。
2.於妊娠晚期感染巨細胞病毒或從宮頸管分離出病毒,無需特殊處理,由於新生兒尿液中可能有CMV,故應使用一次性尿布,或用過的尿布做消毒處理。
3.乳汁中檢測出巨細胞病毒的產婦,應停止哺乳,改用人工餵養為宜。
4.抗病毒藥物對巨細胞病毒感染孕婦並無實際套用價值,阿糖胞苷和阿糖腺苷8-10mg/(kg.d)靜脈滴注可能有效。大劑量干擾素能抑制病毒血症,使病情見好轉。

疾病預防

避免感染。

用藥安全

相比來說,初次感染對胎兒的致畸作用更強,致畸率可達31-40%,所幸這種感染髮生的機會不高,只有4%左右。
目前對於巨細胞病毒感染還沒有根治方法,用於治療的藥物只能緩解症狀,但不能徹底清除病毒。治療效果較好的藥物有更昔洛韋、膦甲酸鈉,其它抗病毒藥物如阿糖腺苷、阿昔洛韋、干擾素等對本病均無效,但由於更昔洛韋副作用大,所以除非病情嚴重,否則不要用藥。而且也沒證據顯示藥物可以預防嬰兒出現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生殖器皰疹

生殖器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HSV)引起的性傳播疾病。特點是生殖器及肛門皮膚潰瘍,呈慢性反覆發作過程。70%-90%原發性生殖器皰疹由HSV-2引起,由HSV-1引起者占10%-30%。復發性生殖器皰疹主要由HSV-2引起。

疾病原因

生殖器皰疹又稱陰部皰疹,是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的性傳播性疾病。本病主要是通過性器官接觸而傳染的,病人和無症狀的帶病毒者是主要傳染源。本病傳染性極強,本病危害性嚴重,復發率高,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還可引起女性不孕,流產或新生兒死亡。

病原體

HSV有兩個血清型,即HSV—Ⅰ型和HSV—Ⅱ型。HSV—Ⅰ型稱口型或上半身型,屬非性傳播,主要引起上半身皮膚、口腔黏膜或器官皰疹感染,少數累及生殖道,很少感染胎兒。HSV—Ⅱ型稱生殖器型,屬性傳播,主要引起生殖器(女性陰唇、陰蒂、宮頸等處)、肛門及腰以下的皮膚皰疹。孕婦患HSV—Ⅱ型感染,可傳播給胎兒。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人類是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x,HSV)的自然宿主。傳染源是病人和無症狀HSV攜帶者,尤其是後者在生殖器皰疹的傳播中起重要作用。
2、傳播途徑:
HSV通常存在於皰疹病灶和HSV攜帶者唾液、鼻分泌物和糞便中,主要通過直接密切接觸和兩性接觸傳播。
3、易感人群:
在人群中HSV—Ⅱ型感染極普遍,其發病率與年齡、社會經濟條件、多性伴侶的關係密切。

症狀體徵

1.初感染的急性型 主要通過性交傳播。經2-7日潛伏期,突然發病,自覺外陰劇痛,甚至影響排尿和走路。檢查見外陰多發性、左右對稱的表淺潰瘍,周表皮形成皰疹,此型病程約4周或更長。
2.再活化的誘髮型 孕婦於妊娠前經常出現外陰復發性皰疹,常見外陰有2~3個潰瘍或水皰,病程短,一周左右自然痊癒。

疾病危害

1、早期研究認為,如果孕婦在妊娠早期(妊娠頭三個月內),首次感染上皰疹病毒,並且出現明顯的症狀時,容易發生流產或死胎。但近期研究認為風險並不太高。
2、如果孕婦在妊娠晚期(妊娠的最後三個月),首次感染上皰疹病毒,病毒可傳播給胎兒,使得新生兒易患上新生兒皰疹,這往往易導致新生兒死亡。

診斷檢查

除根據典型病史和臨床表現外,診斷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依據有:
(1)水皰液中分離出單純皰疹病毒;
(2)將水皰液、唾液接種在人胚成纖維細胞或兔腎細胞,培養48小時即可作出判斷,並可用免疫螢光技術證實;
(3)在水皰底部刮片行Giemsa染色後,光鏡下見棘突松解,有數個核的氣球形細胞和嗜酸性核內包涵體;
(4)藉助PCR技術擴增單純皰疹病毒DNA,診斷可靠;
(5)酶免法檢測孕婦血清及新生兒臍血清中特異IgG、IgM,若臍血中特異IgM陽性,提示宮內感染。

