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淪陷後,抗日戰爭進入持久戰,華中腹地之隨縣、棗陽、襄陽、南陽、荊門、宜昌成為抗戰最前線,李宗仁堅守大洪山、桐柏山、漢水一線,李先念馳騁白兆山、大悟山、江漢平原,陳誠禦寇三峽石牌、鄂西群山,百萬軍民浴血抗敵,鑄成對峙線、包圍圈。《抗日戰爭轉折點上的大會戰--隨棗會戰》為首次敘述隨棗會戰的填補空白之作。 《抗日戰爭轉折點上的大會戰--隨棗會戰》由劉永國編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日戰爭轉折點上的大會戰--隨棗會戰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作者:劉永國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607787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國,發動了野蠻的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浴血奮戰。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搏擊線,由東而中,武漢大會戰後,中部腹地的隨縣、棗陽、襄陽、宜昌、南陽成了最前線。敵強我弱,敵小(國土)我大,敵狂進我暫退,敵疲我打……
《抗日戰爭轉折點上的大會戰--隨棗會戰》(作者:劉永國)是以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為背景,再現了隨州、棗陽地區軍民守土禦寇的風采與功績,再現了抗戰時期的悲壯場景。
《抗日戰爭轉折點上的大會戰--隨棗會戰》(作者:劉永國)是以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為背景,再現了隨州、棗陽地區軍民守土禦寇的風采與功績,再現了抗戰時期的悲壯場景。
作者簡介
劉永國,湖北隨州市人,高級編輯,資深新聞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現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隨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喜歷史研究,專注於遠古炎黃起源和近現代抗日戰爭史。著述有《在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炎帝神農故里行》、《炎帝神農的南方屬性和悲劇命運》、《萬里山河一戰場》、《白兆山上戰旗紅》、《略論隨棗抗戰》等。近年致力於抗戰史料蒐集,隨棗會戰史跡踏訪、攝影和抗戰老兵尋訪,視抗戰史料和史跡攝影為珍貴收藏。
媒體推薦
從兩次隨棗會戰到鄂省全境抗戰的勾勒,從抗戰走向到戰場角逐,從李宗仁、陳誠的正面戰場到李先念的敵後游擊,從史實到戰場氛圍的“還原”,從最高統帥、各級將領到基層官兵的心理刻劃,《隨棗會戰》一書顯現了作者求實創新的功力與水平。我為抗日戰爭歷史又增佳作深感欣慰,並向廣大讀者鄭重推薦此書。
——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
《隨棗會戰》著墨於會戰敵我交鋒的格局與場面,描寫雙方軍力、戰力、火力對比格局下的搏殺,中國軍人守土殺敵的頑強,日軍尋求戰局實破的瘋狂,敘述和把握得比較準確、真實,突破了概念化、臉譜化的窠臼。
——著名歷史文化學家馮天瑜
老兵們一個個沒了,抗戰的那些事不能隨我們一起沒了。
《隨棗會戰》寫抗戰,寫一種抗戰精神,是敘述歷史,也是傳承。傳承抗戰老兵的記憶與不死的精神。
——第33集團軍59軍38師14團1營3連機槍手阮金山
——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
《隨棗會戰》著墨於會戰敵我交鋒的格局與場面,描寫雙方軍力、戰力、火力對比格局下的搏殺,中國軍人守土殺敵的頑強,日軍尋求戰局實破的瘋狂,敘述和把握得比較準確、真實,突破了概念化、臉譜化的窠臼。
——著名歷史文化學家馮天瑜
老兵們一個個沒了,抗戰的那些事不能隨我們一起沒了。
《隨棗會戰》寫抗戰,寫一種抗戰精神,是敘述歷史,也是傳承。傳承抗戰老兵的記憶與不死的精神。
——第33集團軍59軍38師14團1營3連機槍手阮金山
圖書目錄
抗日戰爭轉折點上的大會戰章開沅
《隨棗會戰》序馮天瑜
第一章 隨棗風雲
日本鬼子來了,戰爭來了!
