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切口癒合實際上是組織修復的特殊炎症過程,即瘢痕形成、增生、收縮、成熟的過程。一般人為地分為滲出期、增生期、收縮或成熟期三期。切口癒合過程中,局部的血液循環不良、血漿蛋白質含量不足及維生素缺乏等均可影響切口癒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後切口癒合
- 分期:滲出期、增生期、收縮期
分期
隨著損傷處小血管的斷裂,血液、淋巴液不斷漏出和滲出,血凝塊出現,炎性反應相繼發生。緻密的纖維蛋白網狀組織中充滿紅細胞和白細胞,以這種凝塊做支架,創口邊緣暫時黏合。隨後成纖維細胞長入網架,吞噬細胞清除無活力的組織,新生毛細血管大量發生。傷後4~5天內,傷口癒合靠纖維蛋白滲出物的黏合作用,其較弱,仍需要縫線維持其強度。
2.增生期
損傷後局部毛細血管增生。經3~5天后成纖維細胞和增生的毛細血管形成肉芽組織,逐漸充滿創腔。經5~14天后,創口的結締組織增生使其具備較大的強度,其間縫合線可以拆除。隨後,成纖維細胞停止分裂,膠原纖維、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進入創緣皮膚,表皮新生上皮向創緣的中心推進,逐漸覆蓋肉芽組織形成瘢痕。
3.收縮期或稱成熟期
在切口線上早期呈暗紅色的瘢痕逐漸收縮,並且變成白色。此時瘢痕越來越緻密,細胞則越來越少,血管受擠壓以致大部分閉塞。瘢痕顏色逐漸消退,體積減小,恢復正常膚色。
分類
1.清潔切口(Ⅰ類切口)
指縫合的無菌切口,如甲狀腺大部切除術、疝修補術等。
2.可能污染切口(Ⅱ類切口)
指手術時可能帶有污染的縫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術、膽囊切除術等。皮膚不容易徹底消毒的部位、6小時內的傷口經過清創術縫合、新縫合的切口再度切開者,也屬於此類。
3.污染切口(Ⅲ類切口)
指鄰近感染區或組織直接暴露於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如穿孔闌尾的闌尾切除術、腸梗阻腸壞死的手術等。
分級
1.甲級癒合
用“甲”字表示,指癒合優良,無不良反應。
2.乙級癒合
用“乙”字表示,指癒合處有炎症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等,但未化膿,經過積極處理後可獲一期癒合。
3.丙級癒合
用“丙”字表示,指切口化膿,需要做切開引流才能癒合。
影響切口癒合的因素
是不利於切口癒合最常見的原因。常見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綠膿桿菌以及特殊感染,可直接損傷切口局部的細胞和基質,形成化膿性病灶,影響傷口的癒合。
2.異物存留
任何異物殘留在切口都會阻礙癒合過程,包括:壞死組織細胞碎片、外科縫線、外界顆粒性物質如灰塵、毛髮或者其他物體、切口敷料殘留物。對難癒合的所有切口都應做相關檢查,排除異物的可能。清洗切口,既要完全徹底,又要避免殘留異物和對切口有損害的溶液。一般以生理鹽水最合適。
3.血液循環障礙
切口的縫合或者包紮過緊、較嚴重的休克都能使局部組織缺血缺氧且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清除,細胞增生受到抑制而影響手術切口癒合。
4.全身性因素
(1)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進食受限或者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腎功能衰竭等可引起低蛋白,使切口癒合所需的各種蛋白質和胺基酸不足,導致手術切口的癒合緩慢。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動脈硬化等因素可影響手術切口癒合。
(3)年齡因素:年老體弱者應激能力下降,新陳代謝遲緩,傷口癒合也較慢。
(4)免疫力低下:如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以及近期曾進行過化療或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者,其手術切口癒合也較緩慢。
(5)肥胖:脂肪組織的血液供應相對較少,脂肪組織太多會導致切口的張力增加,更加阻礙切口局部的血液循環。
預防切口癒合不良
2.圍術期套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
3.術後用腹帶加壓包紮腹壁切口,固定切口,減少腹壁切口張力。
4.術後適當活動,促進腸蠕動,避免腹脹。積極防治咳嗽、感染等不利於切口癒合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