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報

抄報

抄報,在古代是一種傳報於古代各級衙署內部的參考訊息。明清抄報的“新聞檢查”大權,已經由中書、樞密提升到皇帝本人,什麼訊息“概行發鈔,與眾閱看”、“俾眾其知之”,什麼訊息“不應抄傳”或“非奉旨,邸報不許抄傳”,都由皇帝決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抄報
  • 讀音:chāo bào
  • 釋義:檔案向上級各部門的報送
  • 出處:《紅樓夢》
基本信息,簡介,歷史起源,唐朝朝報,宋代謄報,清代抄報,形態變化,史書記載,紅樓抄報,

基本信息

【詞目】抄報
【讀音】chāo bào
【釋義】國家下級機構部門的公文以及檔案向上級各部門的報送。舊時官府發行的報章,通報詔會、奏章以及升遷等人事變動的情況。
抄報抄報
【出處】《紅樓夢》第七五回:“昨日聽見你老爺說:看見抄報上, 甄 家犯了罪,現今抄沒家私,調取進京治罪。”

簡介

抄報,在史料記載中,還有報狀、狀報、邸報、邸鈔、官報、朝報等各種叫法,因為它們一概都是手寫傳抄,官方語言叫“謄報天下”(《宋史·職官志》),就是書手謄寫的意思,似可以“抄報”渾稱。抄報在古代是一種傳報於古代各級衙署內部的參考訊息

歷史起源

抄報源起唐代的說法,並認為它的創始時間,大約在武則天當國或稍後一些,應該看成是古代中國政治體制發生顯著變化的一個產物。這個變化的主要特徵,就是原屬皇帝侍從機關(即內朝)的中書省,最終取代了尚書省(即外朝),從而成為集決策與行政為一體的最高機構,並在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正式確立了超然於三省之上的中書門下體制。從此,無論皇帝制書詔敕的起草宣達,還是各方表章奏抄的申報,都以中書門下為匯集點。正是這種一元化的領導格局,才使得根據政治需要而定期發布經過篩選整理後的情報,成為一種可以操作的信息傳播與交流制度。
抄報抄報
目前所見唐人著作中,對抄報敘述最詳的,是收入孫樵《經緯集》的《讀開元雜報》。據該文介紹,再結合趙翼廿二史札記》所引《後唐記》和《五代會要》等史料,我們大抵可知,這種抄報由中書省統一編纂,向京朝諸司發布,故最先的叫法應該是“朝報”;與此同時,當時全國州一級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在長安派有駐京辦事處,州一級的稱州邸,道一級的稱留邸或留後,後來又改名進奏院,他們也謄錄這份抄報,向各自所屬的地方政府發報,於是“朝報”又有了“邸報”或“邸鈔”之稱,這就是前此英國人史密斯所謂手抄報紙有“朝報”、“邸報”兩種稱呼的來歷。

唐朝朝報

撰寫《讀開元雜報》一文的孫樵,是晚唐人士,該文說他在襄漢時看到的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朝報,都是“系日條事”,即每天“出版”的。因為作者此時尚是布衣,雖然飽讀詩書,卻從來沒機會見識這種僅在官場內傳閱的讀物,經人指教,得知此為何物事,十分讚賞,“然尚以為前朝所行,不當盡為墜典”,就是懷疑這種制度並沒延續下來。等到他於唐宣宗大中年間考取進士,也進入官場了,才知道“日見條報朝廷事者”的前朝制度,歷經一百多年而至今未易。再往後,他官至中書舍人,從抄報的讀者變成了編審,回首往事,不勝感慨。
抄報抄報
主要發往全國各地的邸報,雖然脫胎於朝報,但實際上有點區別。據孫樵介紹,朝報是“系日條事”。“條事”的寫法,往往比較簡略。邸報從朝報轉抄而來,在此過程中,那些駐京辦事處的人員,經常會把自己採集到的相關的“深度”內容增加上去,有時又會把朝報上沒有,但卻是自己所屬機關長官比較關心的動態,也寫上幾條。因此,邸報有時會比朝報豐富。

宋代謄報

從宋代起,“謄報天下”的抄報都要經過中央的新聞檢查,事關信息安全和輿論導向。宋朝比唐朝更重視中央與地方的信息交流,除節鎮諸州外,各軍、監、場務、轉運司等更次一級的地方機關,都在京師設定辦事處,其後為加強管理,又設定了一個“都進奏院”,等於是聯合辦事處,其長官則由中央任命。故北宋的抄報,改由總匯上行下行信息的都進奏院編纂,《宋史·劉奉世傳》說:“進奏院每五日具定本報狀上樞密院,然後傳之四方。”宋代的樞密院,近似唐之中書門下,所以都進奏院編好抄報後先經樞密院審定,再讓京朝諸司和各地駐京進奏官傳抄,即“傳之四方”,其傳報系統可以說同唐朝差不多,但是增加了一道樞密院審查大樣的手續,則體現出中央對“機關內參”的管理較唐代加強了。而且五日出版一次,也顯得比唐代逐日出版要謹慎,《宋史·職官志》上尚有“月以事狀錄付院,謄報天下”的講法,可知還有過每月發報的情況。但是到了南宋,又有變化,《建炎以來朝野類要》卷四稱:“朝報,日出事宜了,每日門下後省編定,請給事判報,方行下都進奏院,報行天下。”因知此時的編報工作,改由級別更高的門下省承擔,仍經宰執審定,再交都進奏院“出版”。可能是南宋先後與金朝、蒙元對峙和戰的緣故,軍事外交方面的活動十分頻繁,因而出報也由五日一刊改為每日出刊了。