隨棗走廊,正面戰場最前線!
軍事家蔣百里的戰略思考:
洛陽、襄陽、衡陽“三陽”線,是中國反擊日寇侵略的“最後防線”
人物連結:蔣百里
毛澤東縱論“持久戰”
蔣介石南嶽整軍備戰
五戰區經略隨棗、鄂西北,李宗仁將軍誓言堅守
共產黨人憂心如焚,李先念率部挺進白兆山
最後防線上的堡壘
隨棗會戰一觸即發
第二章 隨棗大戰
15萬日軍撲向隨棗
日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
五戰區軍民嚴陣以待
敵機轟炸隨縣城,800人殞命
第84軍與隨縣抗戰
一周激戰:烽火山一線烽火連天
一周激戰:從萬家店到桐柏山
一周激戰:決不放棄大洪山
中國守軍大撤退,大轉進
旅長李寶璉叛國投敵
川軍750團千里轉戰
望城崗,大刀隊顯威
謝家寨,軍民攜手打阻擊
新四軍挺進敵後襲擾
棗陽,共產黨人組織起火線擔架連
反擊,反擊,把敵寇趕出隨棗
冬季攻勢,收復隨縣城受挫
第三章 隨棗硝煙再起
國際局勢劇變,隨棗戰雲籠罩
有明有暗,日軍再攻隨棗
針鋒相對,第五戰區調兵遣將
大洪山前炮聲隆
84軍與隨縣的生死情緣
84軍轉戰棗陽、襄陽
173師師長鐘毅戰死古蒼台
人物連結:鐘毅
戰場剪影:一個團的敵後作戰
西線告急,33集團軍浴血襄東
以死明志,張自忠將軍殉國
上將張自忠,為有犧牲多壯志
連結1:張自忠生平
連結2:張自忠之死
新四軍李先念部縱橫敵後
萬眾一心,老百姓奮勇殺敵
撤退,反攻;再撤退,再反攻?
隨棗戰場風雷激盪,波譎雲詭
縱橫捭闔,令日軍膽寒的隨棗走廊
第四章 保衛宜昌
陰謀,陽謀?日軍覬覦宜昌
敵寇挑戰“三陽”線,漢水危急,宜昌危急
陳誠星夜下宜昌,日軍犯襄陽棄襄陽,直奔宜昌
奔波中的江防軍兩個軍
日軍的“閃擊”與陳誠的陣地防守
倉卒上陣,18軍苦守宜昌
邱吉爾宣稱:決不投降;蔣介石命令,停止反攻宜昌
六戰區第一,反攻宜昌第一!
第五章 抗戰歲月
反攻宜昌,陳誠將軍功虧一簣
鄂西拒敵,千山萬壑齊努力
相持,對峙,隨棗軍民巍然挺立正面戰場最前線
新四軍第五師,華中敵後的抗日勁旅
老河口爭奪戰,日軍成強弩之末
讓抗戰軍人吃飽肚子
環潭鎮:戰火紛飛中的臨時縣城
距宜昌前線30公里的“小宜昌”
日軍在淪陷區的經濟掠奪
第六章 走向勝利
敵人投降了,我們勝利了!
9月18日,第六戰區漢口受降
9月13日,隨縣城光復
連結:中國政府受降陣落
參考文獻
後記
《隨棗會戰》序馮天瑜
第一章 隨棗風雲
日本鬼子來了,戰爭來了!
隨棗走廊,正面戰場最前線!
