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戰國晚期文物。下層甬鐘通高50-73.5厘米,上層鈕鐘22-32厘米,編鐘架通長481.8厘米,通高149.8厘米。古代中國將編鐘、編磬演奏的音樂稱為“金石之樂”,是身份等級的象徵。這套編鐘,由12件甬鐘和22件鈕鐘組成,是出土的楚國編鐘中數量最多的一套,它的發現極具學術和審美價值。2002年出土於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1號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晚期九連墩一號墓編鐘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類別:青銅器、漆器
- 出土地點: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1號墓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晚期文物。層甬鐘通高50-73.5厘米,上層鈕鐘22-32厘米,編鐘架通長481.8厘米,通高149.8厘米。青銅器、漆器。出土時間:2002年,出土地點: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1號墓。
九連墩位於湖北省棗陽境內一條南北向的低崗上,九座隆起的土堆由南至北巍然屹立在崗脊上,連綿起伏達3公里余,“九連墩”因此得名。2002年底,考古學家對九連墩一號、二號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墓中出土了5000餘件(套)精美文物。這座楚國高等級貴族大墓的年代在戰國中晚期,墓主人的身份約為“大夫”一級。經人骨鑑定,1號墓主為男性,年齡35-40歲左右,2號墓主為女性,年齡在26-30歲左右。兩個墓葬並列的組合是楚墓中常見的夫妻異穴合葬墓。墓中出土了7個種類90餘件樂器,有編鐘、編磬、鼓、琴、瑟、笙、旎等。這套編鐘,由12件甬鐘和22件鈕鐘組成。是出土的楚國編鐘中數量最多的一套。
在中國古代,將編鐘、編磬演奏的音樂稱為“金石之樂”,用於貴族禮儀場合,是身份等級的象徵。而戰國中晚期的楚國處於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階段,金石之樂的功能向情感表達轉換,禮樂制度出現了轉型,這套編鐘的發現極具學術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