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南派布袋戲

惠安南派布袋戲

惠安南派布袋戲,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惠安南派布袋戲是由“說書講古”曲藝形式發展而來的戲曲型木偶劇種,流行於閩南地區,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由於其表演的掌中偶人構造必有個布內套,演員的手掌於布內套中為偶人做各種身段動作,且戲班的全部行頭用一口袋子就能裝下,故被稱為“布袋戲”,其班社稱“掌中班”。惠安南派布袋戲是泉腔南派布袋戲的分支和重要流派,具有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特點及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其藝術風格獨特,行當角色分工細緻,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動作傳神。

2007年8月28日,惠安南派布袋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安南派布袋戲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Ⅳ-21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惠安縣掌中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基本特徵,行當角色,演出形式,伴奏樂器,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惠安南派布袋戲是由“說書講古”曲藝形式發展而來的戲曲型木偶劇種,其淵源可追溯到晉代。清中末葉,惠安南派布袋戲以塗寨為中心遍及全縣。第一代布袋戲名師駱智(又名運頭智)在嘉慶年間曾到廈門與當地戲班“金泉安布袋戲”對棚(對台戲),引起轟動。
惠安南派布袋戲
惠安南派布袋戲
以塗寨印石吳肅創辦的“煥新成”、淨峰山後邱國創辦的“新玉興”和塗寨宣妙葉銅創辦的“玉春樓”為代表的惠安家族型布袋戲班,創建於清鹹豐年間,是歷史悠久的布袋戲班社,“吳、邱、葉”木偶世家技藝代代傳承,在閩南及周邊地區影響較大。
1951—1954年,惠安縣文教科組織戲改,以“吳、邱、葉”木偶世家為主,先後組建惠新、惠藝布袋戲劇團,1958年兩團合併為惠安縣布袋戲劇團,1978年定名為惠安縣掌中木偶劇團。

文化特徵

基本特徵

惠安南派布袋戲表演風格、音樂唱腔獨特,傳統劇目豐富、題材多樣。音樂唱腔依附於惠安當地的戲曲聲腔劇種,包含傀儡調的成分較多,還引進梨園戲音樂,屬於泉州弦管(南音)音樂體系。惠安南派布袋戲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表演細膩逼真,動作準確傳神,技巧性特強,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惠安木偶世家吳、邱、葉三家的藝術傳統,並博採眾長,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惠安南派布袋戲
惠安南派布袋戲

行當角色

惠安南派布袋戲講究舞台效果與劇場效果,注重舞台表演的動作性和技巧性。其行當角色仿照傀儡戲(提線木偶戲)的體制,分為生、旦、北(淨)、雜四個角色,即布袋戲舞台表演上的四大柱。其行當角色體制屬於傀儡戲、梨園戲的混合體。

演出形式

惠安南派布袋戲的演出形式屬於戲曲型。不但有著人戲戲曲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甚至包容著啞劇、雜技等表演形式,其演出風格是寫實與寫意相生、隨意與虛擬相結合。

伴奏樂器

惠安南派布袋戲在舊式班社時期的樂隊由三人組成,一為司鼓,二為噯仔,三為下手(管鉦鑼、鑼仔、拍板),樂隊處於“鑼鼓吹”階段,後來管弦增加一人。如果以文武場來分,文場是弦管吹,武場是鉦鑼鼓。樂隊的座位排列通常是下手、副吹、正吹、主演、師手、副演、師手、鼓師組成“四人制”樂隊。分工為:1、主鼓師兼彈三弦及幫腔唱;2、正吹、吹奏高音嗩吶及中吹,拉二弦;3、副吹、吹奏大嗩吶、洞簫、笛子兼打鉦鑼;4、下手打鑼仔拍,大鈸及雙鈴、響盞。20世紀50年代進行藝術革新,創作現代劇和兒童劇,樂隊配器,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黑管、長笛、小號等新樂器。
惠安南派布袋戲
惠安南派布袋戲傳統舞蹈表演