軍事家蔣百里的戰略思考:
洛陽、襄陽、衡陽“三陽”線,是中國反擊日寇侵略的“最後防線”
人物連結:蔣百里
毛澤東縱論“持久戰”
蔣介石南嶽整軍備戰
五戰區經略隨棗、鄂西北,李宗仁將軍誓言堅守
共產黨人憂心如焚,李先念率部挺進白兆山
最後防線上的堡壘
隨棗會戰一觸即發
第二章 隨棗大戰
15萬日軍撲向隨棗
日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
五戰區軍民嚴陣以待
敵機轟炸隨縣城,800人殞命
第84軍與隨縣抗戰
一周激戰:烽火山一線烽火連天
一周激戰:從萬家店到桐柏山
一周激戰:決不放棄大洪山
中國守軍大撤退,大轉進
旅長李寶璉叛國投敵
川軍750團千里轉戰
望城崗,大刀隊顯威
謝家寨,軍民攜手打阻擊
新四軍挺進敵後襲擾
棗陽,共產黨人組織起火線擔架連
反擊,反擊,把敵寇趕出隨棗
冬季攻勢,收復隨縣城受挫
第三章 隨棗硝煙再起
國際局勢劇變,隨棗戰雲籠罩
有明有暗,日軍再攻隨棗
針鋒相對,第五戰區調兵遣將
大洪山前炮聲隆
84軍與隨縣的生死情緣
84軍轉戰棗陽、襄陽
173師師長鐘毅戰死古蒼台
人物連結:鐘毅
戰場剪影:一個團的敵後作戰
西線告急,33集團軍浴血襄東
以死明志,張自忠將軍殉國
上將張自忠,為有犧牲多壯志
連結1:張自忠生平
連結2:張自忠之死
新四軍李先念部縱橫敵後
萬眾一心,老百姓奮勇殺敵
撤退,反攻;再撤退,再反攻?
隨棗戰場風雷激盪,波譎雲詭
縱橫捭闔,令日軍膽寒的隨棗走廊
第四章 保衛宜昌
陰謀,陽謀?日軍覬覦宜昌
敵寇挑戰“三陽”線,漢水危急,宜昌危急
陳誠星夜下宜昌,日軍犯襄陽棄襄陽,直奔宜昌
奔波中的江防軍兩個軍
日軍的“閃擊”與陳誠的陣地防守
倉卒上陣,18軍苦守宜昌
邱吉爾宣稱:決不投降;蔣介石命令,停止反攻宜昌
六戰區第一,反攻宜昌第一!
第五章 抗戰歲月
反攻宜昌,陳誠將軍功虧一簣
鄂西拒敵,千山萬壑齊努力
相持,對峙,隨棗軍民巍然挺立正面戰場最前線
新四軍第五師,華中敵後的抗日勁旅
老河口爭奪戰,日軍成強弩之末
讓抗戰軍人吃飽肚子
環潭鎮:戰火紛飛中的臨時縣城
距宜昌前線30公里的“小宜昌”
日軍在淪陷區的經濟掠奪
第六章 走向勝利
敵人投降了,我們勝利了!
9月18日,第六戰區漢口受降
9月13日,隨縣城光復
連結:中國政府受降陣落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逝去了,那並不遙遠的槍炮聲。
歲月匆匆,我們即將迎來抗戰勝利70周年。
70年,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有關國家、民族命運的經歷、見聞應該留存記憶。
《隨棗會戰》書稿交出版社後,我覺得我做了一件事,一件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有益的事情。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衛國戰爭,是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發出的“最後的吼聲”;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洗雪百年屈辱、走向復興的基點。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先後有22次大會戰,發生在湖北境內的有4次。《隨棗會戰》寫的是其中的兩次大會戰。1939年5月的隨棗會戰,史學界通稱“隨棗會戰”;1940年5月至6月的隨棗會戰,史學界有稱“第二次隨棗會戰”的,也有稱‘棗宜會戰”的,蓋因戰火從隨縣、棗陽、襄陽一帶燒到了荊門、宜昌,不提宜昌之“宜”不足以概括之。但“棗宜會戰”略去隨縣之“隨”,也是缺憾。武漢大會戰之後,直到日寇投降,隨縣一直是正面戰場最前線,我國軍隊重兵駐守,中日兩軍反覆爭奪。無論是1939年5月的隨棗會戰,還是1940年5月至6月的第二次隨棗會戰,隨縣都是抵擋日軍進攻的第一戰場,更是整個相持階段的日常戰場。因為這些,也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書將發生在湖北境內的這兩次會戰,統稱為“隨棗會戰”。
我不知道我會寫《隨棗會戰》,但我寫了。我的家鄉隨州市南部的洛陽鎮,位於白兆山中,那裡群山連綿。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在許多許多的山嶺上,放牛、砍柴、挖野菜,見到了縱橫交錯的溝壕,這些溝溝、道道、坑坑正適合兒童藏貓貓。父親對我說:“那不是娃們藏貓貓的地方,那是打仗的戰壕!”打仗?“是啊,就是我們中國軍隊打日本鬼子!”啊呀,打日本鬼子,就在對面山嶺上!