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是抑制單純皰疹病毒增殖和控制局部感染。選用阿昔洛韋每日口服5-6次,每次0.2g,5~7日為一療程。復發者同樣劑量口服5日,該藥也可製成軟膏或霜劑局部塗布,對胎兒無明顯毒性。分娩時原則上應對軟產道有皰疹病變的產婦行剖宮產,即使病變已治癒,初次感染髮病不足1個月者,仍應以剖宮產結束分娩為宜。復髮型是否需行剖宮產尚有爭議,但發病一周以上復髮型可經陰道分娩。

預防護理

首先要預防它的感染,特別是夏天,氣溫高,出汗多,加上局部的搔抓,很容易出現局部的感染,每天用清水清洗生殖器部位是必要的。其次,避免局部的搔抓,不可用刺激性太強的藥品。患病後需注意預防感冒、著涼、勞累,以減少復發。治療期間禁房事。
復發與以下因素有關:
飲酒、吸菸、勞累、受涼、性生活過頻、辛辣刺激食品 、多食海鮮、包皮過長、性伴侶未同時治療、導致免疫力低下的其它因素存在等等.

衣原體感染

疾病介紹

女性生殖道衣原體感染主要為沙眼衣原體感染,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可引起宮頸黏膜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最後導致不孕、輸卵管妊娠。D-K型沙眼衣原體除引起生殖道感染外,還可引起尿道炎、直腸炎、肝周圍炎、眼包涵體結膜炎及新生兒肺炎等。

症狀體徵

多數是男性首先感染衣原體,表現為非淋菌性尿道炎,通過性交傳給女性。潛伏期為7-12日,表現為宮頸管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以及尿道炎等。衣原體生殖道感染的孕婦並不少見,發生率為16.92%。

疾病病因

孕婦患生殖道衣原體感染有兩種形式:新近活動性感染和原有衣原體潛伏感染因妊娠而誘發活化。若發生在妊娠早期,容易發生流產。

治療方案

一旦在孕婦宮頸檢出衣原體,應及時用藥。紅黴素0.5g,每6小時一次口服,連用7日,或0.25g,每6小時一次連用14日。對有衣原體感染危險的新生兒,至少應住院一周,證明有無衣原體感染。若診斷為衣原體結膜炎,可用1%硝酸銀液滴眼,效果雖佳,但不能預防衣原體肺炎的發生。口服紅黴素:50mg/kg,分4次口服,連用14日,能夠預防衣原體肺炎的發生。

支原體感染

原因

妊娠期支原體感染可導致晚期流產、早產或死產等嚴重併發症。MH感染多引起陰道炎、宮頸炎和輸卵管炎,而UU則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支原體多與宿主共存,近來發現肺炎支原體(MP)、生殖支原體(MG)等亦可引起母兒感染。

症狀

UU及CT感染多無症狀、症狀輕微或症狀不特異。
1 宮頸黏膜炎,UU感染多無症狀,CT感染,70%~90%無臨床症狀。如有症狀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膿性,性交後出血。
2 子宮內膜炎,表現為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多、陰道不規則流血等。
3 輸卵管炎表現為長期輕微下腹痛、低熱,經久不愈,可表現為盆腔廣泛粘連。

病因

1.直接傳播 即性交傳播,為UU及CT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傳播 UU及CT可通過接觸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傳播,如浴池水、共用毛巾等方式傳播。在成人中較少見。
3.對胎兒與新生兒的傳播 UU及CT可通過宮內、產道及產後感染,經產道感染為此途徑的主要方式。

檢查

1支原體培養:多取陰道和尿道分泌物聯合培養,可獲較高陽性率。
2血清學檢查:無症狀婦女血清中MH及UU血清特異性抗體水平低,再次感染後血清抗體可顯著升高。
3新生兒特異性IgM升高對支原體感染有一定預測作用,但均未能成為常規檢測方法.
4 PCR檢測:較培養法更敏感特異、快速,對臨床診斷有參考價值。