清代抄報

明代的上下行信息匯總機構,是位居“大九卿”之一的通政司,“出納王命,為朝廷之喉舌;宣傳下情,廣朝廷之聰明”(《菽園雜記》卷九),
職掌比宋代的銀台司(皇宮收發室)更重要,抄報即由這個設在午門外的機關編纂。清代初年的抄報系統,沿襲明制,後來雍正帝搞了一個提升皇權的軍機處,傳報的樞紐也隨之轉移到設在皇宮內的軍機處,但編髮抄報的具體工作,則歸通政司及附屬都察院的六科主持。和唐宋相比,明清抄報的“新聞檢查”大權,已經由中書、樞密提升到皇帝本人,什麼訊息“概行發鈔,與眾閱看”、“俾眾其知之”,什麼訊息“不應抄傳”或“非奉旨,邸報不許抄傳”,都由皇帝決定。如《東華錄》里記有一則故事:雍正二年(1724)七月初,江南提督高其位上奏,道是當地原先鬧蝗災,後來飛來許多烏鴉,把蝗蟲全吃光了,現在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會拍馬屁的大學士張鵬翮等人建議將高其位的奏摺登載在抄報上,並宣付史館,以此彰顯皇上英明,乃有“嘉瑞”。雍正帝的批語是:如果把飛鴉食蝗當做嘉瑞,那么蝗蟲初起時又該怎么比附呢?“其發鈔及宣付史館俱不必行”。這段記錄,又可見彼時抄報上一些重要訊息的發布,多由內閣和王公大臣會議提議(當時軍機處還沒產生),最終由皇帝裁決。

形態變化

由唐代到晚清,抄報在歷時千年的傳統中,自身形態也經歷了嬗變。據孫樵《讀開元雜報》介紹,最初的抄報是長條形的,到《紅樓夢》第九九回描寫賈政在江西糧道衙門裡看邸報的情景,則是“桌上堆著許多邸報”,賈政一一看去,讀到了薛蟠行兇殺人的案情報導,下面還注著“此稿未完”,因為怕“牽連著自己,好不放心,即將下一本開看,偏又不是,只好翻來覆去,將報看完,終沒有接這一本的”。因知乾隆時代的邸報,已經是裝訂成冊了。此變化反映了邸報內容的愈益豐富,甚至還有連載。但需要說明的是,京師諸衙抄錄的朝報大多沒有如此篇幅,因為依慣例,各單位都只摘錄同其有關或相關的內容,欲打聽其他部門的事,人在京師,渠道有得是,唯遠在京外的地方機關,主要靠邸報了解京朝和全國動態,故不得不力求齊全。假使賈政仍在京師看工部衙門的抄報,就讀不到薛蟠殺人的報導了。

史書記載

科學的報紙定義,是指刊載新聞為主的面向公眾發行的散頁型連續出版物,而據史料記述,中國自北宋起就有這種民間經營的以贏利為目的的印刷報紙。但抄報與此不同,有其嚴格控制的傳報範圍和組織系統,和公開發行的新聞印刷品是兩碼事。另一方面,抄報也不同於在朝廷與各級衙門之間流轉的官文公牘——官文公牘因公務需要而產生,沒有定期傳送的規則,其內容也必定與收閱者及所在部門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可是抄報就不同,照例都是定期傳報,所載內容與大多數收閱單位及個人沒有關係,比如尤氏嘴裡的“老爺”,就是在工部任員外郎的賈政,按理講,查抄甄家的公文,不必“該衙門知道”,事實卻是他通過閱讀抄報獲知了。此外,古代的各級衙門,有時也辦有一種類似今之“機關簡訊”的期刊,稱為錄報、牒報等,唯內容僅限於本單位事務,倘賈政所讀的是他們工部衙門的錄報,自然也看不到甄應嘉出事的報導。

紅樓抄報

《紅樓夢》里賈家獲知甄家罹遭抄家之禍的信息來源,是一種傳報於古代各級衙署內部的參考訊息——抄報。 《紅樓夢》第七五回,賈家獲知甄家罹遭抄家之禍的信息來源就是抄報開篇就是尤氏與榮府嬤嬤悄聲議論江南甄家的事:“昨日聽見你老爺說:看見抄報上,甄家犯了罪,現今抄沒家私,調取進京治罪”據此可知,早在甄家還未派人來京囑託賈家替他們私藏違禁或貴重物品以前,榮寧二府的主子們已經獲悉了老世交甄應嘉(官任欽差金陵省體仁院總裁)因掛誤革職並罹遭抄家之禍。而他們的訊息,卻是來源於抄報。
可知賈政看到的這個“抄報”,既不是官文公牘,又不是新聞報紙,而是一種內部發行的全局性的情況通報,可以讓一定級別以上或職務有關的收閱者,藉此隨時掌握各方面的動態。所以筆者認為,把它稱之為傳報於古代各級機關內部的參考訊息,或許更貼近本來面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