在我不厭其煩的追問下,家鄉的父老講了許多打日本鬼子的戰事:洛陽鎮東的雞公山被日本鬼子占了一段時間,川軍攻山頭,一個團差不多拼光了,村里人組織了擔架隊抬傷員,許多人抬下來已經不喊不叫了……山裡的九口堰駐有新四軍,新四軍不像川軍那么“笨”,小部隊,夜戰,一夜開到淪陷區的應城或安陸的一個什麼地方,打一仗,開回來,背回來的是槍、子彈、糧食,老百姓敲鑼打鼓……這些講述活靈活現,生動感人,但多為片斷,故事本身或缺具體時間,或缺少準確的地名、人名。但是,這些講述給了我形象,給了我記憶……
或許因為這些,爾後讀書、求學、工作,東奔西走,我一直關注著抗日戰爭史料、史實,關注著發生在我的家鄉的抗日史事在出版物和其他傳播媒介上記載、反映、傳播。樹木芃芃、人生匆匆。我家鄉山嶺上的那些抗日戰壕漸漸被歲月堙沒,那些抗戰的參加者、目擊者漸漸離我們遠去,而書店的櫃檯上,一直還沒發現系統的專述隨棗抗戰史事的書籍,我有些擔心了……
70年前的抗日戰爭,分正面戰場和敵後游擊戰場兩個戰場。兩次隨棗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隊在隨縣、棗陽、襄陽、南陽、信陽、荊門、宜昌地區,為捍衛國土和民族尊嚴而奮起作戰,而流血犧牲。這一地區的廣大民眾為反對敵人的侵略飽受苦難,勇於付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應該有著關於他們的記述和大眾記憶。
《隨棗會戰》的寫作是斷斷續續的,也是困難的。首先是隨棗會戰的參加者,健在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即使是抬擔架、送飯、送水上陣地的參加者、戰事的目擊者、受害當事人,也一個個地作古了。而我的寫作定位於紀實,我需要抗戰老兵、老人的講述;我需要把大大小小的片斷連綴起來,連綴在歷史的時空里。我需要踏勘戰場,弄清山形地貌,還需要研究敵我雙方軍隊的編制、裝備、戰鬥力……
其次是我個人把握與寫作重大史實的能力,面臨著思考與實踐的挑戰。我試圖將兩次隨棗會戰放在國際反法西斯、中國整體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來敘述。敘述要有會戰的時局背景、整體脈絡、戰場進程,也要有具體作戰單位(某軍某師某團乃至營連)的戰場歷程。我甚至還尋求對士兵、平民的微觀敘述。從而,讓兩次隨棗會戰有巨觀的大框架、走勢,有中觀的戰場演變,有微觀的勇敢與怯懦、前進與後退、喜怒與哀樂,有前線的拼殺,有後方的支援,讓今天的人們比較準確地了解當年隨棗會戰抗日禦侮的史實。這是我良好的願望。我做的與我所期待的,顯然還有距離。祈望讀者諸君批評幫助。
在隨棗會戰史實的採訪、昔日戰場的尋訪中,我得到了許多社會機構、團體、友人、師長的支持和幫助。他們是:政協隨州市委員會、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隨州日報社、隨州市文聯、隨州市作協、隨州市史志辦;政協隨縣委員會、隨縣安居鎮、環潭鎮、洪山鎮、高城鎮、殷店鎮、小林鎮、唐縣鎮、厲山鎮、新街鎮;政協曾都區委員會、曾都區北郊辦、東城辦、洛陽鎮、萬店鎮、淅河鎮;政協廣水市委員會;政協棗陽市委員會、政協老河口市委員會、襄陽日報社、荊門日報社、荊州日報社、三峽日報社、恩施日報社、南陽日報社、信陽日報社。此外,還有一批熱心人士、真心朋友提供線索、陪伴採訪、嚮導踏勘。在此一併致謝!
