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腔

碗碗腔,亦稱時腔,曾用名華劇。是流行於陝西東部華陰、華縣、大荔(包括原朝邑)、蒲城、渭南、臨潼、澄縣、白水、富平、及陝北、陝南、晉南一帶的皮影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疊腔
  • 別名:時腔
簡介,分類,

簡介

碗碗腔,亦稱時腔,曾用名華劇。是流行於陝西東部華陰、華縣、大荔(包括原朝邑)、蒲城、渭南、臨潼、澄縣、白水、富平、及陝北、陝南、晉南一帶的皮影戲。
根據現有史料查證,遠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間,碗碗腔已相當流行,各種唱板已相當齊備,且產生了有名的劇作家李十三(實為李氏第十四代玄孫李芳桂,系乾隆丙午科舉人),及其作品“十大本”。說明了碗腕腔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至少經歷了三百年以上的歷史。
碗碗腔的音樂特色是細膩、幽雅、耐人聽聞。不但有獨特、悠揚、清麗的音樂,而且有抒情、優美、感人的唱腔。能表達生、旦、淨、醜各個行當和各種不同人物的複雜感情。

分類

主要唱板有〔慢板〕、〔緊板〕、〔滾板〕、〔閃板〕、〔揚句子〕、〔墊板〕、〔二導板〕、〔觀燈〕、〔過關〕等。采腔有〔花花腔〕、〔疊腔〕等。
每種唱板又分“哭音”、“花音”兩大類;獨〔滾板〕、〔疊腔〕只有哭音;觀燈、過關只有花音。〔慢板〕及〔緊板〕又有“三不齊”(西廂調)的唱法。所以說碗碗腔的板路是比較齊全的,聲腔藝術是比較完整和豐富。
碗碗腔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月琴(定5-1弦)、硬弦(二弦子定6-3弦)、板胡(定5-2弦)。
碗碗腔的劇目相當豐富,現已抄錄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種。其中最出名而經常上演的有《金碗釵》、《香蓮佩》、《春秋配》、《十王廟》、《玉燕釵》、《白玉真》、《紫霞宮》、《萬福蓮》、《蝴蝶媒》、《火焰駒》、《清素庵》等。除《金琬釵》外,其它十本即所謂“十大本”,簡稱“佩配廟釵真,宮蓮媒駒庵”。碗碗腔的名藝人,在二華(華陰、華縣)有史長財、段轉窩、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等;大荔有張立兒、疙頂、王四貴、王鳳堂、金奎、雷文立等,渭南有參苗子、齊喜、王曼、一桿旗(杜升初)、朱哼、謝德龍等。民間流傳說:“齊喜王曼參苗子,一桿旗歪脖子”。足見這些人在民眾中是享有盛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