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戲曲

戶縣戲曲分兩種,主要是秦腔眉戶兩大劇種。一是秦腔在明末清初已趨成熟,清末民國時期,在關中十分流行。其唱腔高亢昂揚,鏗鏘有力,故備受戶縣民眾喜愛。二是眉戶較之秦腔為小調。起源於眉縣、戶縣,流行關中平原一帶。史載,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邑人王九思,與武功的康海,“每相聚沜東鄠杜間,挾聲伎酣飲,制樂造歌曲,自比俳優”(見《明史·文苑傳》)。王九思在《碧山樂府》序中說:“有客過予者,善為秦聲,乃取而歌焉。酒酣予從而和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戶縣戲曲
  • 代表作:《唐明皇游月宮》《香蓮佩》
戶縣兩大劇種,秦腔,眉戶,油客家碗碗腔,

戶縣兩大劇種

秦腔

陝西戶縣縣域主要流行秦腔眉戶兩大劇種。
據考證,秦腔在明末清初已趨成熟,清末民國時期,在關中十分流行。其唱腔高亢昂揚,鏗鏘有力,故備受戶縣民眾喜愛。田間常有一手扶犁,一路高唱“亂彈”(秦腔)者,趕集路上、磨麵坊里都能聽到激越的“乾桄桄亂彈”。

眉戶

眉戶較之秦腔為小調。起源於眉縣戶縣,流行關中平原一帶。史載,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邑人王九思,與武功的康海,“每相聚沜東鄠杜間,挾聲伎酣飲,制樂造歌曲,自比俳優”(見《明史·文苑傳》)。王九思在《碧山樂府》序中說:“有客過予者,善為秦聲,乃取而歌焉。酒酣予從而和之。”王九思所歌之“秦聲”為散曲,以曲牌填詞而歌,謂之曲牌體。此雖不能確定為眉戶,但其曲牌體與“從而和之”正是眉戶的體式與演唱形式。清末民國時期,眉戶在縣域四鄉廣為流行。其多以普通人生活感情為題材,生辣活鮮,頗受百姓喜愛而普及於民間。

油客家碗碗腔

油客家碗碗腔,為縣南鄉孫姑村李茂生家班祖傳。其祖以賣油為生,故稱“油客家”,又因其擊節樂器有油燈碗而諧稱。其多以假嗓細音演唱,且拖腔悠揚而婉轉,與秦腔、眉戶有較大差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國初較為流行。以皮影形式演出,一人抱(劇)本,生、旦、淨、醜全唱。李家原藏手抄劇本300餘種,歷經滄桑,多有散佚。至1981年僅存20餘本,有《唐明皇游月宮》《香蓮佩》《西鳳庵》《珠紅黶》《七賢牌》、《惠風扇》、《白玉鈿》等,其中《唐明皇游月宮》為傳奇(南戲)本,以構紙摺疊裝訂成冊,高22厘米,寬23厘米,共60頁120碼,每頁9行,每行15字,全本1.6萬字。其餘多為碗碗腔和秦腔本。民國三十年(1941)年後,演出逐漸衰落。20世紀80年代,縣文化館派員協助李茂生,將保存下來的劇本抄錄整理,樂器道具予以修復。李茂生還召集家人、親戚後生學演,但因年青人不感興趣而未如願。
漢調二黃,清乾隆年間傳入戶縣,在縣城有兩個戲班,秦渡鎮、大王鎮也曾有鬆散的班社。民國十五(1926)年前後盛極一時。建國前夕已經衰落,僅剩山鳴岐等幾位老藝人,演出難以為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