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木偶戲,木偶戲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掌中木偶戲
- 別名:布袋戲、掌中戲
掌中木偶戲,木偶戲種類。
掌中木偶戲,木偶戲種類。又稱布袋戲、掌中戲。1...
晉江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五代、南宋的史料。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說和《台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間,創始人為後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中葉...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曆《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後,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
福建布袋木偶戲又稱掌中戲、掌中木偶,是福建閩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傀儡戲表演形式之一,福建省廈門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相傳始於明代,流傳於福建閩南、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曾是閩南布袋木偶戲演出的重地。布袋木偶戲用手套上木偶,以手掌...
晉江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2、歷史 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說和《台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間,...
(摘自《漳州文化志》第一章戲劇第六節:掌中木偶戲中劇種源流。)這裡所描述的於正是傳統布袋木偶戲用指掌操作偶人的表演方法與偶人的大小形態。說明晉代已經出現了用指掌操作表演的木偶了。唐代(618—907年),敦煌莫高窟第13窟中有一副作於盛唐時期的壁畫《弄雛》畫中畫有一位婦女用指掌套著小偶人給身旁的...
掌中木偶戲,民間俗稱“布袋戲”,流傳於閩南及台灣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興盛於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稀有劇種。現狀 布袋戲地域文化特徵明顯,行當角色分工細緻,木偶頭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逼真傳神。2006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
晉江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1951年7月,閩南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
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傳統戲劇“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項目的保護單位。
提線與杖頭傀儡戲,歷明清兩代傳延至今,杖頭傀儡戲又發展成手托傀儡戲及掌中傀儡戲,前者近代盛行於廣東,後者流傳南北各地,閩南地區尤盛。影戲則曾在明末盛行於北方,清朝時,名師更雲集於北京,發展相當繁盛。(※字左為石,右為壘)分類 中國偶戲大致可分成影偶戲與木偶戲兩大類,如傀儡戲、提線戲、手托戲...
中外木偶表演藝術家聯袂獻演《偶戲薈萃》,薈萃了世界各地精品偶劇,由“千年古藝開新台”“偶藝繽紛放異彩”和“薪火傳承向未來”三個篇章組成,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皮影戲、手影戲等木偶品類一一亮相登場。《偶戲薈萃》第一篇章中,傳承千年的泉州提線木偶戲表演《四將開台》和《相公爺踏棚...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是最常看到的漢族民間戲曲表演之一。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木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布袋戲是把傀儡托在掌上搬演,所以在台灣,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戲偶小巧而裝以小戲籠,與提線木偶大籠相對,故又名之為小籠。台灣的布袋戲是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帶隨著移民來的,不過,在台灣倒也發展出自己的本土特色。簡介 從早年師承唐山師父,專門演出代代相傳的老戲碼;到...
2003年,楊麗瓊擔任團長期間,招收福建省藝校定向木偶班學員10人,向他們傳授惠安南派布袋戲的傳統技藝。邱榮川,漢族,泉州市惠安縣人,1945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南派布袋戲”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邱榮川自小跟隨父親邱啟宗和叔父邱啟明學習布袋戲表演基本功,1978年進入惠安縣掌中木偶戲劇團...
因刻《封神演義》中許多奇形怪狀的木偶頭。江加走聲名大振。從此,木偶戲需要新的木偶頭都來找他,江加走包攬了泉州、漳州、廈門、台灣和南洋各地的提線、掌中木偶頭的製作業務。江加走經常細心觀察各類人物的特徵,然後加以形象概括和藝術創造,他70年如一日,把從父親手中學到的只有50多種木偶頭像發展到280餘...
其實布袋戲的歷史相當久遠,中國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就有掌中木偶戲。不過,就現今被人熟悉的傳統布袋戲而言,該戲種起源,一般來說都是來自泉州的一則傳奇故事。傳說中國明朝期間,有位屢試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遊縣九鯉湖一座仙公廟祈求高中後,做了一個夢,...
奇邃繼承傳統布袋木偶戲表現形式,結合國際級的華麗特效和後期製作,打造全新的偶動漫影視作品 遊戲簡介 奇邃結合3D浮空成像技術,實現全新的現場觀賞體驗 具備相關單機遊戲和網路遊戲開發能力 起源 布袋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於泉州。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
《衣衫換江山》由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該劇以傳統木偶戲《再興復國》為原型創作。劇目講述了東晉某朝,王昆發動宮廷政變圖謀篡位。東宮太子司馬再興從宮廷流落民間,開始了“衣衫換龜、誠心祈雨、花園訴情、捨身投營”等經歷。全劇虛實結合,神話與生活交相呼應,極具南派布袋戲表演特點。演出信息 2...
李伯芬(1926年1月—2012年),男,漢族,福建晉江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木偶藝術表演家,享受國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木偶皮影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福建省勞動模範,原福建省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副團長。人物經歷 李伯芬11歲隨父親李榮宗...
戲曲人物之四 戲曲人物之四為漳州木偶頭雕刻。高43厘米。這件漳州掌中布袋木偶戲雕刻為現代作品,通高43厘米。由於京劇中所體現的臉譜與人物的性格密切相關,作者使用白色的面部,將人物的陰凝、霸道、肅煞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現收藏於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
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傘舞、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近年來,改革創新。增設天橋式立體舞台和“地台”,打破傳統“一字形”表演局限。根據劇情需要,又發展為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與真人混合演出,有深度,有層次,兼收並畜...
2018年,在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申辦和接旗儀式上,蔡美娜帶著掌中木偶走出國門,向外國友人展示晉江的傳統藝術,為晉江贏得了喝彩。傳承文化,初心不變 2006年6月晉江市布袋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成為傳承單位,蔡美娜經專家組評定為省級傳承人。掌中木偶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成為她...
李勝奕系福建省晉江掌中木偶劇團主要傳承人,師承晉江布袋戲藝術大師,主要擔任弦樂和打擊樂的演奏,其繼承了晉江布袋木偶戲的音樂曲牌設計和演奏方法,其唱腔音樂設計和演奏均具有鮮明的流派特色,也是晉江布袋戲在傳統音樂整理與劇目音樂創作方面最重要的藝師。被聘請為泉州藝術學校分校掌中木偶班唱腔與演奏的教師。還...
李榮宗(1901~1975),俗稱“潘徑宗”,福建晉江東石潘徑村人。李榮宗(1901~1975),俗稱“潘徑宗”,福建晉江東石潘徑村人。11歲隨其父李繩煌學掌中木偶表演藝術,16歲接任李家“金永成”布袋戲班班主,以表演精湛、刻劃人物性格逼真細膩著稱,成為南派掌中木偶戲一代名師。1953年任晉江掌中木偶劇團團長。同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