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廣州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廣州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廣州城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廣州城北--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河心洲的江高公園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 建於:1995年
  • 結構:正方形磚石
歷史背景,建碑經過,

歷史背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對華北、華東發動了強大攻勢,妄圖一舉滅亡中國。11月,日軍確定了進攻廣州的計畫。而當時的中國政府和軍事當局卻作出錯誤判斷,認為日本不會在廣東從事大規模軍事行動,竟抽調駐粵部隊一半精銳北上,致使廣東防務空虛。1938年9月7日,日軍大本營御前會議作出進攻廣州的決定。10月12日,日軍第二十一軍和海軍陸戰隊,組成南支派遣軍。在廣東守軍疏於防範的情形下,日軍順利登入大亞灣,開始對廣東陸地的侵略。日軍在大亞灣登入後,一天之內就占領了從坪山至淡水、澳頭的大片領土,鞏固了陣地,為長驅直入攻占廣州打下了基礎。隨後,日軍連破國民黨軍數道防線,雖然守軍部分官兵在福田、正果、增城等地曾有較為頑強的抵抗,但在整體上對日軍根本不能構成威脅,增城主陣地的失守,使廣州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21日,日軍占領廣東省會、華南重鎮——廣州。日軍攻占廣州後,設第二十一軍司令部於執信中學內。第二十一軍以廣州為中心,迅速占領虎門,隨後占領了佛山、從化順德、三水等地。
廣州城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廣州城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日軍侵占廣州後,即迅速加強對廣州的控制,利用漢奸重建廣州統治秩序,以便利其殖民統治和掠奪。廣州這座昔日美麗富饒的華南大都會,從此竟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呻吟了差不多7年。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之後,日軍企圖渡過流溪河向北進犯。時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二區統率委員會主任的伍觀淇率領抗日自衛隊頑強阻擊,這就是廣東抗戰史上的著名戰役之一——江高之役。

建碑經過

硝煙已散,記者在伍觀淇遠房侄子伍熾文的帶領下,從江高鎮鎮中心出發去當年的主戰場之一——江村鐵橋。在鐵橋的南端,江高鎮河心洲的江高公園內,聳立著紀念江高之役陣亡將士的紀念碑——城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61個亡靈憑此棲息於歷史。
紀念碑是伍觀淇在1946年7月主持興建的,並由他親筆題名,原來位於江高鎮江夏嶺,1995年9月遷到此處,同年還在紀念碑的前面建造了“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該亭是白雲區人民政府採納本區民革、民盟、民進三個民主黨派人士的提議,為紀念抗擊日寇的愛國壯舉而興建的。紀念亭於1995年4月4日奠基,同年8月15日建成,總面積為1350平方米,南北寬15.7米,東西長86米,亭高10.95米,亭上石額鐫刻著葉選平的題書“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紀念亭與紀念碑相得益彰,共同組成了一副歷史圖卷,成為公園內一道特殊的風景。
中新網信陽6月18日電(段曉宇)日前,在抗戰爆發75周年即將來臨之際,“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復建竣工揭幕儀式在信陽雞公山舉行,美籍華人吳秀蓮女士攜家屬前來悼念。
信陽雞公山北街居民吳秉良是當年雞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興建人之一,而今其次女吳秀蓮女士不僅為重建提供了資金捐助,還攜全家再次從美國回歸故里,專程參加紀念碑竣工儀式。
“我從小在雞公山長大,第一次回家,這一別就是64年啊。”吳秀蓮女士激動地說,“在有生之年重建紀念建碑,不僅是為了完成了先父吳秉良的遺願,也是為了教育後人銘記歷史,讓青少年在和平年代學會感恩。”據了解,吳秉良的八個子女中,有三個死於抗戰期間。
雞公山管理區負責人表示,雞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的復建,不僅豐富了雞公山歷史文化內涵,也為遊人增添了又一處歷史人文景觀,為後人憑弔歷史,勿忘國恥,提供了平台。同時,此次紀念碑復建工程對於雞公山文化旅遊綜合開發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示範作用。
據悉,雞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始建於1946年,是由雞公山管理局和山中鄉紳共同倡議,為紀念在雞公山傷兵醫院不治而亡抗日前線傷兵和抗戰期間戰死山區的無名烈士建立此碑,此碑後被毀於“文革”期間。雞公山萬國文化研究會利用民間資金,在原址復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