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廠歷史
第一拖拉機廠,座落在
河南省洛陽市建設路的工業區。一拖是中國
機械工業、農機工業的長子,第一個五年計畫蘇聯援建的“一五六”重點項目之一。
當初一拖落地
洛陽,還得到毛澤東的親自批示。在
哈爾濱、
石家莊、西安、
鄭州、洛陽等城市都希望把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廠建在自己的土地上時,1954年1月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向毛主席做了匯報。毛澤東幽默地說: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了,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1999年出版的《拖城故事》里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詳細記載。曾任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廠長的
楊立功,在一篇文章里解答了一拖選址九朝古都洛陽的原因。當時洛陽只有9萬人且工業基礎薄弱,毛澤東為一拖選址在這裡,出於兩方面的原因:從國防的角度考慮,洛陽地處
中原內地,四周是山地,利於戰備;另一個原因從全國
工業布局來考慮,各個地區工業要均衡發展。
1953年,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舉全國之力,從上海、
長春等地抽調專家技術人員,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楊立功等“墾荒者”開始籌建第一拖拉機製造廠。開始為了保密,對外代號叫081廠,所以一拖籌備處也就081籌備處。
來自全國各大工業發達城市的建設者,匯集到這個千年古都時,
洛陽當時城市建設十分落後,僅有9萬居民。1954年秋天
發大水,整個洛陽城浸泡在大水裡,建設者們是劃著名木船走了二三十里路渡過
澗河才來到建設路河柴所在地,那時是一片荒野。1955年10月1日上午,洛陽市7萬多人參加了第一拖拉機廠主廠房動工奠基典禮大會。會後,工地上舉行了隆重的
奠基儀式。奠基儀式由洛陽工程局和拖拉機廠共同主持,河南省副省長邢紹棠舉杴破土,洛陽市委書記
李立和廠長
劉剛、副廠長楊立功,洛陽工程局局長
王煥宇等同時鏟土填坑。這塊上寫“奠基紀念”四個大字的
奠基石,就立在現厂部正門東出入口的牆腳之下。 在第一拖拉機廠建設和試生產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在第一輛拖拉機製造之前,一拖專門組織工程師編寫了一本名為《ДТ-54拖拉機》的書,用於介紹該拖拉機各部件的性能用途,及駕駛、修理和
維護保養等知識。
此書出版不久,1958年,毛主席對一拖即將生產的拖拉機作出重要指示:“拖拉機型號、名稱不可用外文。各種拖拉機式樣和性能一定要適合我國的氣候和地形,並且一定
要綜合利用;其
成本一定要儘可能降低。”國家對一拖建廠當時投資1.5億元,設計年
生產能力1.5萬台,由蘇聯哈爾科夫拖拉機廠提供德特54型拖拉機圖紙。洛陽拖拉機廠於1959年批量生產並將生產的拖拉機定名為東方紅—54型拖拉機,共生產各型號履帶拖拉機100多萬台。
1958年7月20號,第一台手工試製的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出廠。
時任發動機車間
工段長盧富來是上海人,1956年支援
一汽建設,1958年從長春調到洛陽支援一拖建廠。1958年進廠的工人,好多是從
豫東、
豫南和
豫北農村來的。這批工人並不知道工具機各個加油孔要加不同的油,一天加幾次油,夏季和冬季分別加什麼油。這些工人就說,你要問我什麼時候種
紅薯,什麼時候收我知道,怎么給機器加油不知道。他們並不是不愛惜這些機器,而是不掌握這個技術,沒有經過正式培訓,從農村的地里直接到工廠當工人,頂多給講半天安全常識。盧富來想出了個辦法,制定出“班前三件事,班後四不走”的規定:具體是上班前列好隊,第一件事是給工人讀《
工人日報》的文章,
政治掛帥;第二件是總結表揚前一天工作表現好的員工和事跡;第三件事是部署當天任務。下班後的“四不走”是:任務完不成不走;零件沒擺放整齊不能走;設備沒保養好不能走;交接班沒完成不能走。這個辦法很快讓這批工人成為了工廠的骨幹力量。1959年,
一機部命名“盧富來”班組,盧富來在1959年11月1日一拖建成投產典禮上作為幾萬基層職工代表發言。
1959年10月,日理萬機的周總理親自來到拖拉機廠視察。在
裝配線旁,他和專家、職工親切交談,並語重心長地叮囑楊立功廠長:你們要記著,你們是“中國第一”啊!要出“中國第一”的產品,出“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
產品發展
1958年10月,
中國一拖就開始根據我國農業的實際需要,對其進行升級換代,1959年即試製成功東方紅75
履帶拖拉機,在
作業效率提高45%的同時,
油耗降低3%。1966年,東方紅75拖拉機完全取代東方紅54拖拉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蘇聯哈爾科夫、史達林格勒、阿爾泰(
二戰中建廠)三個廠都將生產的德特54型拖拉機功率加大至75馬力(改稱德特75),後隨著生產需要,哈拖廠轉產175馬力履帶和
