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起源初期
杭州銅雕的起源可追溯至遠古的青銅器時代。從夏朝開始,中國人便創造了青銅文明。在浙江文化史上,春秋時期越王青銅劍、西漢會稽青銅鏡都是青銅文化的代表,12世紀初,宋室南遷,定都臨安(今杭州),杭州遂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四方移民雲集,大批銅匠也湧入此地,以鼓樓附近的打銅巷為中心,每年要製造大量的兵甲、提刀、手弓、弩箭等兵器及日用銅器具。
鼎盛時期
清同治年間,銅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銅藝產品在款式、工藝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於1876年出現了朱府銅鋪,從此有了生產銅製品的專業工場,繼承了青銅技藝,產品從構圖布局、造型裝飾到技法處理都是傳統的,與青銅技藝相通,血脈融合。
清朝的銅鍋、銅鉤、銅壺、銅罐等銅藝製品,量大且精緻,也是銅雕技藝的代表作品,其雕刻手法互相配合,精工細作,以形態逼真取悅於人,尤其是雕刻茶壺和各種首飾,做工精細,不惜工本。顧客常常排隊等候購買,生意十分紅火。當時的鑲嵌是銅和銅之間接合,以浮鑲為主,價格昂貴,僅為官鐐階層所用。清朝後期,鑲嵌材料有金、銀、玉、石、木等,貨源充足。一般就地取材,成本較低,外觀美麗,為人們所喜愛,因此在銅雕上廣泛採用,杭州人稱之為“銅藝鑲嵌”。這種工藝只是把玉、石、木放在銅板上,然後用膠多次黏合,使之牢固。銅石、銅玉結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具有新穎的藝術效果,成為家居擺設和收藏品。
衰落時期
1937年12月24日,日寇入侵,杭州淪陷八年之久。這一時期的國民經濟遭受極大的破壞,民生凋敝。西方的洋貨大量湧入,充斥國內市場,國產工藝品遭受重創,一些小作坊紛紛倒閉,大批工匠流落他鄉另謀生路,杭州的打銅巷也沒有了先前的繁華景象。
日本及南亞、西歐國家紛紛來華搶購民間珍寶,中間商應運而生,他們不講真假,不講優劣,見貨就要,造成市場一片混亂。由於行業不景氣,身懷絕技的銅匠迫於生計,無奈改行換業, 曾經的朱府銅藝也喪失了原先的光彩,淪為一般商品,珍貴的傳統技藝瀕臨危境。
復興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後,杭州銅雕枯木逢春。朱府銅藝第三代傳承人遷到杭州,在河坊街打銅巷安家落戶,掛牌開辦銅店,恢復了銅雕製品生產。另在杭州成立了西湖之苑,即朱德源書畫社,把祖傳技藝與杭州銅藝相結合,專做銅字、銅牌和銅藝術品。通過雕刻工藝的改革,豐富了銅雕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使銅雕藝術慢慢地恢復了元氣。
工藝特徵
書藝結合
銅雕包括在銅板上作畫、寫字等。脫胎於石刻、木刻的壁掛而成,因此,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傳統石刻、木刻的藝術精華,並結合青銅器紋飾雕刻工藝,表現形式不斷發展。富地方特色的銅書藝壁畫,把名人的詩畫搬上銅板,再經化學和物理處理,色調古樸,做到以畫為主體,以詩詞為襯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彩畫相間
銅板彩畫,將名勝古蹟、自然風光、花鳥、人物、神話等填繪噴塗而成,再經氧化著色、拋光打磨、清洗上膜,便成了彩色銅雕畫,傳承人吸收了民間繪畫的精華和民間剪紙、年畫的藝術特色,運用到銅雕工藝上,使之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三色為本
銅雕不用噴塗上色,銅板上可以得到金、銀、銅三種自然金屬本色。這種工藝主要得益於紫金銅刻的發明專利。用歷史題材作背景,先在銅板面上繪畫。布局做到人最並茂,然後手工刻出立體浮雕,經拋砂、打磨、蝕刻處理,在畫面上出現三種金屬顏色,達到閃閃發光的藝術效果。金、銀、銅三色成為畫面主體。其特點是不生鏽、不褪色、不腐蝕、不脫落、不變形,保存時間長,極具收藏價值。
