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技能的形成
形成階段
①泛化階段:學習動作的初期,教師的講解、示範以及自己的練習都作為一系列刺激,通過感覺系統傳到大腦皮質的有關中樞,使其興奮,即在有關中樞間形成初步的暫時神經聯繫。但它還不穩定、不完善,運動神經對肌肉的支配不夠精確,有關中樞間的協調關係不密切, 所以軀體活動表現為動作僵硬、不準確、不協調,出現多餘的動作,而且費力。在此過程中, 教師應通過精練的講解和準確的示範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 抓住動作的主要環節進行教學,不應過多強調動作的細節。
②分化階段:隨著學習的深入,大腦皮質暫時神經聯繫趨於穩定和完善,運動中樞對肌群的支配更加精確, 有關中樞間的協調關係改善。所以軀體活動中克服了許多錯誤和多餘的動作,能夠較準確、連貫、順利地完成動作。此時初步建立了運動動力定型,但尚不鞏固,當有新異、強烈刺激時(如有人參觀或參加比賽), 又可能受到破壞,重新出現錯誤和多餘的動作。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意糾正錯誤動作,讓學生體會動作細節,促進分化抑制的發展,使動作更加準確。
③鞏固階段:通過反覆練習,大腦皮質有關中樞間的暫時神經聯繫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形成較穩定的運動動力定型;動作更加精確、協調和省力,有些動作可以在脫離意識支配下完成,即初步形成了自動化。但還應經常練習,不斷提高動作質量,否則,動力定型還會消退。
④自動化階段:隨著運動技能的鞏固和完善, 大腦皮質已形成非常穩定的運動動力定型,即可出現動作自動化現象。所謂自動化,就是在練習某套動作時, 可以在脫離意識支配的情況下自動地完成。如優秀籃球運動員在比賽時的運球動作常常是自動化動作。當然,自動化動作也不是完全脫離意識支配的,當環境變化使自動化受到阻礙時,自動化動作又會成為受意識支配的。
學生的素質不同,運動技能形成各階段所需時間的長短各有差異。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學習新動作時,泛化階段較短,分化能力強,形成運動技能快; 而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則泛化過程較長,分化能力較差,掌握動作較慢。另外,動作越複雜,泛化階段越長,分化難度越大,形成運動技能所需要時間越長。
形成特點
①從活動結構的改變來看,運動技能的形成表現為一系列個別動作聯合成完整的動作系統,動作之間相互干擾現象和多餘動作逐漸消失。
②從活動的速度和質量來看,技能的形成表現在動作速度的加快和動作準確性、協調性、靈活性的提高。
③從活動的調節來看,技能的形成表現為視覺控制作用的減弱和動覺控制的增強,甚至只依靠動覺控制,活動就能順利地進行。
相關理論
①行為派的理論:行為派的理論是建立在
經典條件反射和
操作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巴普洛夫認為,動作技能是先行動作通過條件反射建立起暫時神經聯繫並變成後繼動作信號來實現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則認為動作技能形成的本質就是形成一套刺激——反應的相互聯結系統。
②認知派的理論:認知心理學家在承認動作本身是一系列刺激反應聯結的同時,更強調動作技能的學習必須有感知、記憶、想像、思維等認知成分的參與。如維爾福德的動作技能形成模型將動作技能的形成分成三個連續的階段:感覺接受階段、由知覺到運動的轉換階段、效應器階段。
培養方式
動作技能的培養可以分一下幾個階段進行:
①理解任務的性質和學習情境
辛格等人的研究(1982)表明,動作技能的學習首先必須正確理解學習情境和任務性質,並由此形成一個基本判斷,繼而採取一定的策略。運動技能通常是以完成一定的任務為目標的,並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因此,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學習任務,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作業期望,從而激發學習動機。其次,教師應向學生明確提出學習應達到的目標,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期望。一般來說,有明確的期望和目標的學習較無明確期望、目標模糊的學習有效。
②示範與講解
教師的示範與講解在動作的形成中具有導向功能,能引導學生做出規範的動作。教師在示範之初應放慢速度,分解動作,並簡明扼要地講解一些操作原理,尤其是動作概念。
③練習與反饋
任何新的比較複雜的運動技能的學習,都需要多次練習。一般來說,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作業的精確性、速度、協調性等會逐步提高。但是,並非任何練習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練習時,要採用多種練習方法,還要注意練習周期,克服“高原現象”,並且,練習過程中應當提供恰當的反饋,提高練習的效果。
智力技能的形成
形成階段
心智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按照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馮忠良的理論,智力技能的形成過程可概括為3個階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內化。