四輪驅動扭腰拖拉機,阿拖廠轉產130馬力履帶拖拉機,80年代在哈薩克又新建了巴夫拉達爾拖拉機廠,與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原
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更名)共同生產德特75型拖拉機。隨著
技術進步,
洛陽拖拉機廠不斷採用提高轉速的方法增加
發動機功率,
發動機轉速由1 300轉/分提高至1 600轉/分,功率增至90馬力。因再提高轉速需為發動機加裝離心
平衡軸,故100馬力以上拖拉機就裝用6105型
柴油機。底盤行走部分未進行大的改進,只是近年參照德特75
對邊減速齒輪和驅動輪作了加強更改。
七十年代初,
一拖年產1.5萬台東方紅75型履帶拖拉機,中國70%以上機耕任務是由
東方紅拖拉機完成的。
1964年,一拖根據我國廣大農村多種作業的要求,開始了40型水旱兩用
輪式拖拉機的研製工作,1965年試製成功,1970年正式投產。與其配套的490柴油機也同步進行設計、試製、生產。
東方紅-40型拖拉機轉向輕便、結構合理,採用
風冷發動機,適合多種工況,受到用戶的極大歡迎,投產後年產量很快就超過5000台。東方紅-40型40馬力輪式拖拉機是一拖職工自己設計的產品,生產線是自己調試的,工裝設備是自己製造的,拖拉機配套的發動機也是自己研製生產的。
東方紅40拖拉機在設計和
生產過程中,進行了廣泛的
用戶調查和反覆的試驗,在投產後也不斷地根據用戶反映的情況進行改進。1971年到1972年,一拖組織人員對用戶反映的40拖拉機質量問題進行技術攻關,一年內就解決了67個問題。
然而,受
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在產品正在逐步成熟時,1978年第三次全國
農業機械化會議後,東方紅40拖拉機奉命停產。而此前8年,東方紅40拖拉機已累計生產3.16萬台,
總產值達1.86億元。這一非常有潛力的產品在發展中夭折,成為一拖歷史上難以言說的遺憾。
企業轉型
一拖建廠後就是個小社會。
方圓十里的家屬區里幼稚園、國小、中學、醫院、體育館,一應俱全。可以說,十幾萬職工及家屬的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等等都歸廠里管,大家都以廠為家,工作起來很努力,經常周末加班也沒怨言。
1978年以後,國家不再給一拖下達
生產計畫,並指令實際上極具
發展潛力的東方紅-40拖拉機下馬停產,使得一拖的發展蒙受到
重大損失。履帶拖拉機出現滯銷,數萬職工到處“找米下鍋”,有的分廠甚至賣過
牛肉。
1980年以後,國家不再對一拖下達
指令性計畫,同時,由於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再需要
大型拖拉機,東方紅履帶拖拉機銷量銳減。1980年東方紅履帶拖拉機銷售2.4萬多台,1981年驟降至不足1萬台。
像許多國有企業一樣,“找米下鍋”成為幹部職工的“
流行語”,“小毛驢趾高氣揚,拖拉機
離職休養”成為農機市場上的
順口溜。
到了1981年,一拖在農機行業內率先進行
市場調研,針對農民包產到戶後的新需求,為農民量身定做15馬力輪式拖拉機,俗稱“小四輪”。1982年試製成功,1983年批量生產,小四輪銷售非常火爆,銷售處門口整天排著長龍。東方紅小輪拖不但讓一拖重新紅火起來,也帶領整個農機工業走出了低谷。
1982年以來,共有200萬台小四輪在中國一拖下線,使之成為國內生產小四輪最多的企業,許多中國農民也開著東方紅小四輪走上了富裕道路。更重要的是,企業嘗到了適應市場、不斷培育新的
競爭優勢的甜頭,開始了持續不斷的產品變革。
一拖對履帶拖拉機進行了24個重大的技術改造,隨後研發出80馬力、100馬力到160馬力的履帶拖拉機,使該機型的技術水平從上世紀的50年代一躍進入90年代。直到它依然在農田和水利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變形出
推土機、挖掘機和
移動電站等十幾個型號的
工程機械產品。
1988年,一拖技術部門著手消化吸收從國外引進的特大馬力輪式拖拉機技術,開發製造
技術含量更高的新產品。1998年,一拖大馬力輪式拖拉機生產基地成立。2000年開始,東方紅大輪拖駛上了發展的
快車道,
產銷量迅速攀升。如今,東方紅大輪拖已涵蓋60馬力到200馬力,共26個系列、200多個品種、2000多種型號。
一拖製造了中國第一台拖拉機、第一台
壓路機、第一台軍用越野載重汽車,55年共向社會提供農業機械、工程機械、
動力機械和車輛等產品350多萬台。經過五十五年的發展,中國一拖已成為以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動力機械、車輛及零部件為主要業務的大型綜合性機械製造企業集團;擁有的“東方紅”商標為中國“
馳名商標”;累計為社會提供大中
小型拖拉機、工程機械、動力機械等產品350多萬台,向國家
上繳利稅60多億元。2008年2月,經國務院國資委批准,中國一拖重組進入
國機集團。一拖目標成為躋身世界農業裝備企業前6強、擁有
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強大
綜合競爭力、倍受社會尊重的“一業為主、適度多元”的國際化公司。
所獲榮譽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