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唱,是戲曲表演的藝術手段之一。演唱的方法不同,包括發聲、吐字、行腔、用氣和裝飾唱法等項。
基本介紹
- 地位:介紹戲曲表演的藝術手段之一
- 項目:發聲、吐字、行腔、用氣等
- 要求:高深的演唱技巧與嚴格的基本訓練
- 著重:吐字的準確清晰
正文
步驟
發聲 首先要求氣息暢通,聲音渾厚明亮。反之氣息不暢,易成浮薄暗澀。發聲如僅靠聲帶用力,不僅音量較小,而且易致疲勞損壞。所以發聲必須取得口腔、鼻腔、胸腔和顱腔的共鳴,才能加強音量。如遇到歸鼻音的字,往往強調鼻腔共鳴;遇到“衣齊轍”字,則多用腦後音,實際是顱腔共鳴。崑曲、京劇中的旦腳用假嗓,又稱小嗓、陰調;其餘腳色用真嗓,又稱大嗓、陽調。唯有小生一腳則真假嗓參用。但在真假嗓之間,必須有個過渡,才能換轉自如,不顯痕跡。這個過渡,崑曲稱為小陽調。此外京劇的老生有一種嘎調,又稱邊音,實際上也是假嗓。嘎調多數用於陰平聲字;如果是其他三聲字,必須在字後墊一個陰平聲“哇”字音,才能用嘎調。
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點,有時需要運用一些特殊的唱法。例如京劇的淨腳有時用一種“炸音”,一般用於表現勇猛、粗獷的人物性格而作的特殊音色變化。程硯秋結合本身嗓音條件,用一種悽厲委婉的特殊音色,表現旦腳悲劇人物的性格,非常恰當。
吐字 戲曲演唱歷來強調字正才能腔圓。要吐字準確,必須注意漢字的四聲陰陽、分辨字音的清濁、尖團、五音四呼,講究出字、歸韻、收聲(字頭、字腹、字尾)等。這些既是讀字時應掌握的要點,也是演唱時必須遵循的法則,如果違反了,吐字就不準確,不清楚,造成“倒字”、“飄音”等弊病。
演唱中,為了把字念準,關係到許多技巧。它們是:①崑曲唱上聲字,要用“亾腔”、“嚯腔”;唱去聲字,要用“豁腔”。這些“亾”、“嚯”、“豁”諸腔都應虛唱,忌用拙勁。唱陽平聲濁音字,要用“陰出陽收”的方法,即字頭出口略往上揭,然後迅即轉入陽聲。②“開、齊、合、撮”四呼,是指口腔形態;“喉、舌、齒、牙、唇”五音,是指發音部位。演唱時如果口形錯誤,或部位不準,都會使字音走樣。③出字是指聲母唱法;歸韻是指韻母唱法。聲母念得不好,在於吐字沒有口勁。韻母是否念好,在於收尾正確與否。讀字時,聲母和韻母相切成字,名為反切。明沈寵綏《度曲須知》說,唱曲用兩音相切不及三音相切。所謂兩音,指聲母和韻母,所謂三音,是在聲母和韻母之外,加一尾音,如“蕭”字,在唱時除以西、奧兩音相切外,還要以烏音收尾,這樣才構成一個完整的“蕭”字。否則出口為蕭,收音時就不是蕭了。三音包括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部分(直出無收的字除外)。這一理論對戲曲演唱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尾音,字音失去最後歸宿,就成為“飄音”。但頭、腹、尾三音,唱時既要交代清楚,又須渾然一體,如果割裂,則是大病。
