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婦

採桑婦

陌上桑》用清麗生動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美貌自尊的採桑少女形象。讚頌了羅敷不受利祿引誘的高貴精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採桑婦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汪遵
內容,注釋,格律,作者簡介,作品賞析,相關資料,

內容

為報躊躇陌上郎①, 蠶飢日晚②妾心忙。
本來若愛黃金好③, 不肯攜籠更採桑。

注釋

躊躇陌上郎:美女羅敷在田野中採桑,引得行徒息駕,休者亡餐。
②蠶飢日晚:羅敷是靠採桑養蠶為生的。
③黃金好:《陌上桑》中有羅敷不受太守利祿勾引的描寫。

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作者簡介

汪遵(約唐僖宗乾符年即公元877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前後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
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第602卷)。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詠古的七言絕句,作者以《陌上桑》中羅敷辭利的典故為題材,用清麗生動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美貌自尊的採桑少女形象。讚頌了羅敷不受利祿引誘的高貴精神。

相關資料

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巾肖>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致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
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嚴肅、筆調詼諧的著名樂府敘事詩。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羅敷,一日在採桑路上恰巧被一個太守遇上,太守為羅敷美色所動,問她願不願意跟隨自己回家。太守原以為憑藉自己的權勢,這位民間女子一定會爽然允諾。想不到羅敷非但不領情,還把他著實奚落了一番,使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無趣之極。
這一內容與秋胡戲妻的記載有某種相似,或者可以認為《陌上桑》的創作曾經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啟發。據《列女傳》和《西京雜記》所說:秋胡新婚方三月,即辭家遊宦。三年後錦衣還鄉,路上遇一採桑女,見而悅之,進行調戲,遭拒絕。回到家裡,方知剛才那位女子原來是自己妻子。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對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於是赴沂水而死。與秋胡故事相比,《陌上桑》內容有兩處顯著不同,一是羅敷樂觀、機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劇式的結局,因此,儘管它與秋胡戲妻故事有一定聯繫,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獨創的作品。後來有人把兩本牽合在一起,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馬,羅敷未滿箱。”作為一種新的創作未嘗不可。又有人用秋胡故事的模式來解說《陌上桑》,認為“羅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羅敷之夫”(朱熹)。但這一結論難以從《陌上桑》作品本身得到驗證。理解《陌上桑》應該從作品的實際出發。
全詩共分三解。解為樂歌的段落,本詩的樂歌段落與歌詞內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從開始至“但坐觀羅敷”,主要敘述羅敷的美貌。第二解從“使君從南來”至“羅敷自有夫”,寫太守覬覦羅敷容姿,要跟她“共載”而歸,遭到羅敷嚴辭拒絕。第三解從“東方千餘騎”至結束,寫羅敷在太守面前誇讚自己丈夫,用意在於徹底打消太守的邪念,並讓他對自己輕佻的舉止感到羞愧。
詩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貌美品端、機智活潑、親切可愛的女性形象。一般來說,人們認識一個人,總是先識其外貌,然後再洞達其心靈。《陌上桑》塑造羅敷的形象也依循人們識辨人物的一般順序,在寫法上表現為由容貌而及品性。羅敷剛出現,還只是籠統地給人一個“好女”的印象,隨著敘述的展開,通過她服飾的美麗和路人見到他以後無不傾倒的種種表現,“好女”的形象在讀者眼前逐漸變得具體和彰明。第二、三解,詩人的筆墨從摹寫容貌轉為表現性情,通過羅敷與使君的對話,她抗惡拒誘,剛潔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她流利得體,同時又帶有一點調皮嘲弄的答語中,還可看出她稟性開朗、活潑、大方,對自己充滿自信,並且善於運用智慧保護自己不受侵害。當然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實上,作品在這方面也不乏靈活的安排。如第一解雖然主要寫容貌,“羅敷喜蠶桑”則又表現出她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第二、三解雖然主要揭示她內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馬踟躕不前,分明又暗中映顯出羅敷美貌麗態的魅力,第三解羅敷夸揚丈夫姿容,與一解總述羅敷美好“遙對”(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五),不正可以見到羅敷本人的倩影嗎?詩人筆下的羅敷品貌俱美,從而賦予這一藝術形象更高的審美價值。讀完全詩,人們對羅敷的喜愛比起詩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觀望者的態度來更加深厚真摯,因為他們還僅僅是為羅敷的容貌所吸引,讀者卻又對羅敷的品格投以敬佩。從這一意義上說,《陌上桑》與《詩經·碩人》在摹繪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區別不僅在於具體手法的不同(這一點下面還會談到),還在於它由比較單純地刻畫人物的容貌之美進而達到表現性情之美,這後面一點顯然在文學形象的創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陌上桑》在寫作手法方面,最受人們稱讚的是側面映襯和烘托。