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政鎮

掌政鎮

掌政鎮地處黃河沿岸,歷史悠久、生態秀麗、民風純樸,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脈絡和生態資源。2010年,掌政鎮被確定為自治區重點建設的12個沿黃特色小城鎮之一,並先後榮獲國家生態鄉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國家科技示範鎮,寧夏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掌政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
  • 下轄地區:銀川市
  • 政府駐地:位於銀川市區東部, 將軍街東
  • 地理位置:地處銀川平原,屬黃河Ⅱ級階地
  • 面積:153平方千米 
  • 人口:29497人(2017) 
  • 氣候條件:溫帶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典農公園、鎮河堡、高台寺、鳴翠湖
地圖信息,
一、基本情況
(一)區位優勢
掌政鎮隸屬於銀川市興慶區,位於銀川市區東部, 距銀川中心城區約9公里,距濱河新區4公里,全鎮土地總面積153平方千米,屬興慶區農業大鎮。鎮區交通路網發達,京藏高速、銀青高速、銀橫公路、銀通公路、濱河大道、北京路、永通公路、鄉鎮路、孔司路貫穿全鎮。“一道黃河,兩條古渠”即漢延渠、惠農渠也從鎮區穿流而過,眾多的濕地湖泊也為鎮區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生態資源,成就了掌政鎮“湖鎮水鄉”的美名。
(二)自然條件
1.地形地貌
掌政鎮地處銀川平原,屬黃河Ⅱ級階地,地形平坦開闊,全鎮大部分地域海拔在1107-1113米之間;境內溝渠縱橫,漢延渠、惠農渠兩大幹渠穿境而過,由於地下水位較高,形成了許多濕地;東部橫城村地勢較高,屬黃土丘陵山地。
2.氣候條件
銀川地區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具有冬寒漫長,夏少酷暑,雨雪稀少,氣候乾燥,日照充足等特點。
(三)社會經濟概況
1.行政區劃及人口
全鎮轄掌政村、五渡橋村、窪路村、鎮河村、春林村、孔雀村、茂盛村、楊家寨村、鹼富橋村、強家廟村、永南村11個行政村,10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497人(2017)。
2.經濟發展水平
掌政鎮具有區位、交通、資源的優勢。通過抓規模、促效益,建園區、引項目、促發展,全鎮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8014元增長至2016年的1.3萬元,年均增長10%左右。通過政府引導,農戶、企業參與,掌政鎮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打造以茂盛、鎮河、窪路、楊家寨、五渡橋等村為主陣地的十公里經濟圈,全鎮形成了設施農業、優質水稻、畜牧養殖、休閒觀光農業、適水產業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帶。全鎮共建有二代溫室25萬間,新建鎮河、窪路兩大鮮切花示範區,發展鮮切花12700間,完成水稻種植50790畝,其中有機稻種植2200畝。奶牛存欄達1.5萬頭,發展五渡橋農莊等一批有規模的農家樂、漁家樂48家。
二、歷史沿革
據史學家考證,在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於公元407-431年建立大夏國,並於413年(東晉安帝義熙九年)曾在此建麗子園,實為大夏國的王家園林(見《元和郡縣誌》卷四:“懷遠縣……本名飲汗城,赫連勃勃以此為麗子園”)。麗子園是當時大夏國的風景遊樂場所和駐兵、屯糧重鎮。由此可見,此地是寧夏最早的旅遊景點。到了南北朝時期,這裡的民戶增多,於是於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在此置懷遠縣,此為銀川建城之始。經過約半個世紀到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此地更加繁榮,又有移民兩萬戶到此定居,故置懷遠郡,隸屬靈州,轄今銀川市、永寧縣、賀蘭縣、青銅峽市、石嘴山市部分地區。郡治仍設在懷遠縣。
