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溢出效應

技術溢出效應

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轉移。這種技術轉讓行為對東道國會帶來外部經濟,即技術溢出。一項技術溢出是一個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況,它既不是在經濟活動本身內部獲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該項活動的產品的使用者獲得利益。換句話說,這種利益對於經濟活動本身是外在的,對社會產生了外部經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技術溢出效應
  • 外文名: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 主要來源:世界先進技術
  • 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
  • 即為:技術溢出
基本原理,理論背景,效應差異,應對方法,跨國溢出,影響因素,我國對策,

基本原理

技術溢出效應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例如,一家跨國公司發明了一項新技術,隨之該技術被競爭企業複製或學習,表現為競爭企業通過蒐集跨國公司新技術的基礎知識,加上自身研究開發組合成與跨國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時間以後,相關市場中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會體現這類技術,那么這些產品或服務使用者的利益將是外在的,由於是實現或產生利益的企業與產生技術的企業展開競爭,即技術產生了溢出效應
開發中國家用於高科技科研開發的支出無論在相對數上還是絕對數上都小得多。因此,顯然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技術溢出對開發中國家的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而這種技術溢出又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來實現的。
所謂技術溢出是指在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先進技術擁有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讓或傳播他們的技術,包括國際技術溢出、國內技術溢出、行業間技術溢出、行業內技術溢出四種形式。

理論背景

1.阿羅最早用外部性解釋了溢出效應對經濟成長的作用。他認為新投資具有溢出效應,不僅進行投資的廠商可以通過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率,其他廠商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生產率。
2.羅默提出了知識溢出模型。知識不同於普通商品之處在於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在羅默模型中總生產函式描述了資本存量K,勞動力L, 以及創意技術的存量A與產出Y之間的關係。
技術溢出效應
如圖片 其中:a為介於0與1之間的數;A是介於0和1之間的一個參數。
3.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可以解釋為向他人學習或相互學習,一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對他周圍的人會產生更多的有利影響,提高周圍人的生產率。但他並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倫特研究了技術擴散%邊乾邊學和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他設計了一個特定廠商選擇技術和吸收時間的邊乾邊學模型, 他認為在前後各種技術吸收之間。廠商通過邊乾邊學積累的專有技術知識為進一步的技術引進做好了準備。
5.科高認為技術溢出效應的發生來自兩個方面:其一來源於示範%模仿和傳播;其二來源於競爭。前者是技術信息差異的增函式,後者主要取決於跨國公司與當地廠商的市場特徵及相互影響。
6.旺和布洛姆斯特羅姆比較全面地看到了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決策行為對溢出的影響。一方面,假定跨國公司子公司能意識到技術擴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當地廠商也能意識到溢出的存在。在互為約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動態最優解。理論上,無論是跨國公司子公司還是當地企業都可能通過其投資決策影響溢出水平。跨國公司對新技術的投資越多,溢出越多。當地企業對學習的投資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強。可見,除了原有的溢出效應外!還存在著一種取決於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投資決策的溢出效應,這種影響是累積的!具有正反饋性質。

效應差異

合作、合資和獨資型FDI投資模式的依次演進,使FDI表現出以下的特徵:
1、外資企業對投資控股程度逐步提高,尤其是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從市場化技術轉讓逐步過渡到內部化的技術轉讓;
2、外資企業迫於本土企業學習、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地加劇等因素,其投資產業要素的密集度也呈現出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過渡,內涵技術水平不斷的提高,且與不同的投資模式相互匹配;
3、FDI非努力性技術溢出效應不斷弱化,努力性技術溢出效應不斷增強。

應對方法

1.提高專業人才的人力資本存量
巨觀上講,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才能提高對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只有將各地區人力資本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才能充分發揮FDI的技術溢出正效應。而對於微觀企業來說,企業內相應技術的專業人才存量是決定企業吸收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企業對引進行業內專項技術的吸收效果以及對所吸收的技術向現實的產品,進而向企業的效益的轉化能力。同時,人才存量構成整個國家(地區)的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於促進整體的技術溢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高R&D的吸收能力,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
為提高企業的吸收能力,需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促進企業與技術水平較強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的合作。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對於吸收能力較強的行業,可以採取開放政策;對於高科技行業,由於內資部門的市場份額下降和人才流失,會造成向外資企業的逆向技術擴散,所以高科技行業應採用逐步開放的政策。
3.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
為企業建立有利於其競爭和能促進其自主研發的制度環境
①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智慧財產權
②逐步建立支持創新支持體系和創新風險承擔機制。
③進一步消除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打破行業和市場壟斷,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
④建立由企業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為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

