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 是以植物為原料,按照對提取的最終產品的用途的需要,經過物理化學提取分離過程,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某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而不改變其有效成分結構而形成的產品。目前,植物提取物的產品概念比較寬泛。按照提取植物的成份不同,形成
甙 、酸、
多酚 、多糖、
萜類 、黃酮、
生物鹼 等;按照最終產品的性狀不同,可分為植物油、
浸膏 、粉、晶狀體等。
綜合各國的立法範疇和概念及使用情況,植物提取物這個概念是可以被各國所接受與認可的,也是傳播草藥在各國通用的共性表達方式。我國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額早在1999年就已超過中成藥的出口額。在歐美國家,植物提取物及其製品(植物藥或食品補充劑)有著廣泛的市場前景,已發展成一個年銷售額近80億美元的新興產業。
我國的
植物提取物 總體上是屬於中間體的產品,目前的用途非常廣泛,主要用於藥品、保健食品、菸草、化妝品的原料或輔料等。用於提取的原料植物的種類也非常多,目前進入工業提取的植物品種在300種以上。
植物與中藥 植物提取物在概念的外延上包括中藥提取物。中藥提取物是融合現代製藥新技術的新型中藥產品,其本質上仍是中藥,但也部分用於藥物以外的化妝品和保健食品等其他用途。在國內,植物提取物的主要對象是中草藥,因此國內的植物提取物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中藥提取物。
工業分離技術 1)樹脂分離技術。樹脂技術早已成功套用於工業脫色、環境保護、藥物分析、抗生素提取分離等領域。運用於植化成分的分離、濃集也獲得了極大成功。比如,對於銀杏葉,目前的樹脂分離技術可以做到對銀杏黃酮收集率達90%;可以一次性濃集銀杏黃酮,使之含量超過50%;也可以除去絕大部分(超過99.5%)作為有害成分的銀杏酸,使之低於5ppm,同時使有效成分損失控制在3%以下。
2)工業萃取技術。
包括:
①有機溶劑萃取技術;
②二氧化碳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它是90年代問世的工藝,是利用高壓下(350-500bar)的液態CO2 萃取植物有效成分,所得產品純度高、收率高,萃取劑又無污染。但因工作壓力大,其設備要求高,目前只做到中試水平;
③新型氯氟碳溶劑萃取,如英國最近發明的“Klea”(HFC134α,1,1,1,2四氟己烷)惰性溶劑,可以在低壓室溫下萃取,節省能源,又避免熱破壞。
3)分析檢測技術:中藥提取物要求對效標成分和有害物質進行定量分析、或與標準品進行對照、或採用指紋圖譜進行鑑定,對原料、生產過程和成品均需進行嚴格檢測,以美國天然陽光公司為例,從原料開始至成品出廠,共進行150項檢測。因此,在中藥提取物的質量控制中,現代的分析儀器是必不可少的,以HPLC套用最為廣泛,同時GC,HPCE,GC-MS,HPLC-MS,UV和原子分光等方法和儀器也常常用到。經統計,約有75%以上的中藥提取物檢測採用了HPLC,而中國藥典收載的中成藥只有10.9%產品採用。技術水平較低的企業往往不具備儀器分析能力,商業企業也很少具備這些條件。
技術標準 目前,絕大多數的植物提取物沒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企業多以契約中的質量條款作為產品交付的依據,產品質量的檢測方法較為混亂,給生產經營帶來了障礙,同時給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挑戰。業內少數企業已初步建立企業技術標準體系,如湖南宏生堂製藥有限公司的“二個標準三個規程”:藥材質量標準和提取物質量標準、藥材種植規程、提取物生產工藝規程和檢驗操作規程。外經貿部已批准“單味植物提取物進出口質量標準”課題研究,有望為行業提出一套標準。
中藥提取物 中藥提取物是從中藥產業中分化出來的新興領域,是對中藥材的深度加工。
標準化中藥提取物是指按
規範化 的生產工藝製得的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提取物,它包括原藥材和提取物生產過程的規範化及原藥材和提取物質量的標準化四個方面。