隋統一中國後,於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懷遠郡,保留懷遠縣仍隸屬靈州。隋大業三年(607年)設定靈州郡,懷遠縣隸屬靈州郡。唐朝初期延續隋代建置。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黃河泛濫,懷遠縣城被淹毀。翌年,在城西即今銀川市老城築懷遠新城。作為銀川市前身的懷遠縣舊城在掌政鎮存留了150餘年。如果從飲汗城算起,舊懷遠縣城在掌政鎮窪路村一帶存在了約有300多年的歷史。然而,此後掌政的歷史似乎停住了腳步。又過了3個多世紀到了北宋寶元年間,党項族拓拔氏興起,經過三代首領的苦心經營,李元昊於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建立西夏國,建都在懷遠新城(1020年李元昊之父李德明已將懷遠縣升為興州)名為興慶府。由於西夏統治者篤信佛教,在大搞興慶府的宮廷建設時,李元昊在今掌政鎮鎮河村附近建立了一座皇家寺院——高台寺。這座寺院影響深遠,高台寺名保留至今。
斗轉星移,歷史已進入大明王朝。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寧夏先設七衛:寧夏衛、左屯衛、右屯衛、中屯衛、前衛、中衛、後衛。其中左屯衛轄14堡,掌政為14堡之一,隸屬陝西都司。掌政時稱“張政”(也稱張鎮),乃明代屯兵堡寨。“張政”有可能是當時堡寨首領或寨主的名字。此地始有此名。後明嘉靖年間改七衛為五衛(寧夏衛、左屯衛、右屯衛、中屯衛、前衛),張政堡仍舊隸屬左屯衛。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設定寧夏縣,轄24堡,含張政堡。民國時期,張政堡在永寧縣置縣前曾先後隸屬寧夏縣、賀蘭縣。1941年,寧夏設定永寧縣,張政堡歸永寧縣管轄。由此可見,從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設定張政堡算起至1949年寧夏解放,張政堡建置存在了550餘年。
1949年解放後,實行鄉鎮體制,改張政為“掌政”稱掌政鄉,可能取人民民眾執掌政權之意。1958年後實行公社體制稱掌政公社。期間1960年劃歸銀川市管轄;1964年又復歸永寧縣。1972年,銀川市郊區成立,掌政公社隸屬銀川市郊區管轄。1984年,公社體制改革,恢復掌政鄉,仍舊隸屬於銀川市郊區。2002年11月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稱掌政鎮。
三、特色旅遊資源
(一)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1.高台寺。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高台寺“在城東十五里。夏廢寺,台高三丈,慶恭王重修之。下有大湖千頃(志書中記載此湖為高台寺湖),山光水色,一望豁然。從中我們得知,高台寺是西夏時期的建築,到明代已成廢寺。又《寧夏府志》在古蹟中記載說:“元昊建寺於此”,可知高台寺是西夏初期李元昊所建。由“台高三丈”可知高台寺規模宏偉,巍峨壯觀。加之下有高台寺湖千頃,山光水色、碧波蕩漾,環境一定很優美。因此,才有慶恭王重修高台寺之舉。經查志書,慶恭王應是慶靖王朱旃(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被封為慶王,封地為夏)的曾孫。其父慶莊王;祖父慶康王;曾祖即慶靖王。他們均是世襲慶王,中間為諡號(在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此寺建於今掌政鎮鎮河村東南側,後為黃河崩塌,遺址保留。
