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組詩作品。這組詩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熱誠。第一首舉安史的下場以示戒,第二首勸勉諸鎮識時務作忠良,第三首喜諸鎮入朝傷自己流落,第四首回顧往時不朝而遭人猜疑,第五首讚美君臣合德共致太平,第六首因其朝獻而規諷皇帝,第七首自嘆病滯峽中而未能入賀,第八首言節鎮入朝而貢賦隨至,第九首贊域內大定人才眾多,第十首鼓舞諸鎮叛卒來歸的興致,第十一首以河北入朝歸功李光弼,第十二首以平亂致治推崇郭子儀。全詩從首逆消亡寫到全國統一,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氣呵成,脈絡分明,格局嚴整,充分體現出聯篇絕句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杜甫
  • 作品別名: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1
其一
祿山作逆降天誅2,更有思明亦已無3
洶洶人寰猶不定4,時時鬥戰欲何須5
其二
社稷蒼生計必安6,蠻夷雜種錯相干7
周宣漢武今王是8,孝子忠臣後代看。
其三
喧喧道路多歌謠9,河北將軍盡入朝10
始是乾坤王室正11,卻交江漢客魂銷12
其四
不道諸公無表來13,茫然庶事遣人猜14
擁兵相學干戈銳,使者徒勞百萬回15
其五
鳴玉鏘金盡正臣16,修文偃武不無人17
興王會靜妖氛氣18,聖壽宜過一萬春19
其六
英雄見事若通神20,聖哲為心小一身21
燕趙休矜出佳麗22,宮闈不擬選才人23
其七
抱病江天白首郎24,空山樓閣暮春光。
衣冠是日朝天子25,草奏何時入帝鄉26
其八
澶漫山東一百州27,削成如桉抱青丘28
苞茅重入歸關內29,王祭還供盡海頭。
其九
東逾遼水北滹沱30,星象風雲喜共和31
紫氣關臨天地闊32,黃金台貯俊賢多33
其十
漁陽突騎邯鄲兒34,酒酣並轡金鞭垂35
意氣即歸雙闕舞36,雄豪復遣五陵知37
其十一
李相將軍擁薊門38,白頭雖老赤心存39
竟能盡說諸侯入40,知有從來天子尊41
其十二
十二年來多戰場,天威已息陣堂堂42
神靈漢代中興主43,功業汾陽異姓王4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河北:指黃河以北的地區。
  2. 祿山:即安祿山
  3. 思明:即史思明
  4. 洶洶:大水聲,喻社會的不安定。
  5. 欲何須:猶欲何求。作反詰語,使其自悟。
  6. 蒼生:指百姓。
  7. 雜種:指安祿山、史思明之徒。《舊唐書·安祿山傳》:“安祿山,管州柳城雜種胡人也。”《舊唐書·史思明傳》:“史思明,寧夷州突厥雜種胡人也。”
  8. 周宣:即周宣王。漢武:即漢武帝。
  9. 多歌謠:一作“好童謠”。
  10. “河北”句:大曆二年(767年),淮南李忠臣、汴宋田神功、鳳翔李抱玉俱先後入朝,河北諸鎮未有入朝者,或傳聞未實耳。
  11. 始:一作“自”。
  12. “卻交”句:乾坤反正,國內統一,可以歸而不能歸,故轉傷流落。交,一作“教”。
  13. 不:一作“北”。
  14. 然:一作“使”。遣:一作“茫”。
  15. “使者”句:此追言前此拒順之事。百萬,一作萬里。
  16. 鳴玉:比喻出仕在朝。正臣:正直之臣。
  17. 修文偃武:提倡文教,停息武備。
  18. 靜:一作“盡”。
  19. 聖壽:皇帝的年壽和生日。
  20. 見事:識別事勢。通神:通於神靈。形容本領極大、才能非凡。
  21. 聖哲: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這種道德才智的人。此借稱帝王。
  22. 矜(jīn):自誇。
  23. 宮闈:帝王的後宮。才人:妃子的一種。此指妃子。
  24. 白首郎:年老做官。《漢書·馮唐傳》:“唐以孝著,為郎中署長,事文帝。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後因稱年老做官為“白首郎”。
  25. 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此代稱縉紳、士大夫。是日:此日,這一天。