湖北人民出版社以遠見卓識,欣然接受書稿、安排出版事宜,副社長王建槐先生巨觀把握,微觀審看;青年編輯黃佑志先生細心審稿,謹慎斟酌;中共隨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長根先生關心書稿的寫作,重視和支持出版。對此,我心存深深的謝意!
著名史學家、民國史權威專家章開沅教授,著名學者、中國文化史權威專家馮天瑜教授撥冗審看書稿,欣然命筆作序,給予肯定,並鄭重推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研究員彭玉龍先生,受有關方面委託審讀《隨棗會戰》書稿,肯定書稿“觀點正確”,“史料豐富,脈絡清晰,敘事布局,視野較為開闊,文筆也較為生動暢達,具有較強的歷史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同時提出了科學的修改意見,促進了書稿質量的提升。在此,衷心致謝!
《隨棗會戰》參考了一批書籍、報刊、資料特別是抗日將士回憶錄,在此一併致謝!
《隨棗會戰》即將出版發行,謹以此書獻給曾經的抗戰軍人!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歲月匆匆,我們即將迎來抗戰勝利70周年。
70年,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有關國家、民族命運的經歷、見聞應該留存記憶。
《隨棗會戰》書稿交出版社後,我覺得我做了一件事,一件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有益的事情。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衛國戰爭,是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發出的“最後的吼聲”;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洗雪百年屈辱、走向復興的基點。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先後有22次大會戰,發生在湖北境內的有4次。《隨棗會戰》寫的是其中的兩次大會戰。1939年5月的隨棗會戰,史學界通稱“隨棗會戰”;1940年5月至6月的隨棗會戰,史學界有稱“第二次隨棗會戰”的,也有稱‘棗宜會戰”的,蓋因戰火從隨縣、棗陽、襄陽一帶燒到了荊門、宜昌,不提宜昌之“宜”不足以概括之。但“棗宜會戰”略去隨縣之“隨”,也是缺憾。武漢大會戰之後,直到日寇投降,隨縣一直是正面戰場最前線,我國軍隊重兵駐守,中日兩軍反覆爭奪。無論是1939年5月的隨棗會戰,還是1940年5月至6月的第二次隨棗會戰,隨縣都是抵擋日軍進攻的第一戰場,更是整個相持階段的日常戰場。因為這些,也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書將發生在湖北境內的這兩次會戰,統稱為“隨棗會戰”。
我不知道我會寫《隨棗會戰》,但我寫了。我的家鄉隨州市南部的洛陽鎮,位於白兆山中,那裡群山連綿。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在許多許多的山嶺上,放牛、砍柴、挖野菜,見到了縱橫交錯的溝壕,這些溝溝、道道、坑坑正適合兒童藏貓貓。父親對我說:“那不是娃們藏貓貓的地方,那是打仗的戰壕!”打仗?“是啊,就是我們中國軍隊打日本鬼子!”啊呀,打日本鬼子,就在對面山嶺上!