如第一解寫羅敷之美,不用《碩人》直接形容具體對象容貌的常套,而是採用間接的、靜動結合的描寫來暗示人物形象的美麗。先寫羅敷採桑的用具和她裝束打扮的鮮艷奪目,渲染服飾之美又是重點。“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這些詩句一字不及羅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從衣飾等的鋪敘中映現出來。前人評漢樂府《江南》詩句“蓮葉何田田”,說:“不說花偏說葉,葉尚可愛,花不待言矣。”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五。這話也可以被運用來說明本篇上述詩句的藝術特點。更奇妙的是,詩人通過描摹路旁觀者的種種神態動作,使羅敷的美貌得到了強烈而又極為鮮明、生動的烘托。“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類對異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為敏感,同時也會表現出更高的熱情。這些男性旁觀者為羅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悅羅敷的舉止,正說明他們看到羅敷時激動不寧的心情和從她身上獲得的審美滿足。藉助於他們的目光,讀者似乎也親眼飽睹了羅敷的面容體態。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藉助比喻等手段正面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於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使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這是《陌上桑》為描寫文學形象提供的新鮮經驗
除了從側面摹寫形象外,本篇還善於從側面表達意圖,這主要是指第三解羅敷夸夫的內容。對這段內容,人們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詩中“夫婿”是羅敷實指其夫,另一種意見是羅敷虛設一夫,更有人斷定這一段是詩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實指還是虛設,這是弄不明白的問題,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倒是應該弄清楚:羅敷當時為何要講這番話?意圖何在?她集中誇讚自己丈夫的尊貴和美好,這顯然是有明顯的針對性。因為調戲她的是一位懷有特殊優越感的太守,羅敷說自己丈夫尊貴,則使其優越感變得可笑;又因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羅敷說自己丈夫美好,實際上是說只有丈夫才可以與自己相配。羅敷這段話句句夸夫,而客觀上又句句奚落太守,這正是全詩側面寫法的又一次運用。詩歌的喜劇效果主要也是從這裡得到體現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什麼糟粕,而是詩篇的有機構成。
幽默風趣是《陌上桑》明顯的風格特點。如寫旁觀者見到羅敷時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的種種神態,十分好笑,而又無不是鄉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羅敷講自己的年齡,“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口齒伶俐,而又暗帶調皮,“頗”字尤見口角語態之妙。最後一段羅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聽著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難狀。這一寓嚴肅的主題於詼諧的風格之中的優秀詩篇,體現了樂觀和智慧,它與《孔雀東南飛》、《東門行》等體現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著漢樂府又一種重要的藝術精神。
陌上桑》的語言帶有明顯的藻采化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節中。這些構成了本篇統一的敘述風格。
第一段,寫羅敷的美貌。首先寫她的住所之美、器物之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後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後通過側面描寫烘托她的美貌,無論是行者還是少年,無論是耕者還是鋤者,都傾慕她的美麗,激起讀者的想像。本段寫她的外表美,鋪襯下文的心靈美;寫勞動人民對羅敷的健康感情,與後文使君的不懷好意形成對照。
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無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馬徘徊不前,使君對羅敷垂涎三尺,繼而上前搭話,詢問姓名,打聽年齡,最後提出和羅敷“共載”的無恥要求,暴露了使君骯髒的靈魂。寫使君的語言行為步步深入。
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並盛夸丈夫以壓倒對方。本段全部由羅敷的答話構成,回應使君的調戲。斥責、嘲諷使君愚蠢,聲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儀赫赫、榮華富貴,仕途通達、青雲直上,品貌兼優、才華橫溢。羅敷的伶牙俐齒使自以為身份顯赫的使君只能自慚形穢,羅敷的不畏權勢、敢於鬥爭的精神充分體現出來了,表現了她的人格魅力。
朝代:魏晉
作者:曹植
全文:
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息駕,休者以忘餐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作品賞析:
美女篇》是樂府歌辭,屬《雜曲歌.齊瑟行》, 以開頭二安為題。這首詩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志士懷才不遇。
