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的嗣王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王鼎
  • 通高:51.1厘米
  • 最大直徑:65.8厘米
  • 刻有銘文:469個字
概述,器型及歷史背景,銘文釋文,

概述

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現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它是我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一個中山國君王的墓中,,,頂蓋及鼎腹部,共刻有銘文77行,(蓋上2個字,腹部凸玄紋以上3個字,以下1個字)計469個字。

器型及歷史背景

鼎為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附耳,獸蹄足,覆缽形蓋,頂有三環鈕,通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自鼎蓋環鈕以下至鼎腹足部以上,刻銘文469字。方壺即通常所謂的鍅,肩飾四條夔龍,腹兩側各有一鋪首,通高63厘米,腹徑35厘米,腹的四面刻銘文450字。圓壺為短頸鼓腹,兩側有二鋪首,圈足,有蓋,蓋飾三鈕,通高44.5厘米,腹徑32厘米,腹與圈足皆有銘文,腹部銘文59行、182字。中山王鼎、壺的銘文內容相似,主要是讚頌相邦率師伐燕而建立的功勳,並譴責燕王噲讓王位於燕相子之,因為“臣主易位,逆天違人,故身死國亡”。文獻記載,當時只是齊國乘機入侵,攻破燕都。今據鼎、壺銘文,中山國的相邦司馬也率師參加了這次伐燕,並奪地數百里,城數十座。齊伐燕事發生在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 316),鼎和壺的鑄造時間當在此後不久。
關於中山國的歷史,文獻所載僅是片言隻語,王室世系也不清楚。中山王鼎、壺銘文為研究戰國時期中山國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如“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即記錄了四位先王的廟號,連同作器者王,作圓壺者,這就銜接起了前後共六代中山王的世系,對文獻所載中山武公前後的歷史作了重要補充。

銘文釋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作鼎,於銘曰:嗚呼!語不廢哉?寡人聞之,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昔者燕君子噲,睿恰夫吾長,為人宗乾。於天下之勿糾,猶迷惑於子之,而亡其邦,為天下戮。而皇在於少君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棄群臣,寡人幼童未通。
智唯傅。是從天降休命於朕邦,有厥忠臣,喜克順克卑亡,不率仁敬,順天德以佐右寡人使智。社稷之賃臣宗之義,夙夜不懈,以道寡人。今方壯智天 其德省其行,亡不順道。考宅唯 嗚呼?折哉社稷其庶乎厥業在只寡人聞之,事如長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難行也。非賃與忠其誰能之?其誰能之?唯吾老喜是克行之,嗚呼?攸哉?天其有 於哉?厥邦是以寡人 賃之邦而去之游無遽惕之慮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今吾老喜,親帥三軍之眾,以征不義之邦。奮桴振鐸,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寡人庸其德,嘉其力,是以賜之厥命。唯有死罪,及三世,不 以明其德。庸其工,吾老喜,奔走不聽命。寡 懼其忽然不可得憚憚。 恐損社稷之光,是以寡許之謀慮。 從克有工智也。詒死罪之有, 智為人臣之義也,嗚呼!念之哉!後人其庸之毋忘爾邦。昔者吳人並越,越人修教,備賃五年,復吳克並之,至於今爾。毋大而毋富而驕毋眾而囂鄰邦難信仇人在旁。嗚呼念之哉。子子孫孫永保定之。毋替厥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