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盛村(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茂盛村隸屬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表村僳僳族鄉,地處表村鄉的東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5 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121.5 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茂盛村
  • 面積:國土面積 41.98 平方公里
  • 海拔: 1600 米
  • 年降水量: 629.8 毫米
簡介,貧困戶問題,農業經濟,評價,指導思想,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節目,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簡介

茂盛村東鄰檢槽鄉,南鄰科立村,西鄰表村村,北鄰蘭坪縣。轄 壩尾、下溝、上溝等12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502 戶,有鄉村人口1821 人,其中農業人口 1798 人,勞動力 1069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924 人。
全村年降水量 629.8 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包穀、油菜、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554.32 畝,人均耕地1.98 畝,林地56242.2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72.5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5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外出勞務收入 為主。

貧困戶問題

2月18日,記者在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茂盛村貧困戶姚天銀家中採訪時很是疑惑:“不缺吃、不缺穿,家中有電視,四口人去年純收入4000多元,為何姚家竟劃入貧困戶?”  坐在村黨支部書記詹金學的私車長城皮卡里,記者道出心中的疑惑,詹支書說:“茂盛村去年人均純收入4400多元。姚家沒有養殖、種植產業,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這樣的光景在寧夏山區還算不錯,但在我們村,除了孤寡戶,就窮得數一數二了。今年我們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5000元。姚家是我的幫扶對象,我將全力幫助他家成為萬元戶。”“要是姚家也成萬元戶,是否可以說除了孤寡戶,茂盛村家家今年都要成萬元戶?”記者問道。“對。茂盛村上世紀80年代末才出現第一家萬元戶,現在全村364戶,百分之八十以上已經是萬元戶了。”詹支書回答。

農業經濟

詹金學駕車帶著記者到農戶家中採訪。在張曉龍的蔬菜溫棚里,正在給蔬菜苗噴藥的“內當家”李香梅告訴記者,去年育了200萬株蔬菜苗,收入4萬多元,賀蘭、永寧、鹽池、原州區等地的農民都到家裡訂過貨。在鄭如海的溫棚里,記者了解到,鄭家前年貸款2.5萬元建溫棚,去年種菜收入8萬多元,貸款已經還清。詹金學告訴記者,一棟溫棚蔬菜的純收入近萬元,貧困戶只要建一棟就能成為萬元戶。去年掌政鎮規劃在茂盛村建寧夏面積最大的蔬菜科技示範園區,占地3000畝,到目前建了15棟近2000間溫棚,2006年力爭再建300多棟14000餘間。大新鎮農村信用社已同意今年給茂盛村農民貸款360萬元,用於溫棚建設。
掌政鎮政府辦公室魏小寶介紹說,詹金學今年36歲,搞了幾年養殖、種植,家中資產不下300萬元,去年純收入30多萬元。他當村幹部8年來,通過擔保等方式幫助30餘戶農民貸款50多萬元。去年10月,茂盛村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詹金學等村支部委員和有條件的黨員作出承諾,今年結對幫助全村19家中低收入戶貸款各建一棟溫棚,保證家家成為萬元戶。

評價

自治區2006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目標是2630元,茂盛村則高達5000元,是全區許多村10年內都難以實現的。茂盛村是自治區的文明村,它值得全區各村借鑑之處,不在於人均純收入目標定得有多高,而在於如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到開啟本村幸福大門的那把“金鑰匙”,不讓一個貧困民眾掉隊,尊重實際、尊重民眾,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指導思想

茂盛村位於離銀川市正東,是近郊村,在前些年屬郊區大新鄉管理。那時,大新鄉整體農業經濟條件較好,發展較快。只有茂盛村由於多種原因,農民人均收入處在本鄉的末位。加上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溝渠不暢導致了土地大面積鹽鹼化,糧食產量逐年下降,民眾收入逐年減少,因而被戲稱為“大新鄉的西海固”。
1995年,沈金海經組織考察,村黨員選舉擔任黨支部書記時,前任書記對他說:“就咱村這情況,如果你能讓路兩旁的樹長起來就不錯啦。”然而,沒想到的是,在沈金海的帶領下,茂盛村於1998年就經原郊區政府驗收,評為小康達標村,全村村民用上了自來水,農戶住房磚房率達到了98%,村上道路硬化達到了100%,而路邊的楊樹也為行人遮上了蔭涼。沈金海就憑著那股子韌勁和靈活的頭腦,8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使茂盛村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經濟建設

