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過去,佤族篤信
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舉行多次大型的“祭鬼”儀式。於是木鼓就成了一種獨特的祭祀工具。
拉木鼓是一項整個村寨人都要參與的盛大活動。傳統的木鼓以紅椿、紅色樹為原材料,長約200厘米,直徑約70厘米,鼓身挖一條長約150厘米,寬約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兩側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圍留有空隙,起共鳴作用。每個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對以上的木鼓,較小者稱“公鼓”,較大者稱“母鼓”,供奉於專門的木鼓房中,置於兩根橫木之上,以防潮濕。較大的村寨,有數個木鼓房和數十個木鼓。大約一兩年就需要更換新木鼓。製作新木鼓時,首先需要從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樹幹,稱之“拉木鼓”。
現代
古往今來,佤族人民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當時,遇有戰爭等緊急事態。用木鼓示警集眾;獵手捕獲虎豹等野獸,也要擊鼓表示敬意。逢年過節或宗教祭祀之時,木鼓更是振奮人心的樂器。當人們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時,可以發出四種不同音響,(多為一人敲打,也可數人合擊)鏗鏘有力,節奏交錯,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鼓語”。20世紀70年代以後,木鼓經過改制,成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樂器,登上了新時代的文藝舞台。
活動流程
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曆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動的時節。節日頭一天,頭人和“魔巴”(祭司)帶人乘黑夜趕到事先選好的高大紅毛樹下,舉行祭祀(獻祭、驅鬼、念咒祈禱)後,“魔巴”揮斧砍幾下,然後由其他人連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為給樹鬼的買樹線。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斷樹幹,鑿出鼓耳,繫上藤條。第二天清晨,全寨男人老幼身穿盛裝,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舉樹枝,領唱“拉木鼓”歌,指揮眾人協調動作。人們在木鼓經過的地面撒撥水酒,拉木鼓的男人一邊拉,一邊歌舞,其他人或吶喊助威,或送酒送飯。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門外停放兩三天。“魔巴”殺雞祭祀,然後才把大對乾拉到木鼓房邊場地上,交給木匠製作。這一天的拉木鼓,男女同拉,互擠在一起,據說是談戀愛的好時機。一邊拉,一邊歌舞、逗趣,要鬧很久。木鼓做好試敲滿意,人們把它抬入木鼓房後,再次狂歡,人們合著鼓點,跳起粗獷的
木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