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銅編鐘,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高19.2~28.9厘米,銑寬11.4~18.7厘米。這組青銅編鐘共七件,鐘體為合瓦形,上窄下寬;橋鈕、鉦部無紋飾,其兩邊飾圓枚36個,鼓部及舞部飾蟠蛇紋;成組且保存尚好,為越國仿中原樂器的典型代表。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青銅編鐘
- 館藏地點: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臨平南大街95號人民廣場
- 所屬年代:周
- 高:19.2~28.9厘米
- 銑寬:11.4~18.7厘米
- 所屬博物館: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
- 所屬地區:浙江杭州
戰國青銅編鐘,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高19.2~28.9厘米,銑寬11.4~18.7厘米。這組青銅編鐘共七件,鐘體為合瓦形,上窄下寬;橋鈕、鉦部無紋飾,其兩邊飾圓枚36個,鼓部及舞部飾蟠蛇紋;成組且保存尚好,為越國仿中原樂器的典型代表。現收藏於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
戰國青銅編鐘,此展品為戰國時期文物。高19.2~28.9厘米,銑寬11.4~18.7厘米。這組青銅編鐘共七件,鐘體為合瓦形,上窄下寬;橋鈕、鉦部無紋飾,其兩邊飾圓枚36個,鼓部及舞部飾蟠蛇紋;成組且保存尚好,為越國仿中原樂器...
2023年3月,河南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訊息,三門峽陝州城墓地遺址發掘570座古墓葬,共出土3組青銅編鐘,是三門峽正式建市以來首次發現戰國銅編鐘。倒賣事件 2020年10月底,被告人陳某旺在自己承包的山地中挖掘出了9個青銅編鐘帶回家裡。...
戰國曾侯乙編鐘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渾鑄、分鑄法鑄成,採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
戰國青銅曾侯乙甬鐘,通高38厘米,重5.5公斤。甬首為蟬紋旋、千重環紋,遂為變形鳥紋圖案,篆間飾兩頭獸紋,鉦部雙面鑄乳釘36枚 文物歷史 該鐘應為楚王所鑄中的一件,出土年代不詳。本世紀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的王勃山(其...
莒公孫朝子編鐘,戰國青銅樂器。諸城市臧家莊(今龍宿村)墓葬隨葬坑中出土。1組9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鐘扁橢圓形,弧口、扁紐、泡形枚。紋飾與“公孫朝子編鎛”同。於部自左而右有1行或2行銘文,共17字:“立事歲,十月...
1978年春夏,在湖北隨縣擂鼓墩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編鐘64件,其中甬鐘45件,鈕鐘19件;另有楚惠王贈給曾侯乙的鎛一件。用青銅鑄造而成,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鐘架上;鐘架銅木結構,滿飾彩繪花紋。還有六個木槌和兩根木棒,...
此展品為戰國晚期文物。層甬鐘通高50-73.5厘米,上層鈕鐘22-32厘米,編鐘架通長481.8厘米,通高149.8厘米。青銅器、漆器。出土時間:2002年,出土地點: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1號墓。九連墩位於湖北省棗陽境內一條南北向的低崗上,...
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周朝,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
編鐘,中國一種古老的禮器、樂器,由青銅鑄制,是中國青銅文化中的一株光彩照人的奇葩,人類古老文明的結晶。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鐘,並有過“鐘鳴鼎食”的燦爛文明。 我國的鑄鐘史從原始到戰國,經歷了一千多...
鐘是打擊樂器,盛行於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是青銅禮器中最為重要的組合器之一,其形式是從鐃演化而來,因多為數鐘、乃至數十鐘同時組合使用,又稱編鐘。者『0040』鐘、鎛現存世13件,蘇州市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各藏有一件...
“戰國龍紋鎛鐘”(鎛鐘)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物,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形制如編鐘。龍紋鎛鐘是戰國時期獨有的,以“龍”為花紋的鎛鐘。文物特徵 1992年四川茂縣牟托村出土,幾何形鈕,有六個長方形孔。鐘兩側各有六個魚尾...
曾侯乙編鐘人形柱是一件文物,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出土。曾侯乙編鐘人形柱 戰國早期 人形柱身高96厘米 半球體底座高35、底徑80厘米 一九七八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編鐘鐘架有六個人形銅柱托舉橫樑。圖為下層北...
戰國青銅曾侯乙鐘 戰國青銅曾侯乙鐘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樂器、法器類作品。
該器是春秋戰國是典型器型,至戰國後期逐漸消失。墓葬中出土青銅鐘的並不多見,因為鐘是一種禮器,墓葬的主人必須具有符合周禮所要求的身份才能以此陪葬,而這一時期完好保存至今的諸侯國王一級的墓葬也實在是鳳毛麟角了。該時期有的...
戰國,蟠螭紋銅鎛鐘,2002年12月11日林州市桂園東區出土。蟠螭紋銅鎛鐘,鎛鐘4個:最大通高40.0厘米,銑間29.5厘米;最小通高32.0厘米,銑間24.2厘米。同形制鎛鐘共四件,紋飾相同,大小錯遞。鎛鐘上有一對稱透雕的蟠龍紋鈕...
銅鈕編鐘,彝族古代敲擊體鳴樂器。出土於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和晉寧縣石寨山等地。1978年,在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出土了一套戰國時期的銅鈕編鐘。其形制與中原、西南出土的編鐘完全兩樣,因鐘頂有半環形銅鈕而得名。這套銅鈕編鐘,...
1949年後,伴隨大量各歷史時期青銅編鐘在隨州出土,如:西周曾侯犺所鑄5件樂鐘、春秋曾侯與所鑄9件樂鐘、戰國曾侯乙所鑄65件樂鐘,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報恩寺所鑄洪鐘、清代光緒年間海會寺所鑄梵鐘、民國33年(1944年)所鑄...
值得一提的,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共65枚,其中1枚就是楚惠王贈送的鎛,即“楚王鎛”。這套編鐘設計精巧,造型壯觀,重2500多kg,加上橫樑、立柱等構件,用銅量達五噸之多。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
鐘外一面刻有銘文十二字,鉦部四字,為“秦王卑命”,鼓左八字,為“競視(墉)王之定救秦戎”。這件鐘只是一套編鐘中的一個,所以銘文不全。它的時代為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文物簡介 這件銅鐘製作非常精細,鐘外表鑄有浮雕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