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特

扎賚特

扎賚(lái)特旗位於興安盟東北部,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嫩江右岸。東接黑龍江省龍江縣,南與黑龍江省泰來縣,吉林省鎮賚縣交界,西連科爾沁右翼前旗,北與呼倫貝爾市扎蘭屯毗鄰。總面積11155平方公里,全旗總人口40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扎賚特
  • 下轄地區:全旗轄1個蘇木、1個鄉、7個鎮
  • 面積:11155平方公里
  • 人口:40萬
簡介,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古老傳說,特色文化,蒙古包,烏力格爾,好來寶,

簡介

全旗轄3個蘇木、3個鄉、7個鎮、1個鄉級國營種畜場,有自治區級勞改局東部分局、圖牧吉勞教所、八一牧場、巴達爾胡農場等駐旗單位。旗政府所在地——音德爾鎮。

歷史沿革

這裡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為東胡遊牧地;漢晉時為鮮卑地;南北朝為室韋地;唐代為室韋都督府所轄;金代為臨潢泰州轄境;元代初為遼陽泰州轄境,後改隸中書省。明代為兀良哈三衛朵顏衛境。木塔里山衛。明萬曆年間,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撒爾第十五世孫博第達喇將科爾沁部以河為界,劃給自己的兒子們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綽爾河流域,始號扎賚特部(扎賚特部,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五傳至博第達喇,有子九,阿敏其季也。與兄齊齊克、納穆賽等鄰牧,號所部曰扎賚特。天命九年,阿敏子蒙袞偕科爾沁台吉奧巴遣使乞好,優詔答之,遂率屬來歸。順治五年,授蒙袞子色棱扎薩克,以與科爾沁同祖,附之,隸哲里木盟。旗一,駐圖卜紳察罕坡。其爵為扎薩克多羅貝勒,由固山貝子晉襲。)。清光緒二十五年,黑龍江將軍恩澤等奏:“以戶部咨,黑龍江副都統壽山條奏,請放蒙古各旗荒地,派員赴扎賚特旗剴切勸商,原將屬界南接郭爾羅斯前旗,東濱嫩江之四家子、二龍梭口等處,指出開放,南北約長三百餘里,東西寬百餘里或三四十里,設局勘辦。並謂若大東以至大西,使沿邊各蒙旗均能招民墾荒,則強富可期,即可無北鄙之驚。”下所司議行。先是哲里木盟諸旗皆以禁墾甲令過嚴,無敢明言招墾者,至是始接踵開放雲。三十一年,以墾地置大賚?治之。順治五年(1648)置扎賚特旗,隸屬哲里木盟.至民國時期仍屬哲里木盟.東北淪陷時期隸屬偽興安總省。
1947年10月旗人民政府成立,隸屬興安盟。1953年興安盟撤消後,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1954年東部行政公署撤消,劃歸呼倫貝爾盟。1969年8月,隨呼倫貝爾盟劃入黑龍江省。1979年又隨呼倫貝爾盟劃回內蒙古。 1980年7月恢復興安盟建制至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旗委、政府牢牢把握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開拓進取、執政為民、加快發展,全旗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農、牧、林、水、交通、扶貧、工業企業和文教衛生等各項工作跨入全盟、全區先進行列。

經濟發展

扎賚特旗是農業大旗,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綠色、無污染的顯著特點。全旗現有耕地289萬畝和宜農荒地50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5萬畝。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和內蒙古自治區產糧大旗,被人們譽為“塞外糧倉”。2005年全旗糧食總產量達到8.25億公斤。這裡盛產水稻、大豆、玉米、高粱、小麥、馬鈴薯、葵花等農作物,特別是玉米和大豆久負盛名,玉米年產達5億公斤 ,大豆年產達1.5億公斤 ,大豆平均含油量在20%以上。

古老傳說

 扎旗境內有一高一矮兩個山峰,高的叫大神山,矮的叫小神山,統稱神山。大神山也叫博格多敖拉,是扎賚特八代王爺瑪什巴圖執政時,為弘揚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影響,派人去拉薩請來的山神。現在北部的蒙古民族中還祭祀五座山神圖。山神圖以博格多敖拉為中心。四周圍繞著的有:寶日白達孫山(博格多敖拉神的妻子);阿拉坦珠日和山主神的兒子);伊力楚代山(主神的使者)和楚倫浩騰額山(主神的軍師)。 傳說九代王爺、喇嘛關寶扎布出征山東,按貫例出征前他攜人到博格多敖拉祭祀山神,求神保佑自己一路順風,立下戰功,載譽歸來。數月後,蒙古兵轉戰南北,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就在他們思念家鄉,思念手扒肉的時候,從東北方向來了一位黑鬍子老頭,長長的眉毛垂到眼下。他左手扶著拐仗,右手牽扯著一隻長著8顆牙齒的山羊,一邊走一邊喊著賣羊。王爺聽到喊聲,出來一看是一隻肥大的山羊,心裡非常高興,忙進帳去取銀子,出來時,羊已拴在了樹桿上,老頭不見了,誰也沒想到,一隻羊的手扒肉竟讓全軍吃了個痛快。鍋里的肉盛出多少。又漲多少,直到酒足飯飽鍋里還在冒著騰騰熱氣,讓王爺和他的士兵解了思鄉之苦。數月後,他們凱旋而歸,在路過神山的敖包前,發現了那隻長著8顆牙齒的黑山羊和那個牽扯羊的老頭,正當大家感到納悶的時候,老頭和羊卻不見了,王爺和他的士兵才知道這是家鄉的博格多敖拉神給他們的恩賜。
扎賚特