跨國溢出

跨國公司技術溢出
雖然“技術溢出”是技術轉移的一種非自願的形式。但是從產業帶動的影響範圍和程度來看,技術溢出對東道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的過程中顯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通過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對東道國同行企業及其他企業的技術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溢出效應表現在:填補空白的技術,工藝和設備;通過合資,跨國公司提供的技術使東道國產品上檔次;通過合資,不間斷地滾動地引進技術;重視人力資源的培養,有助於人才的流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僅僅依靠本國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還需要充分利用外部技術資源,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擴散來提高科技水平加速經濟發展。全球500強幾乎壟斷了全世界大約80%以上的高新技術,是當代科技成果的主要擁有者,吸引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充分利用起技術溢出的積極效應顯而易見的。
首先,有利於推進國際先進產業對國內的轉移,提升國內企業的研發能力與水平。以中國為例,到2000年8月底,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獨立研發機構有10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生物製藥,精細化工,運輸設備製造等行業,如微軟中國研究院貝爾實驗室?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等。其研發目的已從適應性技術研發轉為基礎研究及創新型研發上。跨國公司在華研發的加強使中國從單純新技術的接受地變為某些新技術的輸出源,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中的地位。
其次,跨國公司通常擁有技術或信息上的優勢,當其子公司與當地的供貨商或客戶發生聯繫時,當地廠商就有可能從跨國公司子公司先進的產品、工序技術或市場知識中“免費搭車”,於是就發生了溢出效應。聯繫效應包括後向聯繫和前向聯繫。後向聯繫是指由東道國當地廠商為跨國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生產或製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種服務。前向聯繫是指由東道國當地廠商為跨國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市場行銷服務、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種服務。一般認為,後向聯繫比前向聯繫對東道國產業技術擴散和技術升級更為重要。後向聯繫的溢出至少包括多個方面:幫助未來的供貨商建立生產性設施、為改善供貨商產品的質量或促進其創新活動提供技術幫助或信息服務、提供或幫助購買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提供組織管理上的培訓和幫助、通過發掘新客戶幫助供貨商從事多樣化經營。除了上述源自跨國公司子公司和當地廠商合作而發生的溢出外,跨國公司先進的質量水平、篤實的信譽和高效的市場分銷技術也大有可能成為溢出的潛在來源。
其三,跨國公司的投資提高東道國人力資本的技術含量。大多數跨國公司投資企業都提供人力資源培訓項目,東道國技術人員可獲得先進設備的操作技巧和套用技術,同時吸引國外人才的回流,促進人力資本技術含量的提高。
此外,外國公司的進入可以展示它的先進的產品、工藝、管理方式以及它們的盈利性。這種展示對當地企業是一種示範作用,使當地企業在對外開放中了解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危機感和競爭的意識,並通過模仿當地跨國公司使用的某些技術來提高本企業的技術水平。
同時,技術溢出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乾中學”的機會。“乾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法,它指技術落後者可利用技術溢出,基本上不用自己研究開發而直接複製模仿他國技術。現代技術創新的成本一般較高,如IBM每年用於發展研究的支出高達20億美元。“乾中學”就省去了這部分成本。另外,“乾中學”比研究開發對本國科研人員素質要求低得多。開發中國家往往對科研的投入不夠多,從而造成了對已開發國家技術溢出的依賴性,這同時也說明了已開發國家的技術溢出對開發中國家技術進步的重要性。

