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廬山在小天池景區“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舊址上修建了“廬山抗戰紀念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廬山紀念碑
- 地理位置:廬山
- 著名景點:小天池
- 始建:2007年
來歷,紀念,紀念碑由來,重建紀念碑,
來歷
關於“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來歷,卻是人們一直關注的話題。
陸軍第九十九軍,轄60師、92師、99師、197師四個師。軍長梁漢明(1900~1996)系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別號星海,別字少辛,廣東信宜人。父從農商,經濟中等。峨嵋山中央軍官訓練團將校班畢業。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習。畢業後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九十二師少將副師長、師長。1938年6月授陸軍少將。1942年5月任第九戰區第九十九軍中將軍長,兼第九十二師師長。先後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崑崙關爭奪戰、第一至四次長沙會戰諸役。1946年因蘇中戰役失利被撤職,轉任國防部中將參議。1949年任廣東省保全第一師師長。同年10月到香港,後轉台灣定居,著有《八十述懷詩集》等。1996年2月24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抗戰以來,九十九軍參加淞滬、魯南、武漢(鄂南、南潯)、桂南及長沙(三次會戰)、常德、長衡各會戰,或瀝血孤營,或橫屍敵陣,前赴後繼,視死如歸,壯烈犧牲者逾數萬。梁漢明1991年(當時已90高齡)從台灣給堂侄梁伯彥寫信,信中回憶寫道:“在抗戰中,余任九十二師師長時,先後有十二個補充團的新兵調來,每團多則1200人,少亦700多,個個都是父母最疼愛的兒子,而到了前方參戰,大多數為國傷亡。據余回憶,抗戰八年中,我軍官兵在前線陣亡的共達一萬零四百餘人之多。想到此種天倫之愛,午夜思之,余不禁潸然淚下也!”第99軍抗戰八年陣亡10400餘名,這是多么巨大的代價!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時第九十九軍駐紮九江。該軍軍長梁漢明、副軍長甘清池及師長黃德保、朱志席等,共同決議,建築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一座於廬山。選擇建碑的地點就在廬山小天池山麓。這個地點,時任北伐軍的總司令蔣介石在1926年12月4日曾把此地選擇作為北伐軍陣亡將士的墓地,並舉行了奠基儀式。但奇怪的是,不知何故,雖然他總是來山,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蔣介石也沒有再提起此事。時隔二十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5年9月下旬九十九軍到九江受降並接替新3軍防務。1946年4月至9月,梁軍長命令日俘在廬山小天池建造九十九軍抗日陣亡紀念碑,一以雪國讎,二亦使日俘得以反省服罪。碑園入口離紀念碑約30公尺,有方形的雙柱的石牌坊一座,橫額“浩氣長存”是軍長梁漢明題寫。自平地共有9級台階。雙柱的正面和後面都有對聯一副“靈歸廬岳,氣壯天池”。“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碑身呈三角錐形,象徵三民主義,頂上象一柄寶劍,直插雲霄,。走過紀念碑再向右轉,有大約100米的小道,就可以看見“烈靈台”也就是現在的望江亭,這裡也有9級台階,象徵九十九軍。碑座四方上刻有“蔣主席暨黨國首長名流題字28幅及碑記”,目前收集到的殘碑題刻為:
“永壯山河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奉題廬山九十九軍陣亡將士紀念碑蔣光鼐”;
“九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 精忠貫日 艾靉”;
“忠魂有寄 黃保德敬題”;
碑座正面題刻“精忠報國”
蔣光鼐是著名的抗日將領,當時是戰區副司令長官;艾靉當時任 92師師長;黃保德當時為60師師長。
這些題刻殘碑現在都鑲嵌在重建的紀念碑上。
紀念
1949年後,石牌坊、紀念碑和烈靈台建築群完整保留。碑身上原有“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字樣,已被“革命烈士紀念塔”所代替,上部加一個紅五星。文革期間紀念碑被拆除;牌坊推到,後又錯位扶起;“烈靈台”被改名為“望江亭”。
紀念碑由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5年9月下旬,陸軍第九十九軍到九江受降並接替新三軍防務。1946年4月至9月,梁漢明軍長命令日俘在廬山小天池建造起了九十九軍抗日陣亡紀念碑,一以雪國讎,二亦使日俘得以反省服罪。
當時建成的“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碑身成三角錐形,象徵三民主義,頂上像一柄寶劍,直插雲霄。主持建碑的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九軍軍長梁漢明為紀念碑撰一對聯:“風蕭易水屠龍去,月冷廬山跨鶴歸”。
1949年後,石牌坊、紀念碑和烈靈台建築群完整保留。只是碑身上原有“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字樣,已被“革命烈士紀念塔”所代替。文革期間,紀念碑被拆除;牌坊被推到,十分遺憾。當文革結束後,扶起了紀念碑;“烈靈台”則改名為“望江亭”。
2007年,廬山在小天池景區“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舊址上修建了“廬山抗戰紀念碑”。
在碑園入口,有一座花崗岩雙柱單間沖天式石牌坊。文革時被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新修復。立柱前有楹聯“靈歸廬岳,氣壯天池”,橫批“浩氣長存”。背後則刻有時任第九十九軍軍長梁漢明撰聯,“天地正氣,星漢照人”,橫批“捍國護民”。
透過這座石牌坊便能望見那直入雲霄的廬山抗戰紀念碑。
重建紀念碑
2007年9月28日,在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的日子裡,重建的“廬山抗戰紀念碑”竣工,由老將軍呂正操親筆題寫了7個大字“廬山抗戰紀念碑”。
據介紹,請呂正操將軍題詞時,他已經104歲了。而呂正操老先生在100歲時已經封筆,不再寫字。但當得知是為抗戰紀念題字時,呂正操十分興奮,激動地表示,“這個字我一定要寫!”今年,呂正操將軍逝世了,這七個字正是他留下的絕筆。
紀念碑的碑座上,鑲嵌著當年曆經風雨保存下來的題刻殘碑。
目前收集到的殘碑題刻為:
“永壯山河蔣光鼐”;
“九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精忠貫日艾靉”;
“忠魂有寄黃保德敬題”;
碑座正面題刻“精忠報國”。
蔣光鼐是著名的抗日將領,當時是戰區副司令長官;艾靉當時任九十二師師長;黃保德當時為六十師師長。
陸軍第九十九軍,轄60師、92師、99師、197師、4師,抗戰以來,參加淞滬、魯南、武漢(鄂南、南潯)、桂南及長沙(三次會戰)、常德、長衡各會戰,或瀝血孤營,或橫屍敵陣,前赴後繼,視死如歸,壯烈犧牲者逾數萬。勝利之後,該軍軍長梁漢明、副軍長甘清池及師長黃保德、朱志席等,共同決議,建築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一座於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