裝飾永久
銅雕用在建築上的銅裝飾不易腐蝕,根據銅可延展的特性,結合銅建築的結構需要,做成門窗、斗拱、瓦片、水斗、幕牆、壁畫、包柱、屋樑等建築銅構件,對整個畫面的外輪郭進行變形、著色的工藝處理,形成多層、多形、多孔、多棱、多面、多線的造型結構。使得裝飾永久,色澤不變,造型新穎,堅固安全。
富貴象徵
利用銅的自身價值,做成各種工藝品,供人鑑賞收藏。古時候,人們把銅稱為“金”,藏銅就是藏金,銅,《說文解字》曰:“赤金也。”最早就被認為是與金子一樣貴重的金屬。所以,婚慶喜事總要與銅結緣。家中備點銅器,一是表示富裕,二是可以辟邪,三是顯得體面。
工藝流程
杭州銅雕製作一般需經金屬冶煉、鍛造、雕刻、鍍金、磨光、上紅等工序,並綜合套用疊鑲、三色、點刻、烘煉,制綠,熔鑄、鏤雕等技法。
疊鑲:是將銅件複合、疊合、熔匯在一起,形成立體式的銅製品。
三色:是將銅板經過手工磨、拋、點、硫化、局部鎦鍍等多道工藝後,呈現出金、銀、銅三種自然金屬本色。
點刻:包括點打、刻打、粗打、細打等,是指在銅雕上敲打出密密麻麻的麻點,使其組成所需圖案。
烘煉:是根據銅的屬性,通過烘煉對銅板進行特殊處理以改變其內部結構,達到需要的展度、硬度。
制綠:是一種在短時間內形成銅綠的工藝,可使銅雕免受大氣污染和雨雪侵蝕,達到保護銅表面的目的。
熔鑄:包括失蠟法、模具法和熔銅法三種鑄造方法。其中,失蠟法是用蠟製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模具法是將大型銅雕經分件澆鑄後銜接成一個整體;熔銅法的核心工藝為“無模可控熔鑄工藝”。
鏤雕:是一種通過鏤空,用手工鑲嵌夾層,形成多層次孔穴,並把字畫刻在銅板上,製作出多形鏤雕藝術品的工藝。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杭州銅雕產品涵蓋了建築、雕塑、書法、壁畫、室內裝飾等方面,內容十分廣泛。按品種分,杭州銅雕主要包括銅塔、銅殿、銅橋、銅船、銅門、銅像等。在生產中,杭州銅雕套用鏤空、疊鑲、烘煉、制綠、熔模、點刻等傳統技藝,使成品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用這種傳統技藝建造的杭州雷峰塔和靈隱寺銅殿、江蘇常州天寧寺寶塔、四川峨眉山大雄寶殿、台灣省台中市金壇祖師廟及大型銅浮雕《佛祖降魔圖》、《玄奘求法圖》等均是杭州銅雕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現狀
由於技藝難度大,學藝時間長,青年人都不願學習傳統的銅雕技藝。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銅壺等日用品逐漸被淘汰,銅雕生產實踐陷於停滯,加之對這門傳統手工技藝缺乏科學研究等保護措施,杭州銅雕技藝已處於瀕危狀態。
傳承人物
朱炳仁,男,漢族,1944年11月出生,浙江省紹興市人。2009年6月,朱炳仁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報。
保護措施
1985年,第四代傳承人朱炳仁與朱炳新等五兄弟合辦金星銅材料廠”,共同傳承朱府銅藝的技藝,培育出一批心靈手巧的青年技術骨幹,並著手調查杭州銅雕的起源、形成、鼎盛、衰退、復興的歷史和現狀,歷時三年,將杭州銅雕的資料編寫成稿。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保護單位更名為杭州金星銅工程有限公司。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銅雕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杭州金星銅工程有限公司。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11月3日,“銅韻·夢想”第二屆中國(銅陵)國際銅雕藝術展活動在銅陵市舉辦。
2012年7月24日,第二屆中國(銅陵)國際銅雕藝術展創作基地揭牌儀式在銅陵新九鼎銅文化產業基地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