特色文化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一種帷幕式的住所,圓形,圓頂,通常用一層或兩層羊毛氈覆蓋。蒙古包是適應遊牧經濟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築。為了逐水草、便畜牧,蒙古包搭蓋的地點必須選擇距離水草近的地方,其次還要在背風處。夏季要設在高坡通風之處,避免潮濕;冬季要選擇山彎窪地和向陽之處,寒氣不易襲入。
蒙古包搭拆容易,搬運方便,外型像圓錐體,門向南或向東南開,這樣寒氣就不容易進入包內,門外也不容易積雪。因此,包內冬暖夏涼,居住起來特別舒適。包內的鋪設,一般多用牛羊皮或一層毛氈子鋪墊,上面再罩花毯。
普通的蒙古包外面,往往用柳條或榆樹枝圍一個院牆。在牆的附近建圈養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積牛羊糞當燃料。在以前,每戶都有勒勒車,勒勒車排列於蒙古包的周圍。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的禮俗 騎馬坐車接近蒙古包時要緩步慢行,以示對主人的尊敬;進入蒙古包前,必須把馬鞭放在包外,不得執鞭入包,更不得以鞭打狗;蒙古包內如有病人,主人則在門外左側縛一條繩子,表示不能待客,客人不能擅自進入。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蒙古族人民大都結束了遊牧生活,改為定居。為了能讓遊客親身感受到“放馬大草原,夜宿蒙古包”的蒙古族風情,很多景點都建有蒙古包,供遊客居住。

烏力格爾

勤勞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創造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特別是以“烏力格爾” “好來寶”等為代表的蒙古族民族曲藝藝術,更是一枝獨秀,魅力無窮。“烏力格爾”系蒙語,意為“說書”。蒙古族說書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有伴奏的說唱,用馬頭琴自拉自唱的叫“朝仁烏力格爾”,用四胡伴奏演唱的叫“胡仁烏力格爾”。其二是“雅巴乾烏力格爾”,即藝人不用樂器,口頭說唱。烏力格爾內容為抑惡揚善,讚美英雄好漢。表演時,從開篇解說、皇帝上朝、臣僚上秦、告狀辯護到打仗比武、得勝還家、喜設家宴,各個環節都合情合理,張弛有序,寓意深刻,扣人心弦。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栩栩如生,頗具感染力。聽眾如身臨其境,會情不自禁地隨故事情節的變化而有喜有悲。因此,無論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這一說書形式。

好來寶

“好來寶”,又稱“好力寶”,是一種由一人或者多人坐著用蒙語自拉自唱的曲藝表演形式,大約形成於公元12世紀前後。
好來寶意為“連起業唱”或“串起業唱”。唱詞四句一節,或押頭韻,或兩句一押韻,或四句一押韻,也有幾十句唱詞 一韻到底的情形。節目可長可短,表演時藝人們往往即興編詞演唱。內容有敘事,有抒情,有讚頌,也有諷刺。節目中常用比喻、誇張、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多種多樣創作手法的運用和靈活生動的表演形式,使其表演具有風趣幽默、節奏明快的特點。
民間藝人來到蒙古包後,總要先演唱一段好來寶助興,然後才開始長篇大套地說書講古。在節日儀式和那達慕大會上,帶有競賽性的好來寶對唱很能吸引觀眾,氣氛極為熱烈。興安盟地區現在可欣賞到的好來寶分為三種形式。一是敘事式的單口好來寶,由一個人單獨演唱,針對某人某事,或讚頌,或諷喻。二是雙人演唱,一問一答,主要用來比賽智力,鍛鍊口才。問答涉及的知識範圍很廣,如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三是辯論式好來寶。為了比賽智力和口才,辯論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直到一方啞口無言。好來寶樸實純真,抒情氣氛極濃,散發著草原生活的濃郁芳香。客人來到科爾沁草原,如能在蒙古包內聽上一段好來寶,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