1996年,針對茂盛村的實際,沈金海帶領大家開始了以“減糧增菜,壓稻增旱”為主要思路的產業結構調整。最初,種了一輩子糧食的村民怎么也不肯接受減糧增菜的建議。沈金海帶領支部幹部挨家挨戶地做工作,鼓勵黨員示範戶先種,用村集體資金給予扶持,並多次組織黨員和民眾到區內外考察學習。春播秋收,一年下來種菜示範戶的收入遠遠高於種糧戶的收入。看到真能賺錢,村民這才紛紛動心,主動上門學習技術,發展大棚蔬菜。由於技術服務到位,產品適銷對路,1999年,茂盛村就收到了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人均收入增長一倍多。
為了取得進一步的發展,2000年沈金海帶領大家,從涇源引進反租倒包的新機制,從山東引進先進技術,率先在本村建起二代節能日光溫室,種植嫁接茄子、牛角辣椒等新品種。同時,為了解決村民種菜育苗難問題,沈金海自己出資成立了工廠化育苗中心,從寧夏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學習穴盤機制育苗,大大降低了農戶採用普通方法育苗的勞動強度。當年為民眾提供優質低價菜苗20多萬株。到目前為止,全村建有二代溫棚近萬間,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大多數農戶的生活已步入小康。而村集體每年除了5萬元的固定收入,還有相當數額的非固定收入。

文化建設

沈金海帶領全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步前進的同時,把村裡的文化事業也搞得有聲有色。
1998年,寧夏四十大慶,要求全區共同舉辦慶典。茂盛村把原來的秧歌隊加以發展,成立了威風鑼鼓隊。在慶典活動上,威風鑼鼓隊的表演頗受歡迎。當時就有一家廣告公司與沈金海書記聯繫,願與茂盛村合作,向外推出威風鑼鼓隊。沈金海看到了與廣告公司合作這種新機制下的新效益,當即和廣告公司簽定了契約。幾年來,威風鑼鼓隊參加的大大小小演出已不計其數,成員也由原來的30多人增加到90多人,且聲名遠播,周邊縣市的地區中寧、中衛、靈武,甚至內蒙古烏海地區舉辦活動,都特來邀請他們演出。如今,每場演出下來,每人每天都能得到三十或五十元不等的收入,此外,威風鑼鼓隊每年還能向村集體上繳8000多元收入。除了這種有組織的活動外,村民的業餘生活也很豐富。1999年,沈金海看到村里一些年青人不滿足晚上在家看電視的情況,決定為村民提供一處專門活動場所。就這樣,新辦公樓一樓的黨員活動室一室兩用,白天作黨員活動室,晚上做舞廳。100多平米的屋子,天天晚上擠了上百村民來參與或觀看。

節目

2000年,村上又開起了運動會,利用農閒時間組織村民進行拔河、斗羊、慢騎機車、綁腿跑等十幾項比賽。此外,每年春節前後,村上還要組織文藝匯演,村黨支部組織村民自己編排舞蹈、小品等節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農村人的生活也變得有滋有味的。真心真意做實事逐步走上富裕之路的茂盛村人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作用。沈金海也越來越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問題。2000年,通過原郊區人大代表的建議,上級批准茂盛村和鄰村合建一所國小。在資金有缺口的情況下。沈金海和全村黨員、幹部商議,征地費由茂盛村集體收入支出,並動員全村村民出義務工,為校園建設墊土方。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四層標準化國小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室面積3000多平方米,占地26畝,大大改善了茂盛村義務教育的條件。全村的孩子都背著書包高興地坐在寬敞明亮的新教學樓里。
在其他村民日漸富裕的同時,凸顯了村上智弱、肢殘、以及孤兒的困難生活。有一對姐弟倆,父親死後,母親改嫁,剩下小姐弟倆相依為命,早些年,依靠村民的救濟度日。慢慢長大了,姐弟倆就靠微薄的打工收入過活,房子破得漏風漏雨。2002年,在沈金海的倡導下,由村上出資購買水泥磚頭,黨員出工,為姐弟倆蓋起了兩間新房,使姐弟倆終於有了個像樣的家。
幾年下來,茂盛村的變化有目共睹,提起沈金海書記,大家都樹大拇指。可他自己總是謙虛地說:“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農民,讓大家富起來,是我應該做的。”憨實的笑容就從他那黑黑的大方臉上露出來。透過他高大結實的身材,我們看到了一種信念,一種帶領全村人勇敢邁向全面小康的堅定信念。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87戶通自來水,有44戶飲用井水, 有450戶通電,有3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73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0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彈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145.62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45.6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3畝。 該村到2012年底,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54.32畝(其中:田1117.02畝,地2437.30畝),人均耕地1.98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蠶豆、菜籽、洋芋等等作物;擁有林地630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3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7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石榴、花椒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3178.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17.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7.60萬元,畜牧業收入72.4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1頭,肉牛213頭,肉羊391頭); 林業收入55.6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5.00萬元, 工資性收入3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外出勞務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5.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5人 ,在省內務工39人,到省外務工13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1.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林果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86戶,共鄉村人口1797人,其中男性947人,女性850人。其中農業人口1797人,勞動力1069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9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84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8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06.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75.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986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2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農田水利水溝建設落後。 2、人畜飲水困難。 3、基礎設施差;4、部分村還未通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1、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產量,抓好以養豬為主的畜牧業及林果業發展,轉移剩餘勞動力。 2、引導民眾抓好蔬菜栽培;3、抓好礦產業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