  26. 草奏:草擬的奏章。時:一作“人”。帝鄉:一作“明光”。
  27. 澶(chán)漫:寬長貌,廣遠貌。山東:太行山以東。
  28. 削成如桉(àn):喻河北已平。桉,同“案”。青丘:在青州,借指青州、淄州的淄青軍,淄青東臨渤海。
  29. 苞茅:束成捆的菁茅。苞,通“包”。古代祭祀時,以裹束著的菁茅置於柙中,用來濾去酒中渣滓。
  30. 北滹(hū)沱:是說北逾滹沱,逾字從上而省。遼水在奉天,滹沱河在山西。皆當時河北之地。
  31. 喜共和:一作“喜氣和”。過去對抗,今皆入朝,君臣相得,全國一統,故曰喜共和。《史記·周本紀》:“厲王出棄,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韋昭註:“公卿相與和而修政事,號曰共和也。”
  32. 紫氣關:這名稱是杜甫創造的,實即函谷關。
  33. 黃金台:在河北易水東南,戰國時燕昭王所築。昭王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號黃金台。入朝的是河北諸節度,所以便用了這個當地的故事來嘉獎他們。
  34. 突騎:用於衝鋒陷陣的精銳騎兵。
  35. 並轡(pèi):兩馬並馳。轡,韁繩。
  36. 雙闕: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此借指京都。
  37. 五陵: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的合稱,為西漢五個皇帝陵墓所在地。
  38. 李相將軍:指李光弼。薊門:古地名,即薊丘。
  39. 雖老:一作“惟有”。
  40. 說:勸說。諸侯:指河北諸鎮節度使。
  41. 從來:歷來,向來。天子尊:一作“天下知”。
  42. 天威:帝王的威嚴,朝廷的聲威。堂堂:形容盛大。
  43. 中興主:中途振興、轉衰為盛的君主。
  44. 汾陽異姓王:指郭子儀。郭子儀封爵為汾陽郡王。

白話譯文

其一
安祿山謀逆最終遭天誅,更有史思明也已被斬除。
大亂雖平社會還不安定,時時挑起戰爭有何企圖?
其二
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全因蠻夷作亂才起糾紛。
今王就是周宣王漢武帝,應做忠臣孝子讓後代看。
其三
道路上傳播著好多童謠,河北諸將軍都入朝慶賀。
從此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我卻漂泊江漢黯然銷魂。
其四
往時諸節鎮不奉表來朝,眾說紛紜不免叫人猜疑。
各自相仿擁甲伍修兵器,使者行役萬里徒勞而歸。
其五
如今來朝人物正直幹練,在金聲玉振中修文偃武。
中興之主定會平息妖氛,其聖壽應該超過一萬歲。
其六
英雄識別事勢有如通神,應以聖哲為心自奉節約。
沒必要誇耀河北出美女,朝廷不準備選宮中才人。
其七
我老年做官又抱病江天,在空山樓閣間虛度春光。
現在大臣們正朝拜天子,我的奏章何時呈進朝廷?
其八
太行山以東的大片土地,削成案一樣又環抱青丘。
包茅貢品又進奉至關內,朝廷祭品也由海邊進貢。
其九
東遼水北滹沱物產豐富,天上人間一片祥和氣象。
函谷雄關控制廣闊天地,黃金台上招來眾多賢才。
其十
漁陽騎兵還有邯鄲將士,酒醉後並駕齊驅揚金鞭。
意氣風發回到雙闕歡舞,雄壯豪放又受五陵讚賞。
其十一
李相擁軍薊門為國重鎮,雖然白髮蒼蒼丹心猶存。
以身作則勸說諸道入朝,以示臣子之義天子之尊。
其十二
十二年來一直戰亂不斷,四海息兵全憑天威堂堂。
天子英明中興必然實現,首功當推郭子儀汾陽王。

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春三月,諸道節度使入朝之後。諸道節度使入朝是當朝大事,當時杜甫雖遠在夔州,而心繫國家安危與民生疾苦,因作詩頌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組詩從歷史事件到歷史人物,從安史之亂到諸鎮入朝,從北地到中原到西蜀,從朝廷君臣到戰地將卒到詩人自己,從背景陳述到功績歸屬,都圍繞著“諸鎮入朝”這一史事,記敘得明白透徹。
