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周因子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數患者血清中可出現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修飾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體、抗瓜氨酸化纖維蛋白原抗體、抗角蛋白抗體和抗核周因子等多種自身抗體。1964年Neinhuis和Mandema首次以人頰黏膜上皮細胞為抗原底物,用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測類風濕關節炎(RA)血清中的抗核周因子(APF)。並證實APF對RA有較高的診斷價值。APF在螢光顯微鏡下呈現為胞漿內一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顆粒,其對RA的特異性隨血清稀釋倍數的增加而增加。APF可以在RA發病前出現,所以有早期診斷價值。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於頰黏膜上皮細胞核周胞漿內,是上皮細胞的中等纖維結合蛋白或其前體,它是一種不溶性蛋白質。抗核周因子主要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目前APF的底物仍是人頰黏膜上皮細胞較為適宜,採用間接免疫螢光法來進行檢測。

臨床意義,正常值參考範圍,

臨床意義

APF對於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尤其是早期類風濕關節炎很有意義,不僅陽性率高,特異性也好,APF極少見於其他風濕免疫病人。在類風濕因子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中,APF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輔助診斷價值更大,且APF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往往預後較差。同時APF與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相關,與活動期炎性指標呈明顯正相關。

正常值參考範圍

陰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