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界區性逸搏

房室交界區性逸搏

正常竇房結衝動頻率較交界區逸搏衝動頻率快,交界區內逸搏性起搏點在竇房結控制下,不產生逸搏或逸搏心律。當竇房結衝動頻率較交界區逸搏衝動頻率慢或竇性衝動未能達到交界區時,出現交界性逸搏或心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室交界區性逸搏
  • 外文名: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
概述,心電圖表現,

概述

房室交界區性逸搏(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是由於竇房結衝動頻率減慢低於房室交界區潛在起搏點的頻率或傳導障礙竇房結衝動不能抵達起搏點部位,潛在起搏點除極產生逸搏。

心電圖表現

正常心電圖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極的電位變化。
(1)形態:因為心臟激動起源於竇房結,所以左右心房除極的綜合向量指向左、前、下,因此P波在Ⅰ、Ⅱ、aVF、V4~V6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其餘導聯呈雙向、倒置或低平均可。P波波頂一般呈鈍圓形、光滑,有時可有輕微切跡,但應<0.04s。
(2)時間:<0.12s(嬰兒<0.09s,兒童<0.10s)。
(3)振幅:肢導聯<0.25mV,胸導聯直立P波<0.2mV。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極的電位變化。
(1)時間:成人多為0.06~0.10s,最寬不超過0.11s;嬰兒及兒童期為0.04~0.08s。
(2)R峰時間:又稱室壁激動時間或類本位曲折時間(簡稱VAT),指從QRS波群起點到R波頂峰垂直線的間距,代表該處心室壁從內膜開始激動到外膜的時間。如有R′波,應測量至R′峰;如R波有切跡,則應測量至切跡第二峰。正常成人V1~V2導聯,右心室壁激動時間<0.04s;4V5~V6導聯,左心室壁激動時間<0.05s(1歲以下<0.03s)。
正常人從竇房結產生的衝動頻率為60~100次/分,而房室交界區性逸搏頻率為35~60次/分。P波消失或逆行P波存在於QRS波群之前或之後,並可見未下傳心室的竇性P波。
在生理條件下,房室交界區不表現出自律性,但具有潛在的起搏功能,故稱潛在性起搏點。若遇竇房結髮放衝動的頻率顯著降低,且慢於房室交界區潛在起搏點的固有頻率;或因傳導障礙,竇房結的衝動不能夠抵達房室交界區的潛在起搏點時,位於房室交界區的潛在起搏點即可表現固有的起搏功能,誘發房室交界區性逸搏(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房室交界性逸搏之心電圖表現為在長於正常PP間期的間歇後出現一個正常的QRS波群,此時因潛在起搏點發放的衝動誘發的逆行P波可以缺失或位於QRS波群之前或之後。另外,亦可見未下傳心室的竇性P波。當房室交界區性逸搏連續發生形成節律,即房室交界區心律(AV junctional rhythm),後者的頻率為40~60次/分鐘。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心律的出現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有關,它是防止心室停搏的生理性保護機制之一,通常無需治療,必要時亦可行起搏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