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略決戰
-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
- 原則:避免不利決戰,執行有利決戰。
- 主要目的:殲滅敵方
概述戰略決戰是指敵對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戰爭勝負的作戰,通常由一系列戰役、戰鬥組成。其主要目的是殲滅敵方主力,剝奪對方的戰爭能力,奪取戰爭的決勝權。有時根據...
《戰略決戰立頭功:遼瀋戰役紀實》是2005年3月1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仁華。本書講述了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中國戰爭...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
戰略攻勢,軍隊轉入戰略外線的進攻作戰。與戰略守勢相對。處於戰略攻勢的軍隊,應當依據戰爭發展的客觀實際,正確判斷情況,並採取正確的戰法,不失時機地發展進攻的有利...
《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戰役的》是201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沖及。...
《決戰:畢其功於一役》內容簡介:決戰,不一定是規模空前的大戰,也不一定要有重大的犧牲,它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其決定性。戰爭的決定性告訴了我們戰爭的重要性,這樣...
戰略原則是關於戰爭全局指導必須遵循的一些準則。如關於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兵力的集中與分散、作戰的重點與次點、持久與速決、主要作戰形式與次要作戰形式、戰略...
《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應對三大戰役的》是2012年11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沖及。...
戰略包圍(strategic encirclement)是對敵戰略集團、戰略區或國家的包圍。是戰略進攻行動,也是戰略機動的一種樣式。...
淮海戰役是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解放戰爭中敵我雙方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5天。我參戰部隊有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
國共內戰解放戰爭戰略決戰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開創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 [13] 。新華社在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抓住有利時機,與國民党進行戰略決戰,決戰方向首先指向形勢於己有利的東北。[3] 東北是全國唯一一個人民解放軍軍...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9] 。歷經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等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