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鈕編鐘

銅鈕編鐘,彝族古代敲擊體鳴樂器。出土於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和晉寧縣石寨山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鈕編鐘
  • 用途:敲擊體鳴樂器
  • 出土地: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
  • 出土時間:1978年
1978年,在雲南省牟定縣福土龍村出土了一套戰國時期的銅鈕編鐘。其形制與中原、西南出土的編鐘完全兩樣,因鐘頂兆才虹有半環形銅鈕而得名。這套銅鈕編鐘,共六枚。用青銅鑄造而成,外表較牛朵粗糙。鐘體呈橢圓形邀懂雄,圓肩,上大下小,鐘頂鑄有半環形的鐘鈕。鐘體外表飾有蟠蛇形、蜿蜒形紋飾,頗富戰國時期彝族先民的文化特色。鐘口平直,橫截面呈橄欖形( 圖)。最大的一枚銅鈕編鐘,鐘高53厘米,上部最兵愉白大直徑24厘米,鐘口直徑18.5厘米。六枚編鐘依次遞減。最小的一枚,鐘高43厘米,上部最大直徑20厘米,鐘口直徑14.5厘米。每鐘只發一音,音色清脆、嘹亮。這套銅鈕編鐘是迄今出土的這類編鐘中最大最完整芝祖戒的一套。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銅鈕編鐘未見於古代文獻記載和歷代金石著錄。它在彝族聚居地區出土較多,如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蘭乎陵恥等地,說明古代這類編採雄元習鐘曾在彝族地區廣為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