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
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
神農嘗百草 ,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
本草學 。
中藥的套用理論比較獨特。中藥有
四氣五味 。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性的寒、熱、溫、涼。五味指藥物的辛、酸、甘、苦、鹹。中草藥的氣、味不同,其療效也各異。
中草藥的套用形式多種多樣,有用藥物加水煎熟後去渣留汁而成的湯劑,有研磨成粉末狀的粉劑,還有丸劑、膏劑、酒劑、片劑、沖劑、注射劑等。
中草藥中有許多名藥,植物藥以人參、
靈芝 、
何首烏 、枸杞最為著名。
動物提取物 動物提取物是以動物體、部分動物體組織或者臟器為原料通過溫和
生物酶 解提取或熬煮提取,然後濃縮,噴霧乾燥後成為肉類提取物,是與植物提取物想對應的一個新興行業,以前一般稱呼為生化製品、
生化原料藥 。其主要類別有:
胺基酸 、
肽 、蛋白質、酶及
輔酶 、多糖、
脂質 、核酸及其衍生物。 最大特點是能溶入水。有效保留天然豬肉的風味、滋味和營養成分,蛋白質含量高,富含多種蛋白、
多肽 及胺基酸。 肉味醇厚,肉香濃郁,用於調味品行業其濃郁肉香是其他香精香料不能代替的,國內最大的研發生產基地-味研生物。
動物提取分類 天然雞肉提取物,天然豬肉提取物,天然牛肉提取物,天然海鮮類提取物,海鮮類又分很多種,比如:
蝦 、
蚝 、
鮑魚 、
魷魚 、
大地魚 、蟹等等。
主要用途 食品、醫療、保健等等。
相關介紹 傳統植物藥、現代植物藥與植物提取物
眾所周知,在人類文明史上,最近約200年之前的大部分時間裡,人類一直依賴傳統藥物(其中90%以上是植物藥)與疾病鬥爭。各大文明古國和有一定文明程度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醫藥體系,其中又以中國的中醫藥體系最為完備,成就最大。可以說,中國的中醫藥體系是古代醫藥科學的最高表現。
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化學藥和新生物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整個藥學,從研究技術、生產技術到專業管理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曾經長期相對停滯的植物藥也隨著科技和管理的進步而獲得了新發展。到目前為止,植物藥製劑已經有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的丹、丸、膏、散。第二階段,是以水醇法或醇水法為主的提取、粗處理技術與現代工業製劑技術相結合而製成中成藥。第三階段,是運用現代分離技術和檢測技術精製化和定量化的現代植物藥。植物藥的三個階段,只是說明它們先後產生的時間順序,並不表示後一階段會取代或取消前一階段。正如化學藥不能取消天然藥物、生物藥也不能取消化學藥一樣。但後一層次比前一層次更多體現或運用了現代科技。
植物提取物和現代植物藥在概念的內涵上存在著交叉性,互相包含著彼此的部分內容。現代植物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提取物為基礎的,植物提取物是現代植物藥的主要原料和組成部分;而有些植物提取物品種則被直接作為藥用。目前世界範圍內對植物藥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西方習慣於將植物藥稱為天然藥物。天然藥是指一切源於大自然、用於治療疾病的未經化學處理的藥物,中藥、植物藥應該包涵於其範疇之內。
德國的現代植物藥指的就是在治療中所選用的植物提取物,它既可以是植物整體的提取物,也可以是部分提取物,通常是複合的化學物質。德國從1976年開始將植物藥定義為藥物。目前這一定義已被美國植物協會採用。
