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海(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農民劇團團長)

王青海是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農民劇團的團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青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農民劇團團長
基本簡介,主要事跡,

基本簡介

王青海是1980年高中畢業的農民,自小就愛好文藝。9歲時,他就學著拉二胡。家裡沒有二胡,他就用葫蘆、木棍和麻繩做了個“二胡”,學著別人的樣子拉。家人看他對音樂這么痴迷,就花5元錢從鄰居家給他買了一把舊二胡。有了“真傢伙”,他拉起來更起勁了。後來,他又到鄉文化站一試身手,學會了其他樂器,愛上了表演、創作、書法、繪畫。銀川市文化局副局長梁海濱對他的“藝術成就”有很高的評價,稱他“多才多藝”,是農村中不可多得的、綜合能力很強的人才。
王青海
在當地,到了農閒季節,不少農民都在麻將桌前打發時光。走東家,串西家,常能聽見麻 將聲,賭博更是屢禁不止,由此引發的吵鬧、鬥毆也時有所聞。這引起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農民王青海的憂慮。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何不成立個農民藝術團,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把鄉親們從麻將桌前拉過來?

主要事跡

王青海有5年民辦教師、11年治安員的“特殊經歷”。在銀川市郊區公安分局政工科,他也有過不俗的工作表現。現在雖然搞房屋裝修並且打下殷實的家底,但原來形成的“職業敏感”,還是讓他對農村中的治安特別關注。   但真要把一盤散沙的農民組織起來、創辦不會有什麼經濟收入的劇團,他心裡沒底。   2002年,王青海先找村里4個愛好文藝的鄉親商議此事。出人意料,幾個人一拍即合。他們立即分頭行動,逐戶走訪,讓有志於此的鄉親簽名認同。結果,全村125戶人家,有124人簽字贊同。   王青海通知:第二天上午10點大家都到村小賣部門口集合。10點時,小賣部門口已經聚集了40多人。王青海滿心歡喜,立即借來鑼鼓。鑼鼓一響,四面八方都聽到了,很多人急急忙忙走出家門,直奔而來,小小的廣場很快就聚集了80多人。第三天,參加的人增加到100人;第四天,達到140多人。連鄰近村的人也慕名而來,要求加入。看到這種情況,王青海又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鄉親們自娛自樂的願望是如此強烈;擔憂的是:這么多人不好管理。沒想到,大家的心是那么齊,想法是那么一致,所有擔心都是多餘的。這個由農民自發組織、自娛自樂的農民劇團,竟成為鄉間最活躍的民眾組織。他們不僅在本村演出、在全鎮巡演,而且還到銀川市市區巡遊表演。聽說自己演出的節目可上電視,鄉親們不論是排練還是演出都十分賣力、一絲不苟。   在永固村組建農民劇團並闖出一片天地後,王青海又來到鄰近的鹼富橋村再次開闢農民文藝事業。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和誠意,他甚至把家也搬了過來。他從組成小分隊巡迴演出開始,逐步把全村人都調動起來,組成600餘人的藝術團體。不論是巡迴演出,還是內部管理都更加規範。當他們向鎮黨委、鎮政府正式提出組建農民藝術團的申請時,很快就得到了批准。鎮黨委、鎮政府還為他們劃出了活動場地,將撤鄉並鎮後空出的房子改作排練廳,並給予一定資金扶持。這樣,王青海組建的藝術團,便根據民眾的愛好和特長分別組建了文藝演出隊、秧歌隊、武術隊、書畫協會、機車協會。   2006年1月6日,掌政鎮農民藝術團正式掛牌,劇團的演出也步入正軌。45歲的王青海出任團長,60歲的顧永忠擔任副團長兼編劇。經過選拔,現在的文藝隊精簡到了32人。他們的演出,以自編自演為主,說唱、小品、秦腔、眉戶劇、革命歌曲、流行歌曲是他們表演的主要節目。   有了自己的劇團,也就有了用武之地。王青海親自動筆搞創作,短短兩三年時間,由他創作並上演的節目就有14個。其中有的在銀川市有關評比中獲獎,有的被選入小冊子中。這些鄉土味濃郁的劇目,用民眾易於接受的方言,講民眾身邊的故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倡導文明新風,最為農民稱道。   自劇團成立至今,已演出300多場。不僅演遍了掌政鎮的每一個村,而且演到了鄰近的永寧縣賀蘭縣,演到了銀川市市區,演到了三四百公里外的海原縣。有些養殖大戶、種植大戶,常常掏錢請他們去演出。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參加過文藝演出的顧永忠,對文藝的熱愛更是超乎常人。他不僅能配曲,而且能編節目。近三四年的業餘創作,為他留下了可觀的創作業績,其中打響的節目就有三四個。為了一個節目,他常常要改十幾次。就是節目上演了,還邊演邊改,直到大家滿意為止。他說,過去也想寫,但是因為沒有劇團、沒人演,就變成了無效勞動。現在好了,只要寫好了就能搬上舞台,就有人看,這是對我勞動的肯定、也是最好的報償!   搞建築裝修的王青海,原來每年都有可觀的經濟收入。自從組建農民藝術團後,他每年的收入減少5至10萬元。他坦率地告訴記者,搞農民藝術團,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收入。到了最艱難的時候,也曾後悔過,甚至流過淚。但是,看到上級領導這么重視、鄉親們這么渴望、農村因為有了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可喜變化,他又覺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別小看這個農民劇團,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自娛自樂,也不再滿足於在本村和鄰近村鎮演出了,他們正雄心勃勃地計畫“朝外走”,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求生存、求發展。   王青海準備把農民劇團搞成半專業化的,演出也要接近專業水平,進而實現以演出養演出的目標。他對記者說,只要每人每月有三四百元的收入,這個劇團就好管理了。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是:農民打一天工,至少有三十四元的收入,而演出一天不但分文沒有,而且還有搭上路費。如果不是農民有強烈愛好的話,就很難把農民聚集起來,更難以約束他們。培訓、考勤、獎懲也都無從談起。   擺在這個農民劇團面前的,還有很多困難。但不管怎么說,這個應時而生的劇團,是有生命力的:因為它符合農村的實際,適應農民的需要。(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照片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