2.鎮河堡。鎮河堡即今掌政鎮鎮河村。《嘉靖寧夏志》在“寧夏總鎮”中記載鎮河堡隸屬中屯衛,中屯衛隸屬陝西都司;《寧夏府志》在“堡寨”中記述:鎮河堡在城東20里,明設操守。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寧夏縣,鎮河堡隸屬寧夏縣。鎮河堡首設於明代嘉靖年間。《嘉靖寧夏新志》和《寧夏府志》中均有記載。志書中是這樣記述的:“冬黃河冰結,套虜乘夜長驅直抵永通橋,俟侵晨人畜出城,潛掠而還。以至農廢恆業,力雖勤而糞實少,車不能行也。常分兵按伏高台寺,虜終不為忌,乃議築堡以備之。而又屢作屢止。迄嘉靖十五年,有晏海湖之失。十七年,都御史吳鎧始委都指揮呂仲良城之,人以為便。”這段話講明了築城的原因和時間。原因有二,一是時有“套虜”夜進晨出搶掠,民不聊生,致使農業荒廢;二是道路不能通車造成生活管理不便。期間,曾多次築城但是“屢作屢止”最終導致嘉靖十五年(1536年)發生了“晏海湖之失”(晏海湖之失究竟指何事件,史志書籍沒有記載,筆者也不得而知)。嘉靖十七年(1538年)寧夏巡撫吳鎧才委託都指揮史呂仲良築城。現鎮河村雖只見古堡寨遺蹟,但村民們卻在平田整地或搞村鎮建設時,經常會看見有古錢幣、古瓷器殘片出土。
3.趙良棟將軍墓。趙良棟將軍是清代康熙年間的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他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出征四川和雲南的戰役中建立了重大功勳,被康熙皇帝授予“勇略將軍”稱號;被譽為“清初第一良將”。
趙良棟將軍(1621—1697)因任寧夏水利同知,遂舉家由陝西定邊遷居寧夏。他先後任大同總兵、天津總兵和寧夏提督。晚年告病回到寧夏,死後葬於今掌政鎮五渡橋東。《寧夏府志》在“古蹟”中記載:“勇略將軍趙良棟墓,在城東張鎮堡渠東”。該書在“人物”中專有趙良棟將軍傳。康熙皇帝第三次北征噶爾丹時,曾巡訪寧夏,其時正是趙將軍去世不久,他派皇長子和部院諸臣祭奠了趙良棟將軍並御製碑文以敘其功。康熙在碑文中讚揚他:“部伍森嚴,秋毫不犯”。謚襄忠。
據見過趙將軍墓的人說:將軍墓封土高大,墓前有兩排石像生組成的長長的神道,很是壯觀威嚴。遺憾的是,趙將軍墓在“大躍進”的1958年底被挖掘破壞。高大的墓冢已夷為平地。現窪路村僅存有墓地遺留的幾根石柱。
(二)自然生態旅遊資源
1.鳴翠湖:鳴翠湖生態旅遊區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東側,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總規劃面積6.67平方公里,是銀川市東部面積最大的自然濕地保護區,現已成為區內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2006年被譽為國家級濕地公園,享有“中國最美的六大濕地公園之一”的美譽。鳴翠湖是黃河古道東移鄂爾多斯台地西緣的歷史遺存,是明代長湖的腹地,這裡湖光戲柳,草樹煙綿,百鳥翔集,魚躍其間,遠望水鷺雙飛起,近看風荷一向翻.塞上雄渾,江南秀色,豁豁然集於葦浪水波間。鳴翠湖園區內的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構建了“水車苑”、“蘆葦迷宮”、“野生垂釣”、“觀鳥賞花”等旅遊項目。遊人至此,蘆叢蕩舟,曲徑通幽,迷宮觀鳥,樂而忘返,一望無垠,如詩如畫。有以世界最大的蘆葦迷宮為代表的十大景點景觀:
“車水排雲”吐氤氳,“碧水浮蓮”戲虹鱒
“千步廊橋”楊柳色,“百鳥鳴翠”啁啾聲。
“葦花追日”飛白絮,“青紗漏月”點碎金。
“迷宮尋鷺”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蹤。
“綠帳問茶”清幾許,“東堤夕照”黛色新。
湖中有自然植物109種,鳥類9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等14種。每逢春夏,成千上萬隻鳥在這裡棲息繁衍。濕地景觀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鳥類遷徙的中轉站之一。到鳴翠湖濕地觀鳥,靜聞百鳥齊鳴的天籟之音,是一處休閒養性的好去處。同時,遵循“生態優先、最小干預、適度利用與持續發展”的原則,設立絕對生態保護區、鳥類繁殖期禁游區等,對自然生態景觀進行保護和適度培育。完整的濕地景觀承載了古老的黃灌文化,體現了塞上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多次在此承辦“全國釣魚大賽”等大型賽事項目。