代表劇目

惠安南派布袋戲演出劇目可分為傳統劇目與新編劇目兩大類,傳統劇目又分為六種:
(一)生旦戲。如《弓鞋記》《錦裙記》《鳳釵記》《金廷玉》《陳杏元》《蘇友白》《後榜狀元》《金魁星》《玉連環》《陳天賜巡按》《蘇清風》《鸞鴦扇》等。
(二)宮廷戲。如《哭人》《楊廣篡位》《陳若霖斬皇子》《仁宗認母》《三審御妹》《太白和番》《三抄李府》等。
(三)公案戲。如《審三如》《林文生告御狀》《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審蟾蜍》《雙包公》《雙駙馬》等。
(四)武打戲。如《鬧花燈》《鬧淮安》《郭子儀打擂招親》《徐鳴皋打擂》《三探金山寺》《三劫盧俊義》《漢中府》《女媧鏡》《金漆棋局》《平安南》《郭英投軍》《滿春園》《胡奎賣人頭》《祁巧雲替死》《孫翠娥替嫁》《狄青取旗》《活捉白菊花》《羅通掃北》等。
(五)連台本戲。如《三國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隋唐演義》《薛仁貴征東》《薛仁貴征東》《薛仁貴征西》《日唐》《說岳》《大紅袍》《小紅袍》《封神榜》《粉妝樓》《萬花樓》《梁山泊(水滸)》等。
(六)小出戲。如《田貴春》《許仙說謝》《分家》《三十幾人》《掃秦》《武松打虎》《公子游》《打官家》《桃花搭渡》《界樹爭屍》《管甫送》《妗婆打》《大名府》《探牢》《留傘》《送書》等。
解放後,組建布袋戲劇團,創作產生了不少新編劇目,可分為四種:
(一)童話劇:《三個和尚》《狐狸建築師》《中山狼》《龜兔賽跑》《狼來了》《拔蘿蔔》《兩個獵人》《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賣炭翁》等。
(二)現代劇:《智取威虎山》《奶頭山》《東山戰鬥》《海上漁歌》《惠女新傳》《夜闖珊瑚潭》《耕山姑娘》《張高謙》《焦裕祿》《歐陽海》《審椅子》《送肥記》等。
(三)神話劇:《大鬧天宮》《洛陽橋》《白蛇》《田螺姑娘》等。
(四)歷史劇:《邱二娘》《銀鏈礁》《燕青救主》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惠安南派布袋戲傳承脈絡清晰,歷史悠久,具有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特點及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其表演細膩,動作傳神,藝術風格獨特,木偶雕刻形神兼備,保留了諸多閩南民間文化精華,是中國古老稀有劇種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惠安南派布袋戲流傳於東南亞和港澳台地區,對促進閩台兩岸和對外文化交流,增進兩岸的文化認司感,具有積極的意義。

傳承狀況

由於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諸如影視、網路等新的媒體形式的不斷衝擊,使惠安南派布袋戲的演出市場受到很大限制,觀眾流失嚴重。惠安南派布袋戲僅口頭傳承,能熟悉傳統劇目演出的老藝人寥寥無幾,如果不儘快挖掘搶救,將面臨失傳的危機。

傳承人物

楊麗瓊,漢族,泉州市惠安縣人,1957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南派布袋戲”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麗瓊1978年進劇團當演員,先拜邱啟明學習生角。1985年她又拜布袋戲藝術家吳煥成學習旦角;同年,楊麗瓊又接受擅演武戲的邱啟宗指導,學習武打、起霸、比拳、對打招式和彩旦的提肩、搖扇、拾跟等動作。2003年,楊麗瓊擔任團長期間,招收福建省藝校定向木偶班學員10人,向他們傳授惠安南派布袋戲的傳統技藝。
惠安南派布袋戲
楊麗瓊
邱榮川,漢族,泉州市惠安縣人,1945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南派布袋戲”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邱榮川自小跟隨父親邱啟宗和叔父邱啟明學習布袋戲表演基本功,1978年進入惠安縣掌中木偶戲劇團,師從吳煥成、葉清泉等名師。1982年,他重整惠安新玉興布袋戲劇團,並擔任團長。主要演出傳承劇目有《八家王子》《岳飛考武狀元》《王三秀》《李淵回太原》《金庭玉進京》《三探金山寺》《打擂招親》《張超告狀》等。1990年在泉州市第二屆國際木偶節演出《岳飛考武狀元》。他教授子女布袋戲表演技藝,又打破傳統清規,招收外姓人進團學藝。
惠安南派布袋戲
邱榮川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9年,傳承人楊麗瓊參加演出的《燕青救主》獲福建省第二十一屆戲劇會演劇目獎、演出獎。
2003年,傳承人楊麗瓊演出《邱二娘》獲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比賽“金獅獎”銀獎。
主要展演
2017年8月30日—31日,惠安木偶劇團在惠安縣文化中心連續免費展演惠安南派布袋戲《惠安女抗倭》四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