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

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

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21年5月24日,傳統香製作技藝(福建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是Ⅷ-25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
  • 遺產編號:Ⅷ-251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歷史源遠流長。“編鐘”一詞始見於二千年前的《周禮》:“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甲骨文中“萬其奏”之“萬”即商代演奏鐘樂的樂師;《考工記》所載“鳧氏”,即為宮廷鑄鐘匠人家族。《考工記》所載原料配方:“金有六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劑。”故編鐘製作技藝始於商周之際,盛興於春秋戰國與秦漢,延續至宋元明清。民國時期,隨州還有少量銅鐘製作匠人,為宮觀廟宇鑄鐘,以民間師徒及家族方式傳承。
據《隨州志》載:“清光緒元年(1875年)境內古城畈、柳林店的鑄銅廠以土法鑄造銅鐘,至民國37年(1948年)銅器作坊(鋪)發展到12家,從業者76人,年生產編鐘百餘套。”
1949年後,伴隨大量各歷史時期青銅編鐘在隨州出土,如:西周曾侯犺所鑄5件樂鐘、春秋曾侯與所鑄9件樂鐘、戰國曾侯乙所鑄65件樂鐘,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報恩寺所鑄洪鐘、清代光緒年間海會寺所鑄梵鐘、民國33年(1944年)所鑄廟鐘等,證實了史籍記載。隨州文博部門聯合相關單位及民間鑄鐘匠人進行複製,延續了古法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

工藝特徵

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的特徵,通過雕刻合瓦鐘型,熔煉科學配比的合金劑量,採用高超失蠟法鑄造工藝,使用獨特的“一鐘雙音”校音技藝,延續古法製作流程,製成兩件以上的銅鐘,編組懸掛用於演奏。
1、獨特的“一鐘雙音”校音技藝。製作“狀如合瓦”的鐘型,運用隨州獨特的校音技藝打磨鐘腔內壁正鼓、側鼓的厚薄與弧度,使編鐘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標準樂音,達到三度關係的完美音效,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高科技”。
2、科學的“合金原料”配比劑量。編鐘原料為青銅合金,《考工記》載:“金有六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劑。”依據鈕鐘、甬鐘、鎛鐘的不同形狀、大小和音效標準,將銅、錫、鉛原料,按科學的合金含量進行配比。
3、高超的“失蠟法”鑄造工藝。運用古代最先進的熔模精密鑄造工藝,採用一次性可熔失的蠟質材料製作鐘體模型,在蠟模上塗覆多層特製塗料製成型殼,澆鑄後的編鐘造型精美、裝飾精妙、銘文清晰,既提升品質又縮短製作周期。

傳承保護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隨州市曾侯乙編鐘編磬文化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2024年3月,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入選“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