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橋

拱宸橋

拱宸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而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三孔薄墩聯拱駝峰橋,邊孔淨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約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採用木樁基礎結構,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拱宸橋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無需門票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10-30分鐘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基本概況,古橋歷史,名字由來,歷史意義,

基本概況

拱宸橋,位於浙江杭州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拱宸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當時舉人祝華封,募集資金造橋。清朝順治八年,橋坍塌。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導並率先捐款,林雲寺的慧輅和尚竭力募捐款項相助,歷時四年,建成現在的這座拱宸橋。該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而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
拱宸橋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拱宸橋(“拱”與“共”通,“宸”與“辰”通)之名由此而來,寓意百姓擁戴實行德政的統治者。1895年,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杭州列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關,抗戰勝利後,洋關廢除。2005年,拱宸橋進行大修,這也是拱宸橋120年來頭一次大修。2006年,杭州運河集團又將長3米、重2噸的護橋石更換。古老的拱宸橋,以更堅強的形象,橫跨在運河上。
橋的東岸,是運河文化廣場。廣場上六幅浮雕,講述著運河的古老歷史,規模宏大的錢運茶館,是一處仿古建築。每當夜幕降臨,附近的居民便走出家門,在廣場上休憩,越劇迷則在廣場的“曲藝雜壇”盡情展示才藝。橋的西岸,就是2月14日開始正式整治的拱宸橋橋西歷史保護街區,北至杭州第一棉紡織廠保留倉庫,南至登雲路,西至小河路,東至京杭運河,規劃用地面積7.83公頃,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修繕工程將對原有建築進行保護、改善、整飭、更新、拆除等措施,搶救瀕臨破壞的運河沿岸歷史實物遺存,形成以居住、休閒功能為主的集商業、休閒、娛樂及公共展示服務為一體的城市綜合區域,預計在今年國慶節前竣工。
1860年杭州拱宸橋老照片1860年杭州拱宸橋老照片
東連拱宸橋的橋弄街的一側是近代工業廠房,另一側是傳統商業店鋪,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築:沿運河的住家與埠頭、合院式的傳統民居、民國時期的里弄建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簡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樓”等,幾乎濃縮了近現代中國的建築。這次整治,3000戶居民暫時搬離此地,經過整治後,這裡將成為一個集中體現杭州清末至解放初期,依託運河而形成的近現代工業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及倉儲運輸文化的文化複合型歷史街區。
拱宸橋
該橋附近的中心集施茶材會所是民國時期的一個慈善場所,為杭州市第三批歷史保護建築,始建於1924年,坐南朝北,為合院式牆門建築,占地560畝,共三進,圍成一個天井式院落,內部建築均為一層木結構。
同行的朋友陳向文,對杭州的橋及運河頗有研究,曾擔任《杭州的橋》一書主筆。他說,過去,拱宸橋很“孤單”,東側都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而橋西的一些傳統建築,夾雜在裡面不起眼,又因其破舊,外面的人幾乎不會進去逛。在國慶節,人們越過古老的拱宸橋,就可以來到這片充滿古典風貌的街區,探古訪幽了。

古橋歷史

拱宸橋東西橫跨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誌。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清光緒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間幾經興廢。該橋全長92米,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築,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為三孔薄墩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是杭州城區最大的一座石拱橋,同時也是拱宸橋地區的標誌性建築物。
據《古今圖書集成·杭州橋樑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載,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橋在清代幾經毀壞重建。順治八年(1651年)橋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築,雲林寺的慧輅竭力捐募款項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衛率屬捐俸重修,把橋加厚2尺,加寬2尺,並作《重建拱宸橋記》。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軍及“常捷軍”向杭城的太平軍猛攻,由於拱宸橋橋心設有太平軍堡壘,經戰火洗劫,橋再次頻於倒塌。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紀末杭州開埠後,日本人在拱宸橋橋面中間鋪築2.7米寬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車和人力車。解放後,杭州市人民政府規定禁止通行機動車。
拱宸橋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近百年風、雨水的侵蝕,砌體表面風化嚴重,橋面石階和石欄板也有局部破損,鑒於該橋為文物,日常養護也僅局限於清理橋樑雜草上,並加強巡查,發現病害及時上報。該橋所屬的運河段為V級航道,過往船隻較多,再加上拱宸橋方孔只允許單向通航。主墩上被過往船隻碰撞較為明顯。2005年9月26日,一輛貨船在通過拱宸橋時,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損。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該橋被撞損拱圈未修復的情況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擊。

名字由來

拱宸橋在杭州拱墅區北部,以橋得名。拱宸橋橫跨運河,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石結構三孔橋。杭州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說,相傳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兩手相合表示敬意。每當帝王南巡,這座高高的拱形石橋,象徵對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橋之名由此而來。現在的拱宸橋,名字已演變為方向性區片名。

歷史意義

拱宸橋對於杭州的意義卻不一般。很久以前,返鄉的杭州人在看到這座古橋後,總會不由自主地坦然和興奮起來。這座橋,便是古運河杭州終點的標誌了。遠走他鄉的遊子見到故鄉熟悉的小橋迎面而來時,總是會生出許多的欣慰和感慨。
如今,古橋在幾經修整後依然是行人往往來來。走上高陡的橋面,望運河長去,拱宸橋就如同一個維繫點,它將整條騰龍繫於杭州這片土地,裡面是家、是根,外面則是一片闖蕩的世界。現拱宸橋邊有扇,刀,傘博物館與運河博物館。為人們了解運河文化提供了便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