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銅鼎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時代銅鼎
- 館藏地點:青島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時期
- 尺寸:口徑19.5厘米、腹徑22厘米、通耳高26厘米
戰國時代銅鼎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戰國時代銅鼎 戰國時代銅鼎是戰國時期的文物。文物特徵 1971年青島嶗山出土。食器。該鼎造型莊重,撇口、折沿、雙立耳,垂腹,寰底,底承三蹄形足。上腹部飾弦紋三道,其間各飾竊曲紋帶一周,紋飾因鏽蝕土沁大部分模糊不清。通體綠銹色與土色交錯分布 。
中山王鼎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鼎。銘文字型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鼎壁與蓋部雲鈕以下、足部以上,刻銘文77行,每行6字(蓋上二字,腹部凸弦紋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發現刻銘戰國銅器中字數最多的。內容記述了...
戰國私官銅鼎是戰國時期文物,由陝西省鹹陽市塔兒坡出土,現收藏於鹹陽博物院。文物歷史 戰國時期文物,由陝西省鹹陽市塔兒坡出土,現收藏於鹹陽博物院。文物特徵 高19.5CM 最大寬24.1CM,鼎為青銅質,帶蓋,斂口,子母唇,附耳,鼓腹,三蹄形足,蓋隆起,上有三環鈕,蓋面豎向陰刻篆書“私官”二字。字型較大...
戰國中期小口提鏈銅鼎,此展品為戰國中期文物。通高37.2厘米,口徑22.8厘米,腹徑42.2厘米。覆盤形蓋,有四個對稱的環形鈕。小直口,方唇外折,短頸,廣肩,鼓腹,小平底,三蹄足。肩部有對稱的兩立獸銜鏈。蓋面、肩、腹部均飾變形蟠螭紋,腹部有一周等距離分布的六個凸起的圓泡狀乳釘。足根部飾獸面紋...
戰國鳳鳥紋銅鼎 戰國鳳鳥紋銅鼎是戰國時期文物。文物簡介 青銅,蓋面紋飾為四層,內層飾二周辯索紋,一周雲雷紋,餘二層均飾風紋。蓋頂一套環鈕,邊沿有三牛形鈕鼎立。附耳,子母口,中腹飾弦紋,其上下各飾一周蟠螭紋,象鼻形三足。
此展品為戰國晚期文物。高25.2厘米、口長28.8厘米、寬18.4厘米。平面呈長方形。帶蓋。子母口,環形附耳,直壁,平底,四獸面蹄足。現收藏於襄陽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晚期文物。高25.2厘米、口長28.8厘米、寬18.4厘米。1991年襄城鄭家山墓地出土。平面呈長方形。帶蓋。子母口,環形附耳,直壁...
戰國鐵足銅鼎 戰國鐵足銅鼎是隨州博物館收藏的銅鼎文物。此展品為戰國文物。通高26.0厘米,口徑21.0厘米。隆蓋,頂中有一半圓形鈕銜環和三個獸狀鈕。子口承蓋,方形附耳,弧腹,平底,六棱形獸蹄足。足根部飾獸面紋。1983年擂鼓墩吳家塆墓地出土。現收藏於隨州博物館。
戰國變體龍紋銅鼎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通高20 足高9.3 口徑19 鼎帶蓋。蓋作淺盤形,上立三環鈕,可卻置。蓋面飾變體龍紋,從中心向外作三重分布,紋飾帶間以弦紋為界。子母口。鼎身扁圓體,腹略深,下腹收斂,底近平,下承三蹄足。附耳。腹部有腰脊一道,將腹部分...
銅鼎是從陶製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後來則主要用於祭祀和宴享。勾連雷紋是雷紋的一種特殊形態,“以T形雷紋作為基礎, 把上下左右的多個T形雷紋均以鉤連的方式加以組合”,通常作為主紋飾滿飾於器物的腹部,從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晚期,盛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文獻中關於勾連雷紋的記載,最早...
戰國龍紋銅鼎是青銅器類文物,1980年湖南臨澧九里4號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文物尺寸 通高20厘米,腹徑18厘米,足高12.2厘米。文物特徵 食器。蓋隆起,中央有橋形鈕,銜一提環,周圍豎立三個環形鈕,蓋上有凸弦紋兩周,將紋飾分為三區,均飾橫s形龍紋,龍身上飾多種形狀的雲紋和細點紋。器身有...
戰國蟠螭紋銅鼎 戰國蟠螭紋銅鼎,秦,淮安市博物館藏 戰國蟠螭紋銅鼎 鼎附雙耳,圓腹,圓頂蓋,立三環鈕,三獸足,通體飾蟠螭紋。文物特徵 規 格: 高23厘米,口徑21厘米
戰國末環蓋素銅鼎 戰國末環蓋素銅鼎是一件戰國末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戰國末環蓋素銅鼎高17厘米,寬21.7厘 米。
戰國單環蓋獸紋銅鼎 戰國單環蓋獸紋銅鼎是一件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戰國單環蓋獸紋銅鼎連耳高21.8厘米,口徑17.8厘米,兩足之間寬22.5厘米,厚約5厘 米。
戰國獸蓋弦紋銅鼎 戰國獸蓋弦紋銅鼎是一件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戰國獸蓋弦紋銅鼎帶蓋高26.3厘米,帶耳寬30.5厘米 。
戰國三蹄足雙耳銅鼎 戰國三蹄足雙耳銅鼎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戰國環蓋弦紋銅鼎 戰國環蓋弦紋銅鼎是一件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戰國環蓋弦紋銅鼎高16厘米,寬21.3厘米 。
戰國素麵三足雙耳銅鼎 戰國素麵三足雙耳銅鼎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戰國環蓋雷紋銅鼎 戰國環蓋雷紋銅鼎是一件戰國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戰國環蓋雷紋銅鼎高25.4厘米,寬27厘 米。
戰國回紋雙耳三足銅鼎 戰國回紋雙耳三足銅鼎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這種罕見的戰國銅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專家認定,它是戰國時楚國之器,表現了楚人的審美情趣,也是楚人奢侈豪華生活的見證。戰國時期,楚國由湖北省遷往安徽建都長達19年,歷經4個王。因此,楚國遺物包括青銅器,在安徽出土的較多。民國22年(1933年),在安徽壽縣楚王墓中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青銅器,其中有很多銅鼎...
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嗣王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信息介紹 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現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它是我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一個中山國君王的墓中,...
王子午鼎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青銅器,墓中出土了一組共七件銅鼎,鼎上銘刻有“王子午”字樣,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稱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文物特徵 王子午鼎造型的顯著特徵,就是極度誇張輪廓線條,使輪廓線在不同的平面上,沿著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收縮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結合之間,都拒絕了直形,而頻繁...
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中山王鼎》銘文字數之多,僅次於西周《毛公鼎》,在戰國銅器中更屬罕見。銅鼎銘文的風格,按近三晉文字,字型修長,勻稱流美,裝飾意味十分濃厚,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中山王鼎釋文:唯十四年中山王作鼎於銘曰嗚呼語不廢哉寡人聞之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昔者...
中山王鼎壺是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的嗣王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文物簡介 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現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結構形式 鼎為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獸蹄足,覆缽形蓋,頂有三環鈕,通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