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272畝(其中:水田2800畝,旱地1472畝),人均耕地3.26畝,主要種植優質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6956.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59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34畝,主要種植草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10畝,其他面積200畝。
基礎設施
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85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62.08%;有76戶飲用井水;有312戶通電,有18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8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1.74%和61.74%;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5戶,分別占總數的49.33%和18.46%。
該村到戶撒阿昌族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農用運輸車5輛,拖拉機56輛,機車12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90.1畝,有效灌溉率為51.12%。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12戶居住其他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312戶,共有鄉村人口1311人,其中男性646人,女性665人。其中農業人口1311人,勞動力942人。該村以
傈僳族、
阿昌族為主,是傈僳族、阿昌族、
漢族混居地,其中傈僳族261人,阿昌族715人,漢族255人,其他民族80人。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040人,參合率77%;享受低保15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戶撒阿昌族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戶撒阿昌族鄉衛生院10.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53戶,占農戶總數的84.9%。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313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176人,距離戶撒中學13.5公里,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6人,其中小學生115人,中學生61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農村經濟
200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10萬元,占總收入的72%;畜牧業收入55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出欄肉豬1724頭,肉牛83頭);漁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23%;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46%;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5.12%;工資性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1.86%。農民人均純收入187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占勞動力的4.24%),在省內務工35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5人,少數民族黨員26人,其中男黨員32人、女黨員3人。村委會由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副書記、副主任組。該村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收支情況,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財務。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8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57畝,土地流轉面積120畝,一事一議籌資額21884元(人均16元),一事一議籌勞3782個(勞均2.個),有固定資產27萬元。
地圖信息
地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二三三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