在我不厭其煩的追問下,家鄉的父老講了許多打日本鬼子的戰事:洛陽鎮東的雞公山被日本鬼子占了一段時間,川軍攻山頭,一個團差不多拼光了,村里人組織了擔架隊抬傷員,許多人抬下來已經不喊不叫了……山裡的九口堰駐有新四軍,新四軍不像川軍那么“笨”,小部隊,夜戰,一夜開到淪陷區的應城或安陸的一個什麼地方,打一仗,開回來,背回來的是槍、子彈、糧食,老百姓敲鑼打鼓……這些講述活靈活現,生動感人,但多為片斷,故事本身或缺具體時間,或缺少準確的地名、人名。但是,這些講述給了我形象,給了我記憶……
或許因為這些,爾後讀書、求學、工作,東奔西走,我一直關注著抗日戰爭史料、史實,關注著發生在我的家鄉的抗日史事在出版物和其他傳播媒介上記載、反映、傳播。樹木芃芃、人生匆匆。我家鄉山嶺上的那些抗日戰壕漸漸被歲月堙沒,那些抗戰的參加者、目擊者漸漸離我們遠去,而書店的櫃檯上,一直還沒發現系統的專述隨棗抗戰史事的書籍,我有些擔心了……
70年前的抗日戰爭,分正面戰場和敵後游擊戰場兩個戰場。兩次隨棗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隊在隨縣、棗陽、襄陽、南陽、信陽、荊門、宜昌地區,為捍衛國土和民族尊嚴而奮起作戰,而流血犧牲。這一地區的廣大民眾為反對敵人的侵略飽受苦難,勇於付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應該有著關於他們的記述和大眾記憶。
《隨棗會戰》的寫作是斷斷續續的,也是困難的。首先是隨棗會戰的參加者,健在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即使是抬擔架、送飯、送水上陣地的參加者、戰事的目擊者、受害當事人,也一個個地作古了。而我的寫作定位於紀實,我需要抗戰老兵、老人的講述;我需要把大大小小的片斷連綴起來,連綴在歷史的時空里。我需要踏勘戰場,弄清山形地貌,還需要研究敵我雙方軍隊的編制、裝備、戰鬥力……
其次是我個人把握與寫作重大史實的能力,面臨著思考與實踐的挑戰。我試圖將兩次隨棗會戰放在國際反法西斯、中國整體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來敘述。敘述要有會戰的時局背景、整體脈絡、戰場進程,也要有具體作戰單位(某軍某師某團乃至營連)的戰場歷程。我甚至還尋求對士兵、平民的微觀敘述。從而,讓兩次隨棗會戰有巨觀的大框架、走勢,有中觀的戰場演變,有微觀的勇敢與怯懦、前進與後退、喜怒與哀樂,有前線的拼殺,有後方的支援,讓今天的人們比較準確地了解當年隨棗會戰抗日禦侮的史實。這是我良好的願望。我做的與我所期待的,顯然還有距離。祈望讀者諸君批評幫助。
在隨棗會戰史實的採訪、昔日戰場的尋訪中,我得到了許多社會機構、團體、友人、師長的支持和幫助。他們是:政協隨州市委員會、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隨州日報社、隨州市文聯、隨州市作協、隨州市史志辦;政協隨縣委員會、隨縣安居鎮、環潭鎮、洪山鎮、高城鎮、殷店鎮、小林鎮、唐縣鎮、厲山鎮、新街鎮;政協曾都區委員會、曾都區北郊辦、東城辦、洛陽鎮、萬店鎮、淅河鎮;政協廣水市委員會;政協棗陽市委員會、政協老河口市委員會、襄陽日報社、荊門日報社、荊州日報社、三峽日報社、恩施日報社、南陽日報社、信陽日報社。此外,還有一批熱心人士、真心朋友提供線索、陪伴採訪、嚮導踏勘。在此一併致謝!
