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人傑地靈,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黃河流經市域47公里,可利用水資源10億立方米。靈武是著名的水果之鄉,長紅棗、蘋果、玉皇李子、口外杏子、牛奶葡萄等均是遠近聞名的果中珍品;山區現有天然草場386萬畝,是自治區的養羊重點地區,也是馳名中外的羊絨、灘羊二毛皮等土特產的主要產地。
靈武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尤其以煤、石油、天然氣、石灰岩、陶土、沙礫岩等最為可觀。境內煤儲量273億噸,居全國第六位。投資能源,優勢明顯,交通發達,通訊便利,電力充足。市區距銀川47公里、河東機場28公里,市域內有銀古高速公路、307、211、109國道和銀靈吳一級公路縱貫境內。
靈武旅遊資源別具特色,境內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水洞溝文化遺址,三道溝文化遺址,明長城、漢墓群、西夏影視城、橫城古渡等景點,特別是境內的長城與黃河交匯,既有塞上雄渾粗獷的大漠風光,又有江南千姿百態的旖旎風光。這些景點集中在臨河地區的“金水旅遊區”,融大漠、長城、古堡、黃河、綠洲於一體,是自治區重點建設的六大景點之一。
基本介紹
行政區劃
東塔鎮 轄9個村委會:城一村、城二村、園藝村、新園村、果園村、東塔村、黎明村、宋橋村、安家湖村;北沙窩林場、園藝實驗場。
郝家橋鎮 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郝家橋鎮;王家嘴村、崔渠口村、西渠村、胡家堡村、郝家橋村、關渠村、吳家湖村、沈家湖村、大泉村、十里墩村、沙江村、上灘村、東灘村;大泉園林場。
崇興鎮 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崇興鎮;韓渠村、崇興村、台子村、中渠村、中北村、海子村、榆木橋村、杜木橋村、杜家灘村、鹼灘村、龍鬚灘村、新架橋村;良種繁殖場、新華橋種苗場。
寧東鎮 轄3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第一、第二、第三;永利村、馬跑泉村、回民巷村、東灣村、清水營村;白芨灘林場。
馬家灘鎮 轄1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馬家灘鎮;馬家灘村、大羊其村楊圈灣村、西三村。
臨河鎮 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臨河鎮;上橋村、紅柳灣村、下橋村、二道溝村、臨河村、石壩村、甜水河村;磁窯堡煤礦農場。
梧桐樹鄉 轄8個村委會:楊洪橋村、沙壩頭村、梧桐樹村、陶家圈村、史家壕村、李家圈村、北灘村、河忠堡村。
白土崗鄉 轄2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長慶油氣技術綜合服務處、石溝驛煤礦;棗崗子村、火城子村、新火村、新立村、新紅村、長流水村、白塔水村、海子井村、華新村、西溝沿村、南梁村、五里坡村;白土崗勞教所、石溝驛煤礦農場。
靈武農場 包括:一站、二站、三站、四站。
狼皮子梁林場 轄6個村委會:永清村、狼皮子梁村、興旺村、團結村、新民村、漫水塘村。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夏省於1954年建立河東回族自治區,靈武即屬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秋,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1955年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稱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吳忠回族自治區隨即撤銷,靈武縣直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建立,靈武縣歸其管轄。
199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靈武市(縣級),仍屬銀南地區。1996年9月16日,靈武市正式掛牌辦公。1998年,靈武市由地級吳忠市代管。
2002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92號)批准:將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
1949年解放後,全縣組建為8個區49個鄉,並改吳忠鎮為縣轄吳忠市。
1950年1月,析縣境西部1市3區組建省轄吳忠市後,縣轄5個區23個鄉。即:第一區駐城鎮,轄4鄉;第二區駐崇興寨,轄5鄉;第三區駐郭家橋,轄5鄉;第四區(原為第七區)駐紅山堡,轄5個鄉;第五區(原為第八區)駐磁窯堡,轄4鄉。
1952年,第五區的各個鄉均分成兩個鄉,以原第五區第三、四鄉的地域組建為第六區。1953年以國營靈武農場及第四區第五鄉合併成立農場鄉,由縣直管。1955年冬,撤銷第一、二、三、四區,將所屬19個鄉合併組建為10個鄉;第五、六區保持不變。此時全縣共轄2區及城鎮、崇興、台子、胡家堡、郝家橋、清水營、杜木橋、新華橋、新龍灘、農場、磁窯堡、清水營、沙溝、橫山、石溝驛、海子井、馬家灘、楊家窯等18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3個人民公社,下轄11個管理區。即躍進公社,駐崇興寨,轄5個管理區;星火公社,駐城關,轄3個管理區;燎原公社,駐磁窯堡,轄3個管理區。不久,3個公社按駐地分別更名為崇興、城關、磁窯堡公社。1961年,3個公社調整為11個公社。原崇興公社分為崇興、郝家橋(先稱胡家堡)、郭家橋、杜木橋等4個公社;原城關公社分為城關、新華橋、梧桐樹3個公社;原磁窯堡公社分為磁窯堡、橫山、石溝驛、馬家灘等4個公社。
1964年6月,由城關公社析城鎮部分,置城鎮。1075年5月,城關公社更名為東塔公社。1980年5月,橫山公社更名為臨河公社;石溝驛公社更名為白土崗公社。
1981年4月,在新開發的五星坡增置五里坡公社。1983年6月,各公社改稱為鄉。9月,在大泉新灌區置大泉鄉。1985年12月,將崇興、新華橋、磁窯堡、馬家灘4個鄉改建為鎮。
1996年撤縣設市,全市共轄城鎮、崇興、新華橋、磁窯堡、馬家灘等5鎮和臨河、梧桐樹、東塔、杜木橋、郝家橋、郭家橋、大泉、白土崗、五里坡等9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