影響因素

雖然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技術和經濟有著很大作用,但是要使技術溢出推動東道國經濟成長的正面效應得到充分發揮,還存在著很多制約因素。
一方面,跨國公司直接投資中“技術鎖定”策略的實施。所謂“技術鎖定”(Technology Lock-in)一般指具有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利用其技術壟斷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在技術設計,生產工藝,包裝廣告等關鍵部分設定一些難以破解其訣竅的障礙,使東道國在本地化生產過程中難以破解,以嚴密控制尖端技術的擴散。這種策略是跨國公司基於實施全球戰略以及應對國際技術市場激烈競爭而採取的新舉措,許多跨國公司就是利用這種技術鎖定來加強東道國對他的技術依賴,從而牟取巨額的壟斷利益。在我國汽車,家用電腦,通信設備等產業中都可以找到跨國公司技術鎖定的蹤跡。如在計算機製造業中,雖然跨國公司不斷縮小技術鎖定範圍,但最終只鎖定晶片技術,這一鎖定始終成為我國計算機產業中的一道坎。
另一方面,母國政府的政策限制也是重要的因素。在這方面美國的對華技術出口限制表現的淋漓盡致。美國政府只許可一些低水平的技術轉讓,而對可能涉及軍事用途的軍民兩用先進技術則採取完全封殺的態度。例如,2001年上半年,美國著名的半導體製造商公司SMIC準備在上海投資15億美元建立一個晶片生產廠,為了投資需要SMIC通過美國套用材料公司申請向中國轉讓兩項電子光束系統技術。但由美國國防部,國務院和商業部組成的技術出口審查委員會極力反對並利用各種口實阻撓,最後這項正常的國際技術轉讓項目流產。
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與東道國自身的技術發展水平與技術吸收能力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技術吸收能力強的地方進行技術轉移,符合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如果東道國自身技術吸收能力不足,就不易形成當地企業與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前後向關聯效應。東道國企業與跨國公司技術差距越大,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達不到一定的程度,則二者之間就越難形成彼此的配套合作關係。跨國公司將不會選擇當地企業作為自己的供應商,而是另外選擇進口中間產品。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經濟之間聯繫的強弱將直接決定技術溢出效應的大小。總之,國際直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大小是建立在東道國一定技術發展基礎之上的。
此外,跨國公司在對外投資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也使東道國很難獲得有發展前景的技術或必須付出額外成本才能獲得先進技術,這增加了我國企業利用國外技術的風險,抑制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果。

我國對策

為了強化跨國公司技術溢出效應,我國可以考慮採取以下對策:
技術溢出不能代替我國自身的研究開發與技術創新。原因有兩個:國際技術溢出尤其是有意識的技術溢出往往需要開發中國家有一定付出。已開發國家輸出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因此往往會對接受國進行各種限制,如:採用過高訂價,要求技術接受方對技術改進後須免費提供給轉讓人等等。過分依賴於技術溢出必導致開發中國家經濟受已開發國家的太多束縛;技術溢出只能使開發中國家保持技術落後於已開發國家的狀態。對於商業價值很高或有戰略意義的技術,往往溢出很小。我國要縮小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必須依賴於先進的科技,因此就必須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同時還要注意產權保護,提高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比重。從長遠來看,技術溢出對我國的影回響當是不斷減少的。這是因為我國同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差踞不斷減小;同時我國的科研開發能力正在不斷增強;對科研投入有了很大提高。
要努力提升我國利用外資的效率,打破技術鎖定,除了實施反技術鎖定和學習型投資外,還應增強跨國經營意識,主動地“走出去”,在成為吸引外資的樂土的,國內部分行業企業,尤其是擁有較強的技術經濟實力,熟悉市場並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大量資金的上市公司,憑藉自身優勢,完全可以發揮“後發優勢”走出國門,在國外高新科技集中地進行投資,以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在世界範圍內參與國際競爭。走出國門不僅可以減輕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更具許多優勢。
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為主的工業園,吸引大批國內外優秀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從事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這對跨國研究是一大機遇。
各國文化風俗習慣消費口味等各不相同,直接投資能最大限度適應市場需求,開發出適應各國的經濟的科技產品。
獲取先進技術,尋求短缺的研發資源技術研究與開發是跨國公司重要的競爭優勢,而人才是競爭優勢的根本。在科技實力雄厚,人才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研發分支能有效解決科技人才短缺問題。有利於發揮本國的高新技術專利的優勢,充分實現其價值,使知識成為競爭的法寶。
大學/產業合作。由於高技術產業的生長點在高校,從國內到國外的一般趨勢講,它都要求高校與社會,科研與產業之間建立良性循環。大學和實驗室吸收產業界的合作夥伴參與研究工作的選擇和實施,產學聯合,可以有效地轉讓經濟上可用的知識,並為產業界所需的技能進行先進的技術培訓,實現知識向市場的轉換。1998年3月24日,上海新黃浦集團投資。
第四,在國外進行研發應注意產業群集,以獲取區域創新優勢。有意識地將業務設在靠相關公司群集的地點,這樣集中了資源和能力,如要求苛刻的買方專門化的供方,高級人力資源及完善的支持機構。更重要的是,處在群集中的企業研究開發,人力資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應,從而獲得相關技術。同時,完善而集中的產業體系更強化了對相關產業的研究力度及對新技術的快速反映能力。由於對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資源獲取的便捷性,使企業的創新更具優勢。
第五,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背景下,併購當地企業成為快速進入當地市場的最佳方式。通過併購,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縮短研發的時間費用。國內上市公司缺乏的往往是技術和管理,跨國併購則以低成本來獲得寶貴的核心技術和大量的人力資源(包括現有的生產設備,技術人員,熟練工人,發展非常有用的技術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及原有的銷售渠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