首章,首二句實寫安祿山史思明自河北范陽起兵叛唐,造成天寶之亂,而今祿山已誅、思明已滅,大難初平,句含欣慰。然而元兇雖亡,而餘孽形成藩鎮,互相勾結。故三、四句雲洶洶人寰,猶不安定,時時還挑起戰爭,以逞其野心。亦喜中有憂。
二章,首句言社稷蒼生在朝廷大政方針定後,必是安居樂業。二句言安史原本帶領各族叛亂,今則大家安居雜處,不再糾紛。三、四句讚美平叛君臣,以周宣王、漢武帝以讚美當今代宗,而孝子忠臣亦為後臣所瞻仰的。
三章,點到題旨。首句以童謠寫起,以明諸道節度入朝傳聞廣遠,童謠歌遍大地。二句寫史實,證明童謠的真實性,河北將軍都來朝覲了。三句大讚朝廷,從此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了。四句,突接到自身,漂泊江漢為客,不免黯然銷魂。
四章,又寫諸道節度昔日之不朝而嘆惜之。一、二句儘管不說他們不奉表來,但又眾說紛紛,不能不叫人猜疑。三句則直寫其各自相仿,擁甲伍,修兵器,其意圖不問自招。四句再寫使者行役萬里,白白勞頓而歸。責其不朝,意在言中。
五章,再正面寫入朝之氣象。一、二句極寫來朝人物,正直幹練,在金聲玉振之中,創修文偃武之業。然而實為詩中之客,而引出三、四句,以突出今日中興之主平息妖氛,更頌他萬壽無疆。可謂以賓托主,善頌善禱,然而美而不諛。
六章,則轉而規諷朝廷,當不貪奉進。首句系指事實。原唐代宗生日,諸道節度曾獻金帛等名貴物品,值數十萬錢。當時常袞上書請卻之,不聽。詩則贊其見事通神而有遠見。二句,則規勸代宗當以聖哲為心,不侈天下自奉,應當節約。三、四句再直指河北諸道,不要誇耀那兒出美女,現在朝廷並不準備選宮中才人了,語含諷意。句勢則一開一合,大起大落,極具搖曳動盪之美。
七章,則轉寫自身,以發抒懷抱。一、二句寫自己老病江天,在空山樓閣間,虛度大好春光。三句突轉,想像中朝里文臣在朝天子。四句急收,嘆息自己的奏章何時呈進朝廷。言下有無限抑鬱之情,懷才不得施展。
八章,再續前寫諸道入朝事。一、二句寫廣闊的山東泰華大片土地,如削成案一樣平整,又環抱青丘獵地。暗示平叛後大好形勢。三、四句則寫正常的貢賦,包茅進貢至關內,海邊亦奉上朝廷所需之祭品,和前句所寫“燕趙休矜出佳麗”句,作一對比,正邪自明。
九章,續寫諸道事。首句寫東面北面,遼水滹沱,源遠流長,物產豐富,自寓其中。二句寫天上人間,一片祥和氣象。三句寫函谷關控制廣闊天地。四句寫黃金台上招來眾多賢才。詩總言河北山東疆域之廣及人才之盛。
十章,寫諸道將領歸順,士卒效力。首句點出將士,他們昔從安史叛亂,今則歸順朝廷,特表出之。二句寫他們今為國家效力,得飲渴散騎之樂。三、四句再重墨寫他們的意氣、姿態;在都市、在郊外,都是興高采烈,為人們所讚賞。
十一章,特寫促使諸道入朝之功臣李光弼。首句寫李光弼之威望,擁軍薊門,為國重鎮。二句再寫他從軍多年,白髮丹心,表里輝映。三、四句鋪寫他能以身作則,終能勸說諸道入朝,以示從來君君臣臣之義,而知天子之尊嚴。
十二章,再寫平叛英雄郭子儀。安史之亂始於天寶十四載(755年),至大曆二年(767年),已歷時十二年。其間尚存回紇、吐蕃外族侵擾及僕固懷恩周智光的叛亂。故云“多戰場”,首句即點此。二句寫郭子儀以堂堂嚴整之師討平叛亂,四海息兵。三、四句讚美君臣一德,有始有終。美其君為“中興主”,臣為“異姓王”,才能成此大業。詩亦鏗然而止,餘韻無窮。
這組詩充分表現了聯篇絕句的特色。第一首前二句敘事,安祿山史思明之死,乃天降之誅,罪有應得,極寫叛亂的不得人心。後兩句言叛亂已除,倘若軍閥仍心懷叵測,那么只能重蹈安史之覆轍。詩人在警戒棒喝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第二首承上首曉喻河北諸道,表現了作者從元兇除,到邊境靜時的喜悅和希望。第三首則直接入題,作者聽到入朝的好訊息,不覺喜極而悲。第四、五首從第三首反覆引申而來,既寫諸鎮往日跋扈不臣的事實,又讚許諸鎮入朝。寫到這裡,可以說是鋪敘無疑,直率貼切。於是第六首就寫朝廷的表現。第七首,從遙聞諸鎮入朝,到近悲自己,遙羨他人,與“卻教江漢客魂消”遙相呼應。緊接著八、九、十首,遙想諸鎮入朝,國家天時地利人事一片大好形勢。第九首後二句出以唱嘆,極雄壯,充滿喜悅的心情。第十一首以河北之入朝歸功於李光弼。最末首總括禍亂始終,君臣媲美,既歌頌祖上威靈,也推崇大將功績,以對句唱嘆作結,淋漓酣暢之至。