行腔 各個不同劇種的音樂結構不同,行腔的方法和風格也就不同。加之每個劇種都有許多行當,每個行當又表演許多特定人物,必然會影響行腔。許多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根據各自的條件和特長,創造了不同的演唱流派,更豐富了行腔的方法和風格。行腔應當講究吞吐虛實,抑揚頓挫。無論唱腔是繁是簡,風格是柔是剛,如果方法上有吐無吞,有實無虛,一味直來直去,用的是拙勁,勢必毫無風姿和韻味;如果有揚無抑,平塌而無稜角,也就違反美學上變化統一的原則,不可能美妙動聽。
用氣 戲曲演唱非常重視運氣,要求以氣托腔。否則,對音色、音量、力度都會產生消極影響。演唱時,氣要吸得深,名為“丹田氣”,或“底氣”;然後在演唱過程中徐徐吐出,並隨時補充。這個補充的地方叫作“氣口”。演唱者必須在唱腔中精心地安排好氣口所在,以便換氣。換氣要用鼻,忌用口;換氣要輕而勻,忌重而促。換氣用口,或換氣重促,都不會有好效果,同時損害面部形象。有經驗的演員邊用氣,邊補充,就不會把氣用完而出現聲嘶力竭的現象。
裝飾唱法 戲曲行腔中,常套用裝飾唱法,根據人物性格、感情和字音,選擇各種不同的裝飾腔。但不宜使用過多,更忌單純追求花俏而傷害音樂形象。崑曲裝飾唱法的形式較多,大致可分3類:①純裝飾性的,其目的是使行腔增加色彩。有帶腔、撮腔、帶腔連撮腔、墊腔、疊腔、疊腔連擻腔、擻腔、啜腔、滑腔、頓挫腔等。②幫助四聲調值的正確體現的,有亾腔、嚯腔、豁腔等。③控制音量大小及變化節奏快慢的,有橄欖腔、拿腔、賣腔等。以上第1、2類都用特定的腔型來表現其不同特色,在較詳的工尺譜中也有相應的符號。
戲曲演唱綜合發聲、吐字、行腔、用氣、裝飾唱法等項,是一種完整的表演手段,其目的還在於表達戲劇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歷來唱曲家都主張必須唱出曲情、曲理。
地方戲因劇種繁多,方言和唱腔各不相同,其演唱方法也各有特色。各地方戲演唱方法的不同,首先是因為各地語言的字音及聲調不同。吳語和閩粵語都有入聲,在演唱方法上就產生“逢入必斷”、“斷後接腔”的唱法,使收音發生變化。吳語多尖音,“尖、先、千、精、清、星”等字讀音多以“z、c、s”為字頭,在蘇劇、錫劇等劇種的演唱中,唱腔就顯得格外纖細輕巧。閩、粵語尚有古代閉口音的遺留,所以常有以m為韻尾的閉口穿鼻收音。南方各劇種唱詞,有時收入聲韻,故在收音時就有“促調急收”的情況。如越劇的“衣欺”韻諸字,一般收音為嫆;“u”收音為挿等。
此外,尚有襯字、襯詞、襯腔等用法。某些地方劇種常以富有特色的襯腔來增添演唱的美感。梆子劇種有“花腔”(如河北梆子的“十三咳”),拉魂腔系諸劇種的句尾突然用翻高七度或八度大跳的假聲唱法導入收尾,黃梅戲以及二人轉的許多襯詞襯腔也各有特色。這些流暢華彩的襯腔和尾腔,使演唱增添了不少活力,劇種特色也更為鮮明。
各地方劇種也有不同的裝飾唱法。河北梆子的句尾延長音常有“夯腔”;滬劇、甬劇、蘇劇、錫劇清唱的句尾有自鄰音急速下滑而後驟然頓斷的唱法;秦腔遠音程的上下滑音;湖南花鼓戲及高腔中的連續顫音;浙江調腔幫腔中徐緩而又向低作遠音程的下滑(俗名“掉腔”)。每一個劇種都有幾種標誌該劇種演唱風格的裝飾唱法。
地方戲曲中多有節奏急促的快板、滾唱、疊板類的曲調。它們有字字相疊、句句相連、一泄而盡的特點,特別著重於吐字的準確清晰,重要字義的突出,氣口的安排適當(一般用偷氣法),以及速度的控制自如等方面的要求。它需要有較高深的演唱技巧與較嚴格的基本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