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戶撒阿昌族鄉位於隴川縣西北部,南北與盈江縣接壤,兩南與緬甸交界。南北長26.5千米,東西寬9.5千米,面積256.12平方千米。人口25510人(2017)。轄項姐、芒棒、朗光、潘樂、隆光、戶早、明社、芒炳、保平、臘撒、坪山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地戶撒,距縣城章鳳53千米。
全國三分之一的阿昌族居住於此。全鄉總體面貌是兩山一壩的狹長小盆地,壩區海拔1380米—148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54%。騰(沖)瑞(麗)公路過境,擁有公路里程100多千米,其中省道24千米。特產戶撒刀、戶撒煙。國境線長4.35千米。
沿革
明朝為屯兵要塞,置戶撒、臘撒二守備。清乾隆升為長官司。新中國成立後屬盈江縣,1958年劃歸隴川縣。1960年置戶撒區,1969年建東方紅公社,1984年改戶撒區,1988年改戶撒阿昌族鄉。1997年,面積251.5平方千米,人口2.1萬,少數民族人口占64.13%,其中阿昌族10822人,轄曼棒、朗光、隆光、項姐、曼炳、臘撒、平山、潘樂、戶早、明社、保平洪11個行政村。2003年末,面積251.5平方千米,人口22245人,少數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65%,其中:阿昌族11802人,占53%,轄11個行政村,126個自然村,145個村民小組。
地理
戶撒鄉隸屬
隴川縣,地處隴川縣西邊,距隴川縣
人民政府所在地50公里,到戶撒鄉道路為彈石路,
交通方便。東鄰城子鎮、
隴把鎮 ,南鄰
緬甸 ,西鄰盈江弄璋 ,北鄰清平鄉 。轄坪山、保平、臘撒、芒炳、明社、項姐、戶早、隆光、朗光、芒捧、潘樂等11個村委會。現有村民小組126個,總人口25510人(2017)。
全鄉國土面積256.12平方千米,海拔1410米,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量2053毫米,適合種植優質稻、
草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67771.2畝,人均耕地2.98畝,林地277698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5717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1842元。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1816人,低收入人口4570人。屬於貧困鄉,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
文化教育
全鄉建有國小13所,校舍建築面積13463平方米,擁有
教師143人,在校
學生3640人。目前整個鄉鎮農村
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640人,其中小學生2411人,中學生1229人。
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7個、圖書室3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
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全鄉現有25510人(2017)。該鄉以漢族、阿昌族為主(是
漢族、
阿昌族、混居地),其中漢族7270人,阿昌族12007人,其它民族3072人。每年三月份的“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的隆重節日,風味小吃過手米線、刀具鍛造技術、銀器首飾加工深受附近各民族的喜愛,天下第一刀除該村打刀師傅李德永手,村民項老賽鍛造的刀具馳名中外,有“戶撒刀王”的美譽。竹器
紡織手工細巧。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族雖沒有文字,但有動聽的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抒情的民歌、貼近生活的舞蹈。《遮帕麻與遮米麻》是阿昌族
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頭文學巨著。阿昌族不泛能工巧匠,他們善於
繪畫、雕刻、刺繡、染織、打刀、銀器製作等,戶撒刀具鍛造技藝已列為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昌族信奉
佛教,主要節日有阿露窩羅節、火把節、潑水節。阿昌族的樂器有
洞簫、葫蘆蕭、三月蕭、
竹笛、
二胡、
三弦、
象腳鼓、
芒鑼等。阿昌族人民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抗擊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我國邊疆的"馬嘉理事件" 沉重打擊了殖民主義者的陰謀和野心。1942年,面對日本侵略,阿昌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奮起抵抗,並支援和配合抗日游擊隊與日軍作戰,機智勇敢地打擊了敵人。
優勢資源
全鄉耕地面積為47740畝,其中:水田36078畝,人均耕地達2.2畝,還有25度以下荒山荒坡2.6萬畝未開發利用。境內擁有公路里程100多公里,其中:省道24公里,縣鄉公路20公里,鄉村公路60餘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水利資源優佳,戶撒河下流有梯級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11820千瓦,發電量4646.5萬千瓦,礦藏主要有煤,目前已探明儲量為355.4噸,還有相當數量的
矽石和儲量達50萬噸以上的瓷土。另外戶撒阿昌族鄉民族手工業相當發達,最為有名的是戶撒刀和銀器首飾,特別戶撒刀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的市場。
戶撒阿昌族鄉林地、適林地面積24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54%,全鄉主要種植作物有
水稻、
油菜、
玉米、草果、
板栗等,是全國典型的山區農業鄉。為了加快發展,戶撒阿昌族鄉提出了“糧油穩鄉,特色興鄉,科技強鄉,市場活鄉,文化立鄉,依法治鄉,近抓畜牧,遠抓林果,示範引路,全面發展”的思路,利用自然優勢,加快發展,民族整體素質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現已基本建成全縣的優質稻、優質油料基地,全州的草果、板栗之鄉,另外畜牧業也得到較快發展,由過去向外購入仔豬變為向外輸出,逐步形成仔豬基地。
基礎設施
全鄉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鄉有2115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45.24%),有1905戶飲用井水,有11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675戶通電,有284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84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0.77%和60.77%);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3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26戶(分別占總數的50.31%和26.22%)。
戶撒鄉到縣城道路為彈石路;鄉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鄉政府柱地距離最近的車站0.3公里,有集貿市場4個。全鄉共擁有汽車115輛,農用運輸車87輛,拖拉機779輛,機車2365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082.15畝,有效灌溉率為40.7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61.5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
到2008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1142戶;裝有
太陽能農戶49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50戶。全鄉有7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全鄉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0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8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全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種植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421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目前正在發展優質稻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草果、板栗、蠶桑、核桃、刀具、工藝品等產業。擁有企業13個。
資源環境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59106.4畝(其中:水田42154.7畝,旱地16951.7畝),人均耕地2.6畝,主要種植優質稻等作物;擁有林地27769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154.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草果、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750畝,其中養殖面積73畝;其他面積2522畝。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方面,到2008年底,全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980人,參合率83%;享受低保14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