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切口裂開是手術後常見的早期併發症之一,多見於腹部及鄰近關節部位的手術,一般發生在術後6~9天。表現為患者突然用力後,切口裂開並伴劇烈疼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後切口裂開
- 病因:腹壓增加是主要原因
病因
1.營養狀況不佳,導致組織癒合能力差,如貧血、低蛋白血症、維生素缺乏等。
2.切口縫合技術有缺陷,如縫線太細、縫合不牢、結紮不緊,組織對合不整齊等。
3.腹內壓力突然增加,如咳嗽、呃逆、嘔吐、用力排便及手術後嚴重腹脹等。
4.切口感染或血腫形成。
臨床表現
檢查
診斷
治療
2.發現切口裂開時,立即用無菌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切口。將患者送至手術室,重新予以縫合,並進行減張縫合,術後行胃腸減壓,並給以抗菌藥預防感染。拆線的時間可延至第二次手術後的12~14天。
3.對患者進行相應心理安慰,以減輕患者因切口裂開而引起的恐慌,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預防
2.對發生切口裂開可能性大者,在逐層縫合腹壁切口的基礎上,還應加一層減張縫合,一般用金屬線、粗尼龍線或粗絲線做全層間斷縫合,針距1.5~2cm為宜。
3.術後出現便秘應及時解決;咳嗽、嘔吐、排便時用手按住切口,保護傷口防止裂開。
4.發現患者腹脹應及時查找原因,並對症處理。
5.術後給予抗菌藥物,預防切口感染。
6.為預防因腹內壓力增大或關節活動導致的術後切口裂開,避免劇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