歐共體所定義的植物藥產品則不只是單一藥用植物,可以是多種植物藥配伍(HERBAL MEDICAL PRODUCTS),含有專一植物活性成分或是植物提取物,植物藥是植物被運用於醫療目的的醫藥用品。植物藥及其製品被認為是一種活性成分或其治療作用的成分還不很清楚的醫藥產品。植物藥製劑是將植物弄碎成粉狀、提取、著色、油脂化或液態化,壓軋植物汁等對植物進行加工製作,將其純化或濃縮,從植物中分離單一的化合物或混合物,這時就不再被看作植物藥而被看作化學藥如阿托品。
明顯可見,上面所指的植物藥即西方植物藥在定義概念範圍都與中藥有所不同,它們的區別從下表中對比可知。
現在國際上廣泛使用的銀杏葉片是現代植物藥的典型代表,也是第一個現代植物藥,它標誌著現代植物藥的開始。以銀杏葉片為代表的現代植物藥,與傳統草藥和中成藥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至少知道一種或一類有效成分,儘管這種成分可能未必是更本質的成分。傳統植物藥和中成藥常常只關心有效性,不關心或不知道有效成分。
2)使用現代檢測技術,有明確的定量指標。即使不能對有效成分定量,至少也要對標示成分定量。而傳統植物藥和中成藥多數沒有建立定量方法,或只有粗糙的定量方法。
3)採用現代工業分離技術,使有效成分被濃集到一定的高含量,這是現代植物藥的技術樞紐。
4)有害成分大部分被除去,從而在安全性上比傳統植物藥和中成藥大大提高。
5)影響製劑的雜質,如強吸濕性成分被除去,從而可以製得高生藥量—製劑比的製劑,提升了產品檔次,克服了傳統植物藥和中成藥的“粗、大、黑”的缺點。
6)藥理、藥效、安全性評價等是現代體系的,國際通用的。而傳統植物藥和中成藥使用的是“民族”話語,與現代藥學存在著語言上的“不可通約性”,難以與國際接軌。
方法論探討 植物藥的工藝處理有兩極對立的觀點和方法。一極是傳統的中成藥處理方式,不外乎水煎法、水醇法和醇水法(個別揮發性藥物用蒸餾法)。另一極則是西化的方法,即植物化學成分的提純。這兩極各有自己的道理和方法價值。
1、傳統的方法,工藝粗糙,缺點很明顯:(1)難以製成高濃集度製劑,如強行製成高濃集片,則易吸濕、生霉,反之,則服用數量過大,不方便。如果放低劑量則因藥量太低,功效不顯。(2)化學成分研究粗淺,難以深化科學研究,難以與現代藥物科學接軌。(3)定量指標難以過硬,易被“水貨”衝擊。(4)重金屬容易超出國外指標,難以走向世界。
2、化學提純作為科學研究的方法,對精微科學的認識有重大意義。但是如果作為一種商用開發方法和研究方法,其弱點有:(1)人們對植物有效成分的認識是一個深化的過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植物化學的歷史表明,時常是這樣的情況,當我們以為發現了植物的有效成分,而實際上它只是有效成分之一,可能只是比較容易提純、比較容易發現的,未必是更本質的植化成分。故我們不應該草率。(2)更本質的植化成分常常是難以提純的,難以定量的複雜結構。(3)植物內部本身就是一個微型的複方製劑。它的功效常常不只是來源於某種或某類化學成分,而是幾類化學成分都起作用,但有主次。我們猜測,在它們內部很可能也像中藥複方製劑那樣,有著君臣佐使的關係。提純的化學單體效果反而不佳,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銀杏葉提取物對心腦血管都有良好作用,將其中的銀杏內酯萃取出去後,就失去了腦血管作用,降低了心血管作用,這證明內酯更重要。但是純內酯注射液臨床驗證結果很不理想,遠不及混合物針劑。有製備中草藥靜脈注射劑經驗的人知道,把植物成分提純後做出的針劑,儘管其可定量指標大大高了,其效果卻遠不及混合物的針劑。(4)提純大大增加了工業成本,還浪費了其它可用資源。
3、組分研究。植物提取物按化學性質可劃分為不同的成分,按物理或物理化學性質可區分為不同的組分。比如利用不同樹脂柱對於植物提取液的吸附或交換的差異,完全可以將之區分成不同的組分段。
與成分研究方法相比,組分研究方法一方面可除去植物中的高吸濕性成分和有害成分,同時濃集有效成分,從而製成高濃集度的高含量製劑,體現了高技術的特點。另一方面,它是混合物,而不是單體,在混合物中一部分是已知的有效成分,另一部分是未知的可能有效的成分(故稱之為“灰箱”方法)。植物化學的歷史實踐一再證明,那部分未知的成分中常常有更本質的成分。 現代植物藥的工業方法中,以組分法更具優勢,組分法和成分法並重的研究方法更多的被人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