原型定向也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原樣(即外化了的實踐模式,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式),了解原型的動作結構,即動作構成要素及動作次序。該階段是使主體掌握操作性知識的階段。主體的學習任務主要是確定所學心智技能的操作活動程式,並使這種程式在頭腦中得到清晰的反映。教師必須做到:使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了解各個動作、動作順序及動作執行方式的各種規定的必要性,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示範正確,講解確切,動作指令明確;可以用複述動作要領的方法來檢查原型定向的學習成效。
原型操作即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應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式計畫,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執行。為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順利形成,必須做到:使活動以展開的方式出現;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並適時向下一階段轉化;動作的執行要與言語相結合。
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也就是動作離開原型中的物質客體及外顯形式而轉向頭腦內部,藉助於言語作用於觀念性對象,從而對事物的主觀表征進行加工改造。教學中應注意:動作的執行從外部言語開始,而後逐漸轉向內部;開始時活動應重新在言語水平上展開,此後可依據活動的掌握程度進行縮減;注意變更動作對象;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
形成特點
智後技能形成後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①智力技能的對象脫離了支持物
智力技能形成後,內部語言成為智力技能活動的工具,不再需要藉助直觀和明顯的支持物進行操作,而是依靠內部言語進行操作。
②智力技能的進程壓縮
智力技能形成的初期,智力活動的展開是全面、完整和詳盡的,最後則高度壓縮、簡化,已達到自動化。
③智力技能套用的高效率
智力技能一旦形成,學習者就能運用它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
相關理論
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按階段形成的理論
蘇聯教育家加里培林認為,智力活動是外部的物質活動的反映,是外部物質活動向反映方面——知覺、表象和概念方面轉化的結果。這種轉化是通過一系列的階段來實現的,在每個階段的基礎上都產生新的反映和活動的再現以及它的系統的改造,這就是他的智力活動按階段形成的基本觀點。
產生式系統的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根據知識的不同表征和作用,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
程式性知識。智力技能實際上是個體習得的一套程式性知識並按照這套程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技能的學習本質上是掌握一整套程式,亦即在長時記憶中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產生式系統。所謂產生式系統即由一系列“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規則。
培養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對學生的智力技能進行培養
①促進條件化知識的形成
為促進學生條件化知識的形成,教師可以編制產生式例題,讓學生進行樣例學習,還可以向學生呈現與實際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識,提高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可檢索性和套用性。通過這些方法來促進學生將套用條件與實際的問題情境有機地聯繫起來,從而形成條件化知識,為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②促進產生式知識的自動化
產生式知識是由一系列“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規則組成的知識。通過有效的練習,可以使產生式知識達到十分熟練甚至自動化的程度。
③加強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研究表明,言語活動有利於減少學生思維的盲目性。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極加強對學生言語能力的訓練,如用
口語報告法要求學生描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等,同時還應創造一種寬鬆的氣氛,使學生敢於表達。
④科學地進行
練習是促使陳述性知識向
程式性知識轉化的必要條件。智力技能要通過練習形成,練習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條件制約。要使練習取得最佳效果,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做到精講多練。其次,練習形式應多樣,注意舉一反三,促進知識學習的正遷移。再次,練習要適量適度,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