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會要》是《唐會要》續作,共設二百七十九目﹐除個別目﹑次略有調整外﹐體例一遵《唐會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代會要
- 前作:《唐會要》
- 目數:二百七十九目
- 體例:遵《唐會要》
《五代會要》是《唐會要》續作,共設二百七十九目﹐除個別目﹑次略有調整外﹐體例一遵《唐會要》。
《五代會要》是《唐會要》續作,共設二百七十九目﹐除個別目﹑次略有調整外﹐體例一遵《唐會要》。...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
晉國公主李氏(?-?),沙陀族,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人。五代時期後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與和武憲皇后曹皇后之女,不知是否與永寧公主是同一人,永寧公主...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
五代十國各割據政權都城的選擇,反映了當時中國各地區政治、經濟中心的承續和變遷。五代法規指後梁(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 946)、後漢(947...
五代十國官制大體沿襲唐制,朝廷以三省六部為主幹;地方官制也是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設縣令,重要城市設府。變化較突出的是樞密院地位提高。唐代宗時設內樞密...
《會要》是以某一朝代的國家制度、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等為主要收輯內容的一種史書。用於彌補正史的不足。...
指揮是五代至宋朝的軍隊編制單位,按規定,北宋禁軍馬軍四百人、步軍五百人為一指揮。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
吳越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先後尊后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它記載了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
簡介《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後人為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後歐陽修五代史記出,稱為新五代史,薛...
指揮使,五代和宋朝時期的軍職, 為指揮(指揮是五代、宋朝軍隊的編制單位,五百人為一指揮)的最高軍事長官,下轄副指揮使。...
《五代史演義-中國歷史通俗演義》是2009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東藩。...
後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唐...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
五代時期梁末帝朱友貞嬪妃張氏。乾化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公元915年11月11日)冊封為德妃,當晚去世。...
今考《通鑑考異》引《梁功臣列傳》雲:羅廷規尚安陽公主,又尚金華公主。是書《羅紹威傳》亦載開平四年,詔金華公主出家為尼。是金華公主實歸羅氏,《五代會要》...
《五代會要》雲:梁太祖(後梁太祖)長女安陽公主,降羅廷規,開平二年八月追封。長樂公主,降趙岩,開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普寧公主,降昭祚王氏(王昭祚),開平元年...
是書《羅紹威傳》亦載開平四年,後梁太祖下詔金華公主出家為尼。金華公主實際上是嫁給了羅廷規,《五代會要》中遺失這方面的記載。...
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又為著名之史學大家,編撰《世宗實錄》、《唐會要》、《五代會要》——三部史籍共170卷。出生於官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