2.典農公園:典農公園是掌政特色小城鎮重要配套工程之一,項目占地約520畝,建設內容包括帶狀公園、中心廣場、休閒運動廣場、停車場、休閒亭、道路等基礎設施,先後完成綠化面積近300畝,完成投資3800萬元。公園南側占地1.4萬平方米休閒運動廣場免費向民眾開放,為鎮區居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閒娛樂及文化活動場所,閒暇之餘,民眾自發組織到此開展一些文體活動、有效增強了農村文化的發展活力。位於典農公園北側的“趙府井”則給整個公園增加了更多歷史文化氣息,"趙府井"為清代著名將領趙良棟府內所有,相傳趙良棟將軍的府邸建設規模宏大,“文革”時期被拆毀,僅剩此井,當地人稱其為“趙府井”。該井井沿為整塊青石鑿刻而成,井深約為2.75米,井沿大青石厚30厘米,井壁內青磚整塊無破損現象,基本保存完好。是興慶區新發現的一處重要文物遺址。“趙府井”南側生長著一棵百年大柳樹,當地人稱其為“神樹”,當地青年男女都習慣到樹下許願求福,繫上一條象徵幸福的紅頭繩,寄託年輕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幸福生活的嚮往。典農公園的建成對完善鎮區功能、豐富文化內涵、提升小城鎮品味發揮了重要作用。
3.趙家湖:為了使“生態、宜居、魅力”成為掌政鎮獨有的一張名片,掌政鎮充分利用趙家湖湖區渠網密布、水系環繞、交通方便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對趙家湖濕地公園進行整理開發。該項目占地面積約2300畝,其中水域面積近1000畝。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湖面開挖、園林綠化、休閒廣場、溫泉水世界、大型遊樂嘉年華以及五星級酒店等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打造融休閒、觀光、遊憩功能為一體的“塞上水鎮”。該項目由寧夏檀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組織實施,概算總投資15億元。截至目前,水上樂園、湖面開挖、湖心島、微地形造型、湖邊放坡、音樂噴泉、水幕電影、綠化景觀、趙公塔修建等工程已基本完工,溫泉度假村等項目將陸續開工。趙家湖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將充分挖掘掌政鎮“水景”深度,把趙家湖建設成為銀川東部的重要景點,標誌著掌政鎮邁出了建設生態宜居特色小城鎮的重要一步。
(三)農業休閒觀光資源
利用農業景觀資源,發展觀光、休閒、旅遊、農家樂等農村服務業。廣大農民利用自己家的漁池,果園、花卉公司、蔬菜園區等資源,圍繞“農”字做文章,大力發展農家樂項目。目前,掌政鎮已建成上檔次、有一定規模的農家樂、漁家樂、花家樂48家,如坐落在窪路村的“宏坤渡假村”、五渡橋村的“五渡橋農莊”、掌政村的“黃河漁村”、春林村的“春林生態園”等農家樂在全區都有一定影響力。“農家樂”利用得天獨後的自然資源,提供垂釣、觀光、遊樂休閒等活動。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仿佛讓我們靜靜地回歸到人類生活的本源。餐飲菜品以“野味佳肴”、“風情烤”、“農家菜”、“自助餐”為主,原料均來源於當地無污染、無公害的蔬菜基地。觀賞自然風景、採花摘果、品特色農家宴、購當地土特產,讓遊客真正體驗自然,回歸自然,離塵不離城,純樸而又不失現代與時尚。“農家樂”使全國各地的遊客了解了黃河邊鳴翠湖畔政通人和的掌政,也帶動了掌政的農民增產增收,全鎮“農家樂”年接待遊客近8萬人次,成為農民致富的新亮點。鎮政府積極與區內旅遊公司對接合作,不斷加大全鎮旅遊資源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遊客到掌政旅遊觀光休閒,掌政鎮已成為銀川市民休閒娛樂觀光的好去處。

地圖信息

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委(將軍街東)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