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養蠶工序)

採桑(養蠶工序)

採桑(mulberry leaf picking),是養蠶的一個工序,也是一門技術。採桑常以葉色為主,葉位為副的“同色同位”方法進行選葉。每天采葉早晚兩次,以早晨6-9時,傍晚4-6時為好。一般白天各次用葉都在早晨采,夜間和次日早晨用葉在傍晚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桑
  • 行業:養蠶的一個工序
采葉方法,歷史文化,

采葉方法

在樹上選采綠中帶黃的芽梢頂端自上而下第2至第3葉作為收蟻用葉,采嫩綠色的第3、4葉供1齡蠶吃,采將轉濃綠色的第4、5葉供2齡蠶吃,采濃綠色的3眼葉(止芯葉)給3齡蠶吃。第4齡繼續采3眼葉或伐條,第5齡繼續伐條。
夏秋蠶期的桑樹,不斷生長桑葉,以致老嫩不一,採桑時用同色同位並加手觸(桑葉軟硬的觸感),葉位一般比春期下1-3葉。夏蠶期1、2齡選采夏伐桑新條上的適熟葉,3齡以後開始疏芽,也可採用新條基部4-5片葉。還可採用春伐桑樹的一部分葉。秋蠶期采葉方法,要摘葉留柄,保護腋芽
一、二齡用葉,邊采邊疊,葉柄疊葉柄,放於采葉籃內,蓋上濕布,以防日曬風乾。三齡用葉量較多,不必疊葉,采夠葉後,及時送回貯好。
當氣候乾旱,桑葉含水量少,宜在早晨多采,反之,則傍晚多采。儘量不採雨葉。小蠶期採桑,可一邊采,一邊理成一疊疊放在蒲包或籮筐中,上蓋濕布,防止萎凋。大蠶期採桑量多,要快采,輕裝,儘可能縮短採桑時間。早晨應在露水乾後采葉,下午應在傍晚陽光較弱、溫度較低時進行,不採雨露葉和高溫日曬葉,遇連續雨天需采水葉時,應晾乾或擦乾後再餵蠶兒。

歷史文化

採桑,在中國上古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據考古發掘的絲麻織品實物標本,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時期(約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古人已能紡制絲織品,則當時已有蠶桑之事,因此,“桑”與中國古人的物質生活和宗教信仰發生聯繫可能是非常早的。
古代流傳著很多著名的“採桑”故事,主要是指下面四個採桑女的故事:
陳辨女者,陳國採桑之女也。晉大夫解君甫使於宋,道過陳,過採桑之女。止而戲之,……採桑之女乃為之歌曰:“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大夫乃服而釋之。
齊宿瘤女者,初,齊閔王游東郭,百姓盡觀,宿瘤女採桑如故。……王曰:“此奇女也”。娉迎之。
魯秋潔婦者,魯秋胡之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宦於陳,五年乃歸。未至其家,見路旁有美婦人方採桑而說之。下車謂曰:“力田不如逢年,力桑不如見國卿。今吾有金,願以與夫人。”婦曰:“……夫子已矣,不願人之金。”秋胡歸家,使人呼其婦,乃向之採桑者也。
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後為趙王家令。羅敷出採桑於陌上,趙王登台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趙王乃止。
以上四個故事,前三個見於由劉向整理的《列女傳》,故事的流傳當在春秋戰國時期;後一個出自西晉人崔豹的《古今注》,從它被作為漢樂府《陌上桑》的本事來看,其流傳當與《陌上桑》詩作產生的年代大致相當。因這一故事與漢樂府《陌上桑》所寫又不盡相同,故也可將以敘事為主的《陌上桑》視為同類故事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