曹植是建安時期的傑出詩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鐘嶸詩品》上),對五言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他還具有政治才能,曹曾認為他在兄弟之間"最可定大事"(《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注引《魏武故事》),打算立他為魏太子。後在與其兄曹丕的競爭中失敗。建安二十五年(200) ,曹丕篡漢自立,從此,對曹植進行一系列的迫害。直到曹丕之子曹叡即位(即魏明帝),情況也沒有改變。曹植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是,在曹丕父子的迫害下,他過著如同"圈牢之養物"的生活,有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機會。終於在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232年), "汲汲無歡"地離開了人間,卒年僅四十一歲。劉履評論《美女篇》說:"子建志在輔君匡濟,策功垂名,乃不克遂,雖授爵封,而其心猶為不仕,故托處女以寓怨慕之情焉。"(《選詩補註》卷二)結合曹植的遭遇看,劉履的理解是有道理的。 "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這是交代人物、地點。人物是一個美麗姑娘,她的容貌艷麗,性格嫻靜。地點是"歧路間",即岔路口,她在採桑。"歧路間"是來往行人較多的地方,這就為下文"行徒"、"休者"的傾倒預作鋪墊。"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緊接"採桑",寫柔嫩的桑枝輕輕搖動,採下的桑葉翩翩飄落。這裡明是寫桑樹,暗是寫美女採桑的優美動作。景物的描寫對表現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主要寫美人的服飾,也寫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條"二句,美女採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見到潔白的手。為了採桑,素手必須高舉,這樣又可見到帶著金手鐲的潔白而光澤的手腕。用詞精當,次第井然。因為是採桑,所以先寫美女的手和腕,然後寫到頭和腰,頭上插著雀形的金釵,腰上掛著翠綠色的玉石。身上佩著明珠,還點綴著碧色寶珠和紅色的珊瑚。以上幾句寫美女身上的裝飾品,多為靜態的描寫。"羅衣"二句,寫美女輕薄的絲羅上衣,衣襟隨風飄動,是動態的描寫。動靜結合描寫美女的服飾,寫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輕盈的步態。形象十分鮮明。"顧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顧一盼都給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長嘯時呼出的氣息,芬芳如幽蘭。使人感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能不為之傾倒嗎?所以,"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見到美女停車不走了,休息的人見到美女忘了吃飯,從側面描寫美女的美貌。應該指出,曹植的這段描寫,顯然受了漢樂府《陌上桑》的影響。《陌上桑》描寫羅敷的美貌是這樣寫的: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怨,但坐觀羅敷。這是描寫羅敷的美麗,並不直接描寫她的容貌,而是描寫她用的器物(" 籠系""籠鉤")和穿戴的服飾("倭墮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四種人見到羅敷以後的反應,從正面和側面來烘托羅敷的美麗。這些描寫與《美女篇》的描寫對比起來,二者在內容上雖然基本相同,但是寫法卻不盡相同,表現了曹植詩的一些變化和發展。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交代美女的住處,點明她的高貴門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樓里。"青樓""高門""重關",說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兒,而是大家閨秀。"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陽光,誰不愛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寫美女容貌之美,可與前半首合觀;下句說無人不為之傾倒,引起下文。這裡寫美女高貴的門第和美麗的容顏,是隱喻詩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沒有施展的機會,所為他不能不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媒人都乾什麼去了呢?為什麼不及時送來聘禮,訂下婚約呢?詩人對媒人的責怪,反映了自己內心的不平。媒人不來行聘,這是客觀上的原因。而美女愛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尋求一個賢德的丈夫實在很困難。這是美女主觀上的原因。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難於實現。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議論紛紛,他們哪裡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樣的人。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美女正當青春盛年,而獨居閨中,憂愁怨恨,深夜不眠,發出長長的嘆息。這是比喻志士懷才不遇的苦悶。
這首詩通篇用比,比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手法,《詩經》、《楚詞》多用之。《美女篇》以絕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懷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長。其實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堯衢說:"子建求自試而不見用,如美女之不見售,故以為比。"(《古唐詩合解》卷三)
這首詩語言華麗、精煉,描寫細緻、生動,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又嫻靜的姑娘,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清代葉燮推為"漢魏壓卷",並且說:"《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雋永,音節韻度皆有天然姿態,層層搖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絕作。"絕不是偶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