併發症

1.孕婦受感染後UU及MH可在妊娠l6—20周侵襲羊膜損傷胎盤造成絨毛膜炎,導致晚期流產,早產或死產。
2.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受UU感染後可發生支原體肺炎和慢性肺炎。
3.MH可導致產婦產後盆腔炎及產後支原體血症及新生兒支原體血症。
4.產後哺乳等接觸或空氣感染MP引起新生兒肺炎

預防

積極鍛鍊身體平日要有計畫地鍛鍊身體,睡眠時室內要保持空氣清新。充分利用日光浴空氣浴及水浴。增強體質是防病的第一重要因素。
講衛生避免交叉感染。注射疫苗目前有些地方用減毒病毒疫苗,但尚不能普及套用,曾設計疫苗進行預防但保護率僅50%,抗生素預防也無系統報告。

免疫缺陷

疾病信息

AIDS又稱愛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性傳播疾病。HIV感染引起T淋巴細胞損害,導致持續性免疫缺陷,多器官機會性感染及惡性腫瘤,最終導致死亡。愛滋病病毒可通過胎盤血液循環造成宮內感染,分娩過程中接觸的產道分泌物、血液及產後的母乳餵養亦可感染新生兒。

病因

由於妊娠期孕婦的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妊娠期感染愛滋病病毒後,病情發展較為迅速,症狀較重。愛滋病病毒可通過胎盤血液循環造成宮內感染,分娩過程中接觸的產道分泌物、血液及產後的母乳餵養亦可感染新生兒。
HIV感染之孕婦在妊娠期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或分娩時經軟產道及出生後經母乳餵養感染新生兒。

症狀

由於妊娠期孕婦的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妊娠期感染愛滋病病毒後,病情發展較為迅速,症狀較重。

檢查

實驗室檢查HIV感染的確診必須依靠實驗室檢查。無任何臨床表現,HIV抗體陽性,CD4淋巴細胞總數正常,CD4/CD8值>1,血清p24抗原陰性應診斷為無症狀HIV感染。診斷愛滋病除具有流行病史、臨床表現外,應有抗HIV抗體檢測陽性,CD4淋巴細胞總數

鑑別

本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易與許多疾病相混淆。
1.本病急性期應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結核、結締組織疾病等相鑑別。
2.淋巴結腫大應與血液系統疾病相鑑別,特別要注意與良性性病性淋巴結病綜合徵相鑑別。後者淋巴結活檢為良性反應性濾泡增生,血清學檢查提示多種病毒感染。
3.本病的免疫缺陷改變須與先天性或繼發性免疫缺陷病相鑑別。

併發症

1.機會性感染
(1)原蟲感染:
①弓形體病:常有頭痛、發熱、腦膜腦炎、視網膜脈絡膜炎等。
②隱孢子蟲腸炎:
(2)細菌性感染:
有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常繼發於一些併發症,最多見的是結核桿菌和鳥型分支桿菌,臨床肺結核進展很快,可見空洞和痰菌陽性,治療較困難亦有全身播散性結核。
(3)真菌感染:
①常見口腔念珠菌感染,
②卡氏肺孢子蟲肺炎:近年發現卡氏肺孢子蟲的DNA更像真菌,因此將之歸在真菌性感染。
③隱球菌腦膜炎及組織胞漿菌或青黴素的全身性感染亦屢見報導。
(4)病毒性感染:
可見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單純皰疹病毒(HSV)、帶狀皰疹病毒(HZV)、巨細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感染。
2.惡性腫瘤
(1)卡波濟肉瘤:可在皮膚或黏膜上包括肺和食道胃腸均可見,診斷需靠活檢做病理檢查。
(2)淋巴瘤:常有持續發熱,全身淋巴結腫大,診斷亦要靠活檢送病理。3.常見營養不良 由於發熱、腹瀉各種感染或腫瘤消耗過多,而患者又食慾減退,時間長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於惡液質。

治療

1、對已感染HIV的婦女進行“不供血,終止妊娠,固定性伴侶,保險套避孕”的宣教。
2、愛滋病患者和HIV抗體陽性者均不宜妊娠,一旦妊娠應早期終止;如繼續妊娠,應告知胎兒的危險性。
3、儘可能縮短破膜距分娩的時間;儘量避免使胎兒暴露於血液和體液危險增加的操作,如胎兒頭皮電極、胎兒頭皮pH測定。
4、注意分娩時新生兒眼和臉的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