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擻,指振動,引申為振作。
形容精神振奮,飽滿。
語出佛教:“頭陀(dhata)的梵文音譯。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抖擻
- 外文名:enliven
- 拼音:dǒu sǒu
- 注音:ㄉㄡˇ ㄙㄡˇ
- 出處:佛教
拼音
基本解釋
- [percolated]∶振作的。
精神抖擻。 - [shake]∶施加外力抖動或振動。
- [throw one's weight about] 〈方〉∶擺威風。
瞧吧,看他還能抖擻幾天。 - 佛教用語,頭陀的別稱
引證詳解
①《方言》第六:“鋪頒,索也。 東齊 白鋪頒,猶 秦 晉 言抖藪也。” 郭璞註:“謂斗藪舉索物也。” 戴震疏證:“藪,亦作‘擻’。”
②宋 劉克莊《沁園春·四和林卿韻》詞:“抖擻空囊,存留諫笏,猶帶虛皇案畔香。”
③《老殘遊記》第四回:“從上房裡搜起,衣箱櫥櫃,全行抖擻一個盡。”
①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豉法》:“急抖擻筐,令極浄,水清乃止。”
②唐 尚顏 《秋夜吟》:“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擻衣裾蘚色侵。”
③清 李漁《閒情偶寄·聲容·選姿》:“人皆抖擻衣衫,慮其太濕。”
①明 唐順之《與萬思節主事書》:“吾友閒居少過,卻是不曾抖擻提醒精神。”
②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雲長兩日戰黃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擻威風,與忠交馬。
③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④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七章:“他精神更加抖擻,容光更加煥發了。”
⑤現代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