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

石家莊靈壽青銅器是民間傳統手工製作,將雕刻造型、塗殼制范融為一體,又因其鑄造過程為純手工完成,產品倍受文人墨客雅士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壽青銅器
  • 外文名:lingshouqingtongqi
  •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編號:5--8--7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
編號: 5—8—7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 石家莊市靈壽縣

名錄簡介

青廉村最早鑄青銅器皿的是王三妮的老爺爺王老宗,王老宗跟何人學藝不詳。王三妮的爺爺王拴柱15歲時跟父親挑擔走街串巷生火打鑄銅壺、銅盤、銅勺、銅鞋扒子、銅煙鍋、銅鋪手、銅蠟台之類器物,20餘歲就掌握了老爺爺的全部技術。王三妮的父親王吉忠19歲跟其父王拴柱學鑄銅手藝,解放後王吉忠因在生產隊勞動而放棄了鑄造銅器。為不使祖輩的鑄銅工藝失傳,同在生產隊工作的王三妮開始自己築爐化銅、和泥打型學習鑄造銅器,並把父親的各種技術工藝都記在了心裡,以待研究發展。改革開放後,父親去世了,王三妮在自家庭院內壘起了化銅的爐子進行銅器鑄造。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主要分雕刻臘型、塗殼制范、脫臘、燒烤型殼、化銅澆鑄、清砂、打磨、拋光等生產工序,並由過去的鑄銅壺、銅勺子、銅煙鍋、銅鋪手、銅蠟台逐漸發展成鑄造各類工藝品、擺件。石臘造型制模替代了古老的工藝膠泥制模,用卜力膠水、石英粉、石英砂制殼作范代替沙土製范。先用石臘雕成器物模型,再用卜力膠水加石英粉調成粥樣漿糊刷在雕好的模型上,塗撒上石英砂,經過硬化、晾乾後,再塗卜力膠水、撒石英砂,象這樣反覆數次,模型里外就形成一層厚殼,撥出倒口將殼內的石臘蒸出,這時殼內的臘型就變成了空間,再將空殼裝入窯內燒烤至800度左右。出窯,將化好的銅液倒入型腔內,冷卻後把型殼砸掉,臘型變成了銅器,再進行清砂、打磨、拋光,就成為一件光亮的青銅器藝術品。這就是古代所說的失臘法,這樣的鑄法不管器物多么複雜都能一次性鑄成。2006年,黨和政府給全國農民免去延續了2600年的農業稅後,王三妮為了感恩,自掏腰包鑄了一尊“告別田賦”鼎,轟動了全國,現“告別田賦”鼎由國家農業展覽館收藏。2008年,王三妮又鑄了一尊“恩惠鼎”,上面記述了黨和政府對農民的十項惠農富民政策。2009年,王三妮以古法和新工藝相結合,用坑埋型殼法、地爐化銅法鑄出了重兩噸、高兩米的“中華尊”。2010年,她又用同樣的方法鑄成了高兩米、重兩噸的“五千年文明尊”。
靈壽縣青廉村青銅器製作工藝以新老工藝相結合,將雕刻造型、塗殼制范融為一體,又因其鑄造過程為純手工完成,產品倍受文人墨客雅士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