這十二首詩不能孤立地閱讀,因為它們是構成敘事鏈的圓環,或曰敘事線的紐結,只有將這十二首詩串起來讀,才能體會到其整體性敘事脈絡。全組詩一氣呵成,從首逆消亡寫到全國統一,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脈絡分明,格局嚴整,確實體現出杜甫絕句“組詩”的鮮明特色,擴大了時空容量,拓展了藝術境界。

名家點評

清代錢謙益錢注杜詩》卷十五:河北諸將,歸順之後,朝廷多故,招聚安史餘黨,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結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專事姑息,不能複製,雖名藩臣,羈縻而已,故聞其入朝,喜而作詩。首舉祿山以示戒,聳動之以周宣、漢武,勸勉之以為孝子忠臣。而末二章,則舉臨淮、汾陽以為表儀,其立意深遠如此,題曰歡喜,曰口號,實恫乎有餘悲矣。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十二首竟是一大篇議論夾敘事之文,與紀傳論贊相表里,錢氏所謂敦厚雋永,來龍透而結脈深也。若章章而求,句句而摘,半為土飯塵羹矣。
其一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元惡並除,小丑復何凱乎?末句乃戒詞。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大聲喚醒群迷,一言帶十斗血淚。
其三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河北入朝,出於道路童瑤,蓋據一時傳聞而言耳。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此章乃點題處,所謂“承聞入朝歡喜”也。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此首入題,末句急入自家,方見關切。
其九
明代胡應麟詩藪》:杜七言句壯而閎大者,“二儀清濁還高下,三伏炎蒸定有無”……;壯而典碩者,“紫氣關臨天地闊,黃金台貯俊賢多”。
明代王嗣奭杜臆》:“天地闊”三字妙,承“東逾遼水北滹沱”來。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紫氣臨”,統贊京都形勢之控制;“金台貯”,懸擬北地賢才之向風:皆唱嘆之詞。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下三首(指其八至其十)俱極意鋪張,以誌喜慰,亦是題目正文(“紫氣關臨”二句下)。壯句。
其十
明代王嗣奭《杜臆》:“浼漁突騎邯鄲兒”,皆昔為賊用者。今為我用而被朝廷之寵,其意氣投於雙闕,而雄豪埒於五陵,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首句統括河北諸處,下乃鼓舞其來歸之興致也。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此言降將當收之環衛,縻以富貴;不當復使據土地、領兵馬也。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王洙註:漢之五陵,乃豪俠所聚之地,昔為賊黨者,今為國用,所以鼓舞其來歸之興也(末句下)。
其十二
明代王嗣奭《杜臆》:按史:是年詔郭子儀討周智光,斬之。想諸侯入朝以此,故歸功於郭。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獨以“異姓王”配“中興主”,見其君臣一德,始終無間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推功李、郭,足為史筆。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上二句,總括禍亂始終,作大結束。下二,君臣配美,與《洛詰》之文“其作周匹休,我二人共貞”同一筆法,極淋漓頌揚之致。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結歸君、相,皇皇大文(“神靈漢代”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