湖北人民出版社以遠見卓識,欣然接受書稿、安排出版事宜,副社長王建槐先生巨觀把握,微觀審看;青年編輯黃佑志先生細心審稿,謹慎斟酌;中共隨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長根先生關心書稿的寫作,重視和支持出版。對此,我心存深深的謝意!
著名史學家、民國史權威專家章開沅教授,著名學者、中國文化史權威專家馮天瑜教授撥冗審看書稿,欣然命筆作序,給予肯定,並鄭重推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研究員彭玉龍先生,受有關方面委託審讀《隨棗會戰》書稿,肯定書稿“觀點正確”,“史料豐富,脈絡清晰,敘事布局,視野較為開闊,文筆也較為生動暢達,具有較強的歷史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同時提出了科學的修改意見,促進了書稿質量的提升。在此,衷心致謝!
《隨棗會戰》參考了一批書籍、報刊、資料特別是抗日將士回憶錄,在此一併致謝!
《隨棗會戰》即將出版發行,謹以此書獻給曾經的抗戰軍人!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序言
這是一本追尋“隨棗會戰”史實的書,也是一本抒寫中華民族愛國文化浪潮的書。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國,發動了野蠻的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浴血奮戰。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搏擊線,由東而中,武漢大會戰後,中部腹地的隨縣、棗陽、襄陽、宜昌、南陽成了最前線。敵強我弱,敵小(國土)我大,敵狂進我暫退,敵疲我打……到了隨棗、襄宜,退無可退,守必死守。正因為如此,抗日戰爭前期的會戰打得波瀾壯闊、氣壯山河;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會戰,打得堅定沉著、異常慘烈。漫長的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實際上是在會戰、搏殺、對峙、堅守中度過的。
隨棗會戰,是發生在華中腹地的兩次重要會戰。
武漢大會戰後,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相持階段的華中日軍試圖南取長沙,北掠隨棗、襄宜。1939年5月、1940年5—6月,日軍兩次攻掠隨棗走廊,戰火燒到江淮河漢,中國守軍和當地民眾奮起抵抗,挫敗了日寇占領隨棗走廊、威脅西南大後方的戰略企圖。劉永國先生的《隨棗會戰》以酣暢的筆墨、冷峻的陳述,帶我們鳥瞰六七十年前鄂西北、豫西南硝煙瀰漫的戰地。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軍事的格鬥,是經濟的比拼,也是文化的博弈。《隨棗會戰》是描寫戰爭的紀實文學,在紀實中貫穿了一種文化思考。
《隨棗會戰》著墨於會戰敵我交鋒的格局與場面,描寫雙方軍力、戰力、火力對比格局下的搏殺,中國軍人守土殺敵的頑強,日軍尋求戰局突破的瘋狂,敘述和把握得比較準確、真實,突破了概念化、臉譜化的窠臼。對戰爭演變過程,有脈絡清晰的展現,戰區將帥、軍事理論家關於抗戰的構想,關於會戰的打法,對於戰場的關注與指導,乃至戰略思想的運籌、戰術思想的運用,在《隨棗會戰》中都有客觀的陳述。
作品還十分重視敘述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具體戰爭實踐中,來自國共兩黨高層戰爭理論的參照、融合與運用;十分重視正面戰場大會戰中各種愛國武裝力量的分工與配合,國民黨軍隊為主力的運動戰、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的游擊戰、人民民眾的支前,都有真實的反映。
全面觀照戰爭,重視軍事搏殺背後的經濟後援,注意到軍隊的吃飯問題,用一定的筆墨反映地方政府和民眾在艱難困苦之中籌集軍糧、支援前線。
視野開闊,眼界高遠。作品注意交待兩次隨棗會戰的國際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力量的演變,從而彰顯了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
本書有許多精彩之筆,但也有遺憾,那就是書中中高層人物多,有名姓的平民和士兵少;從我方著墨多,從敵方揭示的少。作者稱,抗戰老兵健在的越來越少了,有名有姓的抗戰參加者、目擊者已經非常寶貴了。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為國流血的許多普通人,至今處於無名狀態。
本書作者劉永國先生當過中學教師、中學校長,做過多年的報社社長、總編輯,在宣傳部副部長任上時,組織過炎帝神農文化的研討考察,是炎黃文化研究的熱心人。近年,他業餘研究抗日戰爭史,抒寫《隨棗會戰》,敘述民族解放鬥爭.也。是在探討炎黃文化在近代的演進。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國,發動了野蠻的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浴血奮戰。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搏擊線,由東而中,武漢大會戰後,中部腹地的隨縣、棗陽、襄陽、宜昌、南陽成了最前線。敵強我弱,敵小(國土)我大,敵狂進我暫退,敵疲我打……到了隨棗、襄宜,退無可退,守必死守。正因為如此,抗日戰爭前期的會戰打得波瀾壯闊、氣壯山河;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會戰,打得堅定沉著、異常慘烈。漫長的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實際上是在會戰、搏殺、對峙、堅守中度過的。
隨棗會戰,是發生在華中腹地的兩次重要會戰。
武漢大會戰後,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相持階段的華中日軍試圖南取長沙,北掠隨棗、襄宜。1939年5月、1940年5—6月,日軍兩次攻掠隨棗走廊,戰火燒到江淮河漢,中國守軍和當地民眾奮起抵抗,挫敗了日寇占領隨棗走廊、威脅西南大後方的戰略企圖。劉永國先生的《隨棗會戰》以酣暢的筆墨、冷峻的陳述,帶我們鳥瞰六七十年前鄂西北、豫西南硝煙瀰漫的戰地。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軍事的格鬥,是經濟的比拼,也是文化的博弈。《隨棗會戰》是描寫戰爭的紀實文學,在紀實中貫穿了一種文化思考。
《隨棗會戰》著墨於會戰敵我交鋒的格局與場面,描寫雙方軍力、戰力、火力對比格局下的搏殺,中國軍人守土殺敵的頑強,日軍尋求戰局突破的瘋狂,敘述和把握得比較準確、真實,突破了概念化、臉譜化的窠臼。對戰爭演變過程,有脈絡清晰的展現,戰區將帥、軍事理論家關於抗戰的構想,關於會戰的打法,對於戰場的關注與指導,乃至戰略思想的運籌、戰術思想的運用,在《隨棗會戰》中都有客觀的陳述。
作品還十分重視敘述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具體戰爭實踐中,來自國共兩黨高層戰爭理論的參照、融合與運用;十分重視正面戰場大會戰中各種愛國武裝力量的分工與配合,國民黨軍隊為主力的運動戰、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的游擊戰、人民民眾的支前,都有真實的反映。
全面觀照戰爭,重視軍事搏殺背後的經濟後援,注意到軍隊的吃飯問題,用一定的筆墨反映地方政府和民眾在艱難困苦之中籌集軍糧、支援前線。
視野開闊,眼界高遠。作品注意交待兩次隨棗會戰的國際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力量的演變,從而彰顯了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
本書有許多精彩之筆,但也有遺憾,那就是書中中高層人物多,有名姓的平民和士兵少;從我方著墨多,從敵方揭示的少。作者稱,抗戰老兵健在的越來越少了,有名有姓的抗戰參加者、目擊者已經非常寶貴了。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為國流血的許多普通人,至今處於無名狀態。
本書作者劉永國先生當過中學教師、中學校長,做過多年的報社社長、總編輯,在宣傳部副部長任上時,組織過炎帝神農文化的研討考察,是炎黃文化研究的熱心人。近年,他業餘研究抗日戰爭史,抒寫《隨棗會戰》,敘述民族解放鬥爭